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集、節目、電影深入生活肌理,從平凡日常中汲取創作靈感,融合優秀傳統文化,挖掘創新元素,精品力作層出不窮,市場反響熱烈。
2024年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聚焦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健全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發展體制機制,推動文化繁榮,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
2024年10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設文化強國進行第十七次集體學習。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強調,要錨定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堅持馬克思主義這一根本指導思想,植根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順應信息技術發展潮流,不斷發展具有強大思想引領力、精神凝聚力、價值感召力、國際影響力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不斷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筑牢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文化根基。
2024年,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持續推進廣電和視聽高質量發展。2023年8月以來,廣電總局“套娃”收費和操作復雜問題“雙治理”工作成效顯著。2024年8月初,廣電總局出臺《關于豐富電視大屏內容進一步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求的意見(試行)》,對進一步發揮大小屏融合優勢做出頂層設計,并發揮重要作用。
回望2024這一年,影視行業持續繁榮發展。劇集、節目、電影深入生活肌理,從平凡日常中汲取創作靈感,融合優秀傳統文化,挖掘創新元素,精品力作層出不窮,市場反響熱烈,為文化強國建設貢獻行業力量。
劇集:提質升級" 佳作迭出
2024年,我國電視劇生產創作進入提質升級關鍵期。1—10月,電視劇備案516部,同比2023年的427部上升20.8%。2024年前三季度,電視劇發行數72部,同比2023年的109部下降33.9%。備案數與發行數一升一降,顯示電視劇行業結構性改革進一步深化。2024年1—9月,網絡劇備案117部,同比下降22%,網絡劇生產繼續提質減量。
回顧全年,劇集市場凸顯品質化、多元化趨勢,精品迭出、亮點紛呈。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劇集聚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西北革命斗爭史、鄧小平同志誕辰120周年、抗美援朝戰爭等重大主題,涌現出《西北歲月》《走向大西南》《上甘嶺》等優秀作品。其中,《西北歲月》以西北地區波瀾壯闊的革命斗爭歷史為背景,講述習仲勛同志在中國革命低潮時期加入中國共產黨,秉持堅定的理想信念,經過艱苦歲月的磨煉和洗禮,成長為杰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和國家領導人的故事。