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80后新人導演,龍飛稱自己一路“走走停停”,但從未想過放棄。在他眼中,“走走停停”是人生常態,所有成績都是在一步步積累和完善中形成。
今年,由龍飛執導,黃佳編劇,胡歌、高圓圓等主演的電影《走走停停》在端午檔以“黑馬”之姿脫穎而出。影片講述“脆皮青年”吳迪在大城市事業受挫,返回家鄉尋找人生答案的故事。
高中埋下“電影種子”
龍飛出生于重慶,在巴渝文化熏陶中長大。高中時,他因觀看《阿甘正傳》《教父》等經典影片而深受觸動,就此埋下電影夢想的種子。盡管大學未能如愿就讀相關專業,但龍飛并未放棄,而是在本科學業結束后,選擇前往香港浸會大學攻讀執念中的電影專業。在這里,他不僅系統學習了電影創作知識,積累了電影制作經驗,還結識了工作上的好搭檔——編劇黃佳。
龍飛與黃佳首次合作的作品是80分鐘長片《睡沙發的人》,該片憑借深刻的情感描寫和創新的敘事手法入圍第11屆FIRST青年電影展。《睡沙發的人》制作團隊精簡干練,演員和工作人員總數最多時僅16人。龍飛與黃佳不僅擔任影片導演和編劇,還承擔攝影、剪輯、制片等工作。通過這次實踐,龍飛對自己的創作方向更加清晰,摸索出以真實生活視角和細膩情感打動觀眾的創作風格。
2018年,龍飛與黃佳再次合作,歷經反復打磨,于今年推出首部院線電影《走走停停》,并在第14屆北京國際電影節上一舉斬獲最佳影片、最佳編劇和最佳女配角三項大獎。談及影片靈感,龍飛直言,2018年“逃離大城市返鄉”話題火熱,他便與黃佳結合自己及身邊朋友的經歷,構思了一個“走走停停”的故事。“黃佳架構了一個非常好的戲劇結構,里面有紀錄片的引入,有戲中戲,還有現實時空三線并行的結構。這個結構很有新意,也增添了影片的層次感。”
劇本創作初期,龍飛曾計劃將故事背景設定在海濱城市。他認為,角色從大城市回歸故鄉,如果以海濱城市為背景,不僅能夠在地理上與北京、上海等都市形成鮮明對比,還可以通過視覺遷徙,突顯人物心境的變化。然而,隨著創作深入,龍飛逐漸意識到地方語言和地方文化在這部影片中的重要作用,希望以此增強故事的“落地感”。
由于龍飛是重慶人,加上影片需要展現與北京截然不同的城市氛圍,《走走停停》的拍攝地最終選在四川內江和自貢兩地。川渝地區自帶的松弛氛圍為影片注入濃郁的地域色彩,使影片的情感表達更顯真實鮮活。
戲里戲外“走走停停”
《走走停停》用輕盈的生活喜劇質感,描繪一個典型且可愛的中國家庭故事。“國產影片難得的輕松治愈和浪漫”“拍得好輕盈,不雞湯不矯情”……影片上映后收獲不俗口碑,輕松流暢的敘事方式,熨帖了很多人的心。
龍飛稱,他和黃佳在創作之初就達成共識,希望這部影片的整體基調是輕松的, “敘事上,影片選擇冷幽默的方式,力求通過潤物細無聲的表達,將情感融入其中,而非直白地告訴觀眾。”
關于片名,龍飛和團隊也曾有過替換的念頭,但兜兜轉轉,還是覺得《走走停停》最合適。“影片講的是人生常態,會遇到困難,會覺得迷茫,甚至你只能停下來,但停下來也是為了繼續走下去。”
不曾想,電影推進過程同樣“走走停停”。龍飛透露,劇本2019年就已完成,但因為各種原因停滯三年,融資又持續一年多,直到2021年劇本入選首屆“FIRST成都驚喜影展”,項目才得以平穩落地。“第一次完整地經歷影片融資、制作全過程,感覺時間漫長、步履維艱。不過,即使在停滯期,我們也沒有放下劇本創作,而是反復修改、完善內容。”回望這段歷程,龍飛不禁調侃,“有時候我也在想,是不是片名取錯了,要是叫《一直走不要停》就好了。”
每次創作都是學習過程
研究生階段才開始學電影,一步步向夢想靠近。龍飛回望來時路,也曾受到不少質疑,“被質疑的感覺很糟糕,讓我想起《喜劇之王》中周星馳領盒飯被吳孟達罵的那場戲。但這時候你要回頭看,當初為什么要走這條路?為什么想寫這個作品?回到初心,這時,你就會知道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就會變得更加篤定更加強大。”
談及影片上映后取得的成績,他坦言,《走走停停》不是類型化影片,對于制片方而言是有風險的,這樣的嘗試并不容易,也為自己積累了豐富經驗。“每次創作都是學習的過程。通過這部電影,我學到很多,也看到了需要改進和提升的空間。希望下一部作品,能努力做得更好。”
近期,龍飛正在“重拾”一個此前擱置的項目。“當時,因為全力制作《走走停停》,項目就擱置了,但我心里一直惦記著。不管這個項目最終能不能找到投資,我都希望不留遺憾。”
龍飛" 導演,畢業于重慶大學英語專業,代表作《走走停停》。該片在第14屆北京國際電影節上一舉斬獲最佳影片、最佳編劇和最佳女配角三項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