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電總局從規范監管、引導扶持和生態建設三大維度,著力推動微短劇實現高質量發展,為行業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作為融媒時代的新興產物,體量輕、節奏快、時長短的微短劇成為越來越多觀眾的新娛樂選項。
中國網絡視聽協會發布的《中國微短劇行業發展白皮書(2024)》顯示,2024年我國微短劇市場規模504.4億元,同比增長34.9%;超七成用戶已經養成看微短劇的習慣。截至2024年12月底,微短劇用戶規模6.62億人,網民使用率為59.7%,超越網絡外賣、網絡文學、網約車等多類基礎數字服務用戶。
在高速發展的同時,微短劇面臨內容同質化、質量良莠不齊、價值觀偏差等問題。廣電總局從規范監管、引導扶持和生態建設三大維度,著力推動微短劇實現高質量發展,為行業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在監管引導與市場自身調節下,微短劇市場走向精品化、成熟化、規范化。越來越多制作方注重提升劇集質量,微短劇創作從視聽“產品”向“作品”“精品”轉變。
多項微短劇管理新規實施
近期,廣電總局接連發布一系列措施,針對微短劇創作中出現的不良傾向,進行及時提示和規范,推動微短劇創作持續向上、向善、向美。
2024年6月1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辦公廳關于進一步統籌發展和安全促進網絡微短劇行業健康繁榮發展的通知》正式實施,明確微短劇施行分類分層審核,未經審核且備案的微短劇不得上網傳播。
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院長、教授楊乘虎表示,分類分層審核是推動微短劇高質量發展的創新之舉,既是對微短劇題材類型日益豐富多元化的主動適應,又是夯實主體責任、提高審核效率、分類規范指導的精準治理。質量效率并重,立良策促善治,有利于培育微短劇新質生產力,促進微短劇有序發展、良性發展。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網絡視聽司接連發布管理提示,涉及微短劇片名審核、劇中“霸總”形象設定、中老年題材創作等多個方面。2024年10月31日發布的《管理提示(中老年題材微短劇)》,提出“三鼓勵、三扭轉”的管理要求,鼓勵塑造善良慈愛的中老年人物形象,扭轉突出表現重男輕女、貪財算計、狠毒蠻橫的“惡婆婆”“惡奶奶”的模式化創作傾向;鼓勵立足社會和諧的主題,創作觀照中老年群體生活困難與心理困境的作品,扭轉刻意制造沖突和價值觀撕裂的創作傾向;鼓勵創作表現新時代中老年人老有所為,貢獻“銀發力量”的故事,扭轉過度將中老年人形象邊緣化、臉譜化的創作傾向。
11月22日發布的《管理提示(“霸總”微短劇)》,要求及時修正“霸總”微短劇創作中的不良傾向,并指出,微短劇應堅持現實主義創作,避免用寫實的外衣包裹荒誕不經的故事;主動設置議題,講好歷史上和當代的中國企業家故事,為經濟發展營造良好輿論環境,避免局限于愛情撕扯和家庭糾紛,尤其要防止宣揚攀附權貴、豪門、富豪的婚戀觀;加強對“霸總”微短劇的管理,壓縮數量、提升質量,不以“霸總”之類字眼作為片名吸睛引流,防止對主題把握和主角塑造偏離主流價值導向的微短劇上線播出。
12月20日發布的《管理提示(加強微短劇片名審核)》,對微短劇片名出現的不良傾向及時糾偏,并在導向、體例和藝術上提出新要求。文件指出,在導向上,片名應提升思想內涵,傳遞主流價值觀,不得使用惡俗、惡趣味等片名,不渲染極端對立、復仇、暴戾、焦慮;在體例上,片名應提升文化內涵,不使用過度冗長和口語化等片名;在藝術上,片名應提升審美內涵,合理和巧妙運用比喻、擬人、對比、雙關等手法增強其藝術性,不濫用仿擬、諧音、夸張等手法惡搞。
2025年2月5日,廣電總局發布《關于進一步統籌發展和安全促進網絡微短劇行業健康繁榮發展的通知》,要求落實“分類分層審核”制度。該制度要求,根據微短劇行業發展實際,按照國產網絡劇片分級監管、重點監管的原則,對微短劇按3類分3個層級審核管理,以差異化、精準化管理優化審核流程、提高審核效率。
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會長、中國傳媒大學藝術學部學部長、北京電影學院特聘教授丁亞平認為,管理部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對微短劇行業起到積極作用。審核制度的升級,推動行業規范化發展,避免低俗內容借短視頻形式“打擦邊球”。同時,政策的引導促使創作者從粗制濫造向更高質量的多樣性內容轉型。
內容質量顯著提升
在政策推動下,微短劇內容質量顯著提升,逐漸呈現題材多元化、創作精品化趨勢。一方面,抖音、快手等網絡視聽機構認真貫徹落實提示要求,下架問題劇集,細化相關題材審核標準,優化推薦算法,強化對合作方的宣貫與指引,共同推動微短劇從產品向精品提質升級。2025年1月,騰訊視頻發布《騰訊視頻關于微短劇違規片名治理公告》,明確“騰訊視頻將加強對微短劇內容標題的審核和管理,對不符合主流價值觀的標題一律駁回不予通過”。