據中國視聽大數據(CVB),《西北歲月》開播以來在電視大屏累計收視6.41億戶次。該劇讓觀眾沉浸式感受波瀾壯闊的西北革命歲月,在共情共鳴中感悟信仰的光輝。《走向大西南》集中展現鄧小平、劉伯承與賀龍等帶領的中共中央西南局,團結廣大干部群眾和解放軍指戰員,戰勝種種困難,成功解放、接管、改造、建設大西南的豐功偉績,體現鄧小平同志在大西南建設中的前瞻性和開拓性成就。中國視聽大數據顯示,該劇峰值收視率破3.5%,播出期間平均收視率2.76%。《上甘嶺》以獨特視角由點及面全景式描繪艱苦卓絕又極富傳奇色彩的上甘嶺戰役,生動再現志愿軍戰士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弘揚偉大抗美援朝精神。
開年大劇《繁花》,生動展現20世紀90年代初的改革開放時代大潮與百態人生,帶動上海文旅熱度;《我的阿勒泰》將青春愛情、代際沖突等嵌入令人神往的北疆風物,掀起收視熱潮;《山花爛漫時》以生動細節、真摯情感,講述張桂梅創辦云南省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用心血和汗水為山區教育譜寫新篇的勵志故事;《我是刑警》突出“真實感+紀實性”,展現中國刑偵司法進化史,以及一線刑警的薪火相傳。
現實題材劇敏銳捕捉時代主題,《幸福草》《日光之城》《大海道》等劇集,在時代變遷中體現中國人的責任、擔當、奉獻,謳歌中國人民的開拓進取精神和新中國的偉大成就。
年代劇憑借出色創作成為高收視主力軍。《南來北往》中,新老兩代鐵路干警并肩作戰,守護乘客生命和財產安全,描繪中國改革開放初期的社會百態。《大江大河之歲月如歌》圍繞宋運輝等4個年輕人的成長、創業經歷,講述20世紀90年代普通人在改革開放浪潮中曲折前進的故事。《小巷人家》以溫暖的敘事基調、鮮明的人物形象,展現小巷中的煙火日常與鄰里間的動人故事,真實映照時代發展變遷。
都市題材劇突出溫暖現實主義基調。《玫瑰的故事》塑造獨立自主的當代女性形象,書寫一部精彩的女性成長史。《煙火人家》側重展現不同年齡段女性面對婚戀和家庭生活問題時的彼此支撐、共同成長。金融劇《城中之城》以細膩的表現手法揭開金融行業的神秘面紗,豐富而立體地展現幾代金融人的理想追求。《春色寄情人》《凡人歌》《好團圓》《小日子》等作品緊扣現實議題,引發觀眾共鳴。
懸疑劇敘事方式與思想內涵并重。《邊水往事》以獨特的邊境題材和單元劇結構,將冒險故事延展至海外異域;《新生》通過“羅生門”式敘事方式,解構層層騙局;《唐朝詭事錄之西行》兼具“志怪”“懸疑”兩大元素,掀起古裝探案熱潮;《微暗之火》多角度呈現女性困境;熱門懸疑劇《白夜追兇》系列新作《白夜破曉》引發劇迷年終狂歡;單元藝術探案劇《獵罪圖鑒2》完成從“畫人”到“畫心”的創作升級。
古裝劇更多融入當下視角,對現實有很強觀照性。《慶余年第二季》中,范閑化身正義使者,體察民間疾苦,智勇雙全;《天行健》多條線索并行,反映晚清時代熱血青年對理想的執著追求和奮斗精神;《與鳳行》以煙火日常感和喜劇氛圍破局同類題材。《墨雨云間》《長相思第二季》《永夜星河》等劇頻頻破圈,創新古裝題材敘事模式。
2024年,網絡微短劇蓬勃發展。中國網絡視聽節目服務協會數據顯示,2024年1—8月長短視頻平臺已有900部微短劇上線,預計全年上線數量1350部,同比增長27.5%。小程序和App平臺共上線微短劇22615部。《大王別慌張》《我的歸途有風》《有種味道叫清溪》等作品收視口碑兼具,實現破圈傳播。
文旅聯動成為微短劇產業發展亮點。2024年1月,廣電總局發布《關于開展“跟著微短劇去旅行”創作計劃的通知》,促進微短劇與傳統文化、旅游資源、線下經濟交融,以新技術、新業態打通和創新消費場景,進一步延伸微短劇產業價值鏈,更好將流量優勢引導轉化為產業和市場優勢,持續促進微短劇供需結構優化升級。截至目前,已有5批共計162部優秀微短劇作品入選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跟著微短劇去旅行”推薦目錄,取景地涉及全國30余省份。《我的歸途有風》《一夢枕星河》《等你三千年》等微短劇,讓樂山、邯鄲古城、蘇州古鎮等地“借劇出圈”。
