國家棋盤無論多大,經濟民生始終是關鍵棋子,下好它,才能長治久安。所以,無論是過境免簽政策的全面放寬優化,還是大力提振消費的政府要求,都是奔著“經濟向好”的目標而去。不過要實現目標,需要各種豐富的手段,其中不可繞過的議題便是“搭文化臺,唱經濟戲”。
上海是過境免簽政策全面放寬后的受益者,入境游市場一火熱,上海毫無懸念成為境外游客首選目的地之一,各大網紅景區擠滿了來自四面八方的觀光者,有些韓國游客甚至將“周末打飛的去上海”當作時髦的日常功課。但面對“大好形勢”,我們卻不可過于樂觀,景點總有看膩的時刻,高流量不可能一直保持。如何讓流量變留量,讓打卡變刷卡,需要我們作出文化創新,讓魔都的魅力常看常新,讓游客流連忘返,成為“新上海人”。
上海有其得天獨厚的文化優勢,國際一流的劇目展演、頂流音樂會等等,已然成為上海的標配,中外觀眾能夠在魔都享受到文化大餐。從《劇院魅影》到“柏林愛樂在上海”,過去一年,大量觀眾拖著行李箱來上海看演出,為一場演出,奔赴一座城。由此延展開去,倘若將“為一場演出”替代成“為一場展覽”“為一個燈會”“為一款美食”“為一個節日”“為一項活動”……人們都愿紛至沓來,奔赴魔都這座城,那將是怎樣的勝景?
對此,文藝工作者大有用武之地。上海兩會期間,一批文藝界兩會代表摩拳擦掌獻計獻策,呈獻了諸如“打造星光大道”等可行性議案,聽來令人鼓舞。文化創新需要打開眼界,不能囿于舞臺與展館,上海整座城市就是一個大舞臺,如何將之塑造成豐富多彩的文化空間,需要不同行業的文化創新人才群策群力,既有國際視野,亦有本土積淀,方能打造出形形色色地域風情與普適美學相結合的文化地標,吸納更多的人近悅遠來,使“潑天的流量”成為“固定的留量”,使“偶爾的打卡”成為“慣常的刷卡”,如此便能真正“提振消費信心”。
說到底,提振消費之謂,光靠政府倡導是不夠的,其底層邏輯是消費信心。當人們看到了城市的魅力和活力,由衷激發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頻頻刷卡的行為是擋不住的。讓魔都變得更有魅力,是激發消費信心的催化劑。上海有深厚的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底蘊,有文化內涵豐富的歷史建筑,有現代化的文藝場所,有優質的演出展覽,有人數可觀的各類明星,有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等等,如何充分利用好這些資源,并在此基礎上開展別具一格的文化創新,這是擺在文藝工作者面前的一個課題。
電視劇《繁花》讓曾經冷落的黃河路煥發新生,《愛情神話》生發出“巨富長”概念使之變成網紅路,魔都可以用來“文化創新”的領域實在太豐富了,武康路、安福路、愚園路、外白渡橋、城隍廟、大世界……在歷史和時尚的雙雙夾擊下,創新人才定能寫出一篇篇妙筆文章。海派文化將在新時代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為人民追求美好生活注入持久的精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