另一方面,網絡微短劇內容創作日漸深耕現實生活,傳遞正向價值,創作生態進一步向上向好。《2024微短劇行業生態洞察報告》顯示,2024年家庭題材、都市題材、情感題材作品快速增加,分別達到8%、23.7%和39.6%。受政策引導,“霸總”等相關主題創作大幅下降,霸屏現象得以扭轉。此外,片名也從逆襲、復仇等轉向溫暖和諧。冬漫社創始人湯明明直言,“直白博眼球的起名方法不再適用,需要創作團隊花更多心思。”
在政策引導下,創作者越來越注重劇本打磨、演員選拔及制作水平的提升,力求在有限篇幅內,講述更加精彩、深刻且能引發觀眾情感共鳴、展現人性深度的故事,題材也從甜寵、霸總逐漸向多元化方向轉變,或聚焦民生百態,傳遞真善美的主流價值;或融入優秀傳統文化內核,借由新形式、新創意傳播推介中華文化。
如近期播出的紅果短劇《重回永樂大典》,講述古籍修復師與“書靈”共同修復《永樂大典》的傳奇故事。制作團隊與專家多次深入交流,聚焦古籍修復這項“神秘”的工作,讓觀眾理解古籍修復的價值不僅在于保護文物,更在于傳承歷史和文化。抖音短劇《我和房東奶奶》聚焦“空巢老人”,女主人公和房東奶奶從代際差異、誤會頻出,到走進雙方生活、互相理解。這部短劇在抖音獲得近1億播放量,引發很多觀眾的情感共鳴。快手短劇《澳門故事》通過一家人的平凡生活,講述澳門多個歷史時刻。
女性題材也是近期微短劇創作一大亮點。今年春節假期,由實力派演員倪虹潔監制并主演的《夫妻的春節》累計播放量超過2.3億。“大年除夕提離婚”的劇情設定,打破傳統春節敘事模式,以“反差感”吸引觀眾,劇集聚焦“中年婚姻的顯微鏡”主題,對夫妻日常相處細節的真實刻畫,對婚姻關系的深入探討引人共鳴。《河豚小姐》中,李嘉琦與韓童生攜手演繹的親情故事,觸動人心。《一桌好飯》等微短劇觀照現實問題,引發女性觀眾強烈共鳴。
紅色題材微短劇亦嶄露頭角。2025春節期間,由紅果短劇和中國電視劇制作中心聯合制作的《墻外桃花墻內血》,以20世紀30年代上海龍華兵工廠為背景,將革命題材與懸疑敘事巧妙結合,讓觀眾在驚心動魄的斗爭中,感受革命先輩的堅定信念與偉大犧牲精神。此外,《大力村超人》圍繞鄉村振興主題,展現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一夢枕星河》《老盔有了新主人》《秦好與時鳴》等以微短劇為載體,生動呈現人物故事、地域風貌與時代變遷,不僅豐富了微短劇的題材內容,也推動微短劇朝著多元化、精品化方向穩步邁進。
精品化進階成行業共識
“微短劇行業已經迭代升級進入2.0時代,精品化進階是目前勢在必行的行業共識。”騰訊在線視頻影視內容制作部副總經理李啦在CEIS 2025中國娛樂產業年會上如是表示。以騰訊視頻為例,其以“細分·多元”為關鍵詞,引導行業進行精品多元的內容創作,鼓勵“價值上與用戶共鳴、情緒上與用戶共振、形式上突破用戶體驗”的作品,向行業發布“煙火氣、少年氣、新鮮氣”三大內容創作方向,鼓勵創作者結合自身優勢,在成熟賽道尋找精細的創新切口。
冬漫社曾推出《再婚》《致命主婦》等熱門微短劇,創始人湯明明表示,“微短劇市場從最初的良莠不齊、群雄并起到如今的有序發展,始終緊隨用戶需求步伐。”她強調,創新與多元化是微短劇相較于其他劇作形式的重要競爭優勢。據悉,2025年,該公司將陸續開發一系列以傳統文化為主題的微短劇。
九州文化創始人、董事長汪家城談及微短劇創作趨勢時表示,“微短劇會越來越多樣化,題材之間的邊界越來越弱。去年,微短劇類別還比較狹窄,今年,微短劇探索出很多新的故事類型。”他進一步談到,這源于政策引導、市場的倒逼,同質化內容會讓用戶產生審美疲勞。
近年來,越來越多中老年人成為微短劇受眾,日漸影響微短劇的創作和生產。相關數據顯示,2024年,微短劇市場40—59歲用戶占比37.3%,60歲以上用戶占比12.1%。銀發群體主要偏好家庭倫理、都市題材、歷史文化、健康養生類微短劇。
“銀發群體的涌入,不僅拓寬微短劇市場的受眾群體,更推動內容生態的多元化發展。針對銀發群體的情感、文娛需求,應通過市場化、產業化的途徑,進行有效的題材開發和類型探索,打造高質量的文化產品;不能停留在簡單模仿其他年齡群體的文化經驗上,更不能為了短期的經濟利益,利用銀發群體對移動互聯網尚不完全適應的特點投機。”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學院副研究員孫佳山認為,微短劇首先要具備現實主義特質,才能深入走進銀發群體。比如,微短劇《大媽的世界》雖然每集僅有幾分鐘,卻能以詼諧、生動、反諷的方式探討社會議題,立場鮮明,導向清晰。其次,在創作銀發題材微短劇時,應深入探索老年人的情感世界,提供代際交流的話題,引發情感共鳴。此外,相關平臺和軟件應推出適老化版本,這對于當前的市場發展而言,既是現實考慮,也是必要舉措。
業內人士表示,微短劇創作要提升品質,避免陷入小制作變“糙制作”、微短化變“微弱化”的誤區,要做到“短而精、小而美”,才能贏得市場青睞。微短劇要用鏡頭和故事向觀眾傳遞世間真情與人文精神,用更多溫暖人心的作品引導人、感染人、塑造人,做到“短”而不淺。未來,隨著微短劇內容愈加豐富,其質量必將持續提升,這條由短視頻孵化而來的新賽道,將給影視行業帶來新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