2024年以來,廣電總局強調規范監管、引導扶持和生態建設,促進微短劇精品化發展。6月,《關于微短劇備案最新工作提示》正式實施,明確未經審核與備案的微短劇不得上網傳播。近日,廣電總局發布管理提示,加強對“霸總”微短劇管理。抖音、騰訊等平臺也多次發布公告,對含有不良價值觀導向、違反公序良俗、低俗“擦邊”等違規內容的微短劇,以及相關違規賬號、小程序進行治理。
2024年,AIGC浪潮席卷全球,快速滲透影視產業各環節,深刻影響行業發展。AIGC微短劇隨之涌現,《山海奇鏡之劈波斬浪》《中國神話》《三星堆:未來啟示錄》等多部AI微短劇上線,生動呈現科幻、歷史、神話等題材內容,為行業帶來新的想象空間。
節目:創新求變" 深耕圈層
據中國視聽大數據,2024年以來,全國衛視頻道共推出379檔電視綜藝節目,較去年同期增加7%;網絡視聽平臺的綜藝節目上新數量在第二、三季度,均比去年同期增加10%以上。分析2024年現象級綜藝,一是深度挖掘文化內涵,將傳統文化與現代元素巧妙融合;二是強化情感共鳴,為觀眾提供積極飽滿的情緒價值。
2024年,文旅類綜藝影響力不斷擴大。《啟航!大運河》通過“國運命脈”“工業搖籃”“拓展文明”等十個主題,挖掘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蘊藏的精神價值和人文內涵;《斯文江南》第三季以長三角為中心,品讀江蘇揚州、上海、安徽黃山(古徽州)等城市的經典文本和文化故事;《盲盒旅行局》打卡泉州、潮州、哈爾濱、貴陽等風格各異的城市,在歡樂游戲中體驗地方文化風情;《非來不可》第二季沿著《西游記》的足跡一路西行,從新疆到中亞,帶領觀眾感受文明交流互鑒。
2024年,各平臺持續深耕音綜垂類,深挖創新元素。歷經四年沉淀,《歌手2024》以“直播競演、真實開唱”模式,回歸觀眾視野;《披荊斬棘》第四季跨越職業、國界、文化,傳遞音樂治愈人心的力量;《國風超有戲》以“戲曲+流行音樂”的形式展現中華戲曲之美;《音樂緣計劃》讓歌手和原創音樂人結對子、唱好歌,為觀眾呈現多元風格的音樂創演;《我們的歌》第六季、《時光音樂會》第四季、《天賜的聲音》第五季、《新說唱2024》等綜N代亦有亮眼表現。
喜劇類綜藝在2024年強勢回歸,節目形式多元,從sketch(素描喜劇)、脫口秀到單排喜劇等,為觀眾提供豐富選擇。思想內核上,節目切中當代社會情緒脈動,讓觀眾在笑聲中深入思考。《喜人奇妙夜》圍繞職場、情感等年輕人關注的話題展開創作;《喜劇之王單口季》以“從小人物到喜劇之王”為立意,旨在挖掘和培養喜劇人才,讓喜劇“草根”被更多人看到;《脫口秀和Ta的朋友們》通過脫口秀演員的鮮活表達,觀照普通人生活日常,傳遞積極快樂的生活態度。
一系列主打“熟人局”的綜藝收獲好評。萬合天宜團綜《萬里挑一的局》集齊白客、劉循子墨、本煜、柯達、小愛等老友,默契互動、爆笑不斷;《快樂老友記第二季》由陳楚生、蘇醒、王櫟鑫、張遠、王錚亮、陸虎“組團”參與12個不同“生活主題”,講述“家”的故事。2024年觀察類綜藝以婚戀題材為主,《再見愛人4》《半熟戀人3》《喜歡你我也是5》《怦然心動20歲4》等,話題性較強,掀起網友討論熱潮。
內容創新方面,《開播!短劇季》作為《開播!情景喜劇》系列IP第三季,將目光對準當下火熱的微短劇行業,通過選角試鏡、舞臺競演、短劇試拍等多個環節,實現短劇IP孵化。《這是我的島》以海島生存為切入點,通過一系列任務挑戰,展現當代年輕人的“新時代闖海精神”。《新民族舞大會》以“民族+時尚”的創新理念,集結56位舞者,展現中華民族舞蹈的多元魅力與風采。
紀錄片方面,多部作品以紀實影像記錄璀璨文明、壯美山河、人間煙火,展現新時代中國故事的豐富內涵。為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20周年而創作的《紅相冊·鄧小平的故事》,以百姓視角回望小平同志20個溫暖瞬間,用樸實影像講述有溫度的領袖故事。《中國官箴》深挖古訓內涵,通過實景拍攝和AI技術,還原觸動人心的歷史瞬間。《兩岸家書》以跨越海峽兩岸的家書為載體,通過拍攝采訪家書主人及后人,展示兩岸的歲月滄桑,以及普通人在時代巨變中的悲歡離合。B站熱播警務紀錄片《守護解放西5》以“傳承守護”立意,經驗豐富的老警帶領元氣滿滿的00后新警,繼續奮斗在“守護”第一線。《我們的賽場》記錄貴州鄉村賽事的激情飛揚,展現中國廣袤大地上體育運動的勃勃生機。《風味人間5·香料傳奇》以“香料”為切口,探秘香料原產地,跟隨香料的流轉、遷徙、融合等,以全球視野展現中國飲食的獨特性。
電影:喜劇題材搶眼" 女性電影突圍
國家電影局統計,2024年電影總票房425.02億元,全年票房過億元影片共79部,其中國產影片55部。中國電影家協會聯合燈塔研究院發布《2024中國電影觀眾變化趨勢報告》顯示,2024年節假日檔期票房活躍,占全年票房近七成。熱門檔期票房成績亮眼,其中元旦檔票房15.3億元,刷新檔期歷史紀錄;春節檔票房80.4億元,打破春節檔影史紀錄。不過,暑期檔表現疲軟,票房收入較去年下降44%。
2024年票房前十名電影分別是《熱辣滾燙》(34.60億元)、《飛馳人生2》(33.98億元)、《抓娃娃》(33.27億元)、《第二十條》(24.54億元)、《熊出沒·逆轉時空》(20.06億元)、《默殺》(13.51億元)、《志愿軍:存亡之戰》(12億元)、《年會不能停!》(10.60億元)、《哥斯拉大戰金剛2:帝國崛起》(9.56億元)和《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7.91億元)。票房榜中前三名《熱辣滾燙》《飛馳人生2》《抓娃娃》均為喜劇片,合力斬獲超100億元票房,占年度總票房的四分之一,同樣為喜劇片的《年會不能停!》排名第八位,彰顯喜劇電影的票房號召力。
2024年電影市場另一大趨勢是全年影片質量整體上升。現實題材影片深入挖掘當前社會生活中的熱點議題,并注重思想上的深化。如《第二十條》以故事化手法將正當防衛條款搬上大銀幕;《雄獅少年2》續寫草根少年成長故事,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逆行人生》展現外賣員群體生活;《我們一起搖太陽》聚焦病患群體,彰顯愛與力量。過去一年,還誕生一批高口碑中小成本影片,《里斯本丸沉沒》《走走停停》《周處除三害》等影片,豆瓣評分均超過8分。
女性題材電影在2024年大放異彩,以賈玲、尹麗川、邵藝輝等為代表的女性電影人,或從自身經驗出發,或展現當代女性生存狀態與精神世界,創作了《熱辣滾燙》《出走的決心》《好東西》等作品,引發觀眾共鳴。
相較2023年全年549億元票房,2024年票房下滑超過100億元。由于缺乏重點影片和頭部影片連續性地挑起市場熱情,觀眾的觀影習慣和觀影熱情有所下降,節假日電影消費更加明顯,日常電影消費行為有所減弱。
《2024中國電影觀眾變化趨勢報告》顯示,觀眾需要足夠吸引眼球的故事、強話題共鳴的電影。其中,題材與故事的吸引力、視效特效的沖擊感、精彩刺激及爽感均為觀眾觀影的主要動機;“有共鳴”的內容雖然不構成觀眾進場的第一動力,卻能引發映后廣泛討論,助力電影“破圈”、跑出長尾。
在觀眾消費趨于理性,其他娛樂活動爭奪注意力的大環境下,電影要在供給數量、質量及類型豐富度基礎上,放大電影之于其他娛樂方式的優勢及不可取代之處,持續性提供觀眾喜歡的內容,讓觀眾走進影院、感受影院、留在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