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律政題材季播劇創作上實踐本土化,構建符合中國觀眾審美習慣的敘事體系。
“從第一季到第二季,追劇爽感一直不掉線” “節奏很快,但又很歡樂,很適合春節看”……
時隔一年,由趙冬苓編劇,譚嘉言執導,熱依扎、王陽、啜妮、沈羽潔等主演的職場劇《無所畏懼之永不放棄》,春節期間原班人馬回歸熒屏,于CCTV-8電視劇頻道和愛奇藝同步播出。根據酷云數據統計,該劇播出后持續位列黃金時段電視劇收視率排名TOP1,首播當晚登頂愛奇藝站內電視劇飆升榜TOP1,在微博、抖音、豆瓣等社交平臺掀起熱議。
延續女性職場敘事
呈現時代感和現實關懷
《無所畏懼之永不放棄》聚焦律政職場,講述羅英子、邱華、夏舒三位女律師在離開良誠律所后,共同創辦瑛華律所,她們在一次次挑戰與困境中砥礪前行、不斷成長的故事。該劇延續上一季女性職場敘事,展現職場女性的堅韌與智慧,緊扣社會熱點,將財產分割、養老詐騙等現實議題融入劇情,進一步拓寬律政題材深度和廣度,為觀眾呈現具有時代感和現實關懷的律政故事。
在導演譚嘉言看來,兩季《無所畏懼》在專業性方面展現鮮明特點。“創作一部優秀的職場劇并不容易,盡管當下市場上此類劇集較多,但真正做到兼具專業性與觀賞性并非易事。”譚嘉言介紹,劇本創作階段,編劇趙冬苓奠定扎實基礎。她與兩位律師行業策劃人員深度合作,為劇本提供豐富的專業素材,并在廣泛調研、深入采訪和專業論證的基礎上,將真實案例和職場生態融入劇情。此外,劇組專門前往律師事務所座談、觀摩,進一步挖掘行業特點,力求在遵循職場規則的基礎上,結合戲劇化表達,增強故事張力。
譚嘉言認為,職場劇的創作難點在于如何兼顧普通觀眾與專業人士的接受度。“律師、法官、檢察官等法律從業者,會關注劇中法律問題的合理性及角色心理邏輯是否符合現實,普通觀眾則更關注劇中所呈現的職場生態是否真實可信。”為此,劇組在創作過程中,先從職場共性角度出發,觀察普通人在職場環境的心理活動和行為模式,再與律師的職業特性相結合,確保劇情既符合行業邏輯,又富有戲劇沖突。
與時俱進
根據觀眾反饋調整劇情
《無所畏懼》從第一季開始,便摒棄傳統職場劇臉譜化人物設定,在快節奏戲劇沖突中融入生活、情感、喜劇等元素。第二季開篇,面對良誠律所同事和領導的落井下石,被迫離職的羅英子選擇霸氣回懟和硬剛,觀眾紛紛表示,“熟悉的‘職爽’味兒又回來了!”
譚嘉言認為,《無所畏懼》之所以被稱為“爽劇”,是因為它有著主人公從低谷中崛起的故事模式,這與大女主劇的傳統形式相近。與此同時,劇中人物的職場成長和奮斗故事,亦是觀眾喜聞樂見的“爽點”。在第二季中,雖然羅英子的個人命運起伏相比之前有所削弱,但面臨新的職業低谷,她在多個案件中的表現及與其他律師的交鋒,成為新的“爽點”。
不過,所謂“爽感”,并非趙冬苓刻意追求的效果,而是她在深刻理解觀眾對劇情節奏和情緒釋放的需求后,在劇集創作時所呈現的真實觀感。“在創作中,我尤其注重展現女性健康、自洽的生活態度與人格魅力,也密切關注觀眾對劇情節奏與反轉的喜好,力求在保持劇情深度的同時,提升觀眾觀劇體驗。”在第二季中,主角面臨更加復雜的職場斗爭和案件挑戰,人物關系也發生微妙變化。趙冬苓期待觀眾能跟隨劇情進展,見證角色的成長與蛻變,以及他們在困境中的堅韌與智慧。
趙冬苓介紹,第一季播出后反響熱烈,創作團隊針對觀眾反饋,在第二季劇情設置上進行相應調整。“第一季從創作到與觀眾見面,中間有四年半的時間差,這期間社會環境、價值觀念發生深刻變化,觀眾的觀劇心態隨之不同。”例如,羅英子所追求的體面生活理念,曾是不少人心中的理想生活形態。但隨著社會環境的發展與轉變,部分觀眾認為,這一設定與當下現實生活存在一定距離感。因此,第二季在劇情設定上做了相應調整,使之更契合當下觀眾心理預期和現實感知。“作為職業編劇,我始終關注社會情緒變化,在不違背個人審美趣味和價值觀的基礎上,努力保持作品的連貫性與創新性。”趙冬苓如是說。
持續深耕
探索國產季播劇新可能
自項目啟動以來,《無所畏懼》便確立“多季開發、持續深耕”的創作理念。趙冬苓介紹,第一季尚處籌備階段時,第二季劇本已創作完成,第三季框架則與第二季攝制同步推進。“季播劇”這種工業化創作模式,在歐美劇集制作中已較為成熟,但在國內仍處于探索階段。“作為創作者,我希望在律政題材季播劇創作上實踐本土化,構建符合中國觀眾審美習慣的敘事體系。這不僅是藝術創作的全新嘗試,也為行業發展帶來新思考。”
趙冬苓認為,律政職場劇“季播化”創作面臨雙重挑戰:既要確保每季作品具備獨立完整性,又要構建貫穿多季的核心敘事脈絡。“律政劇于國內仍屬相對新興類型,觀眾在理解劇情時需要具備一定法律知識。因此,劇情專業性與可理解性之間,創作團隊始終在探索平衡。”為此,她深入研究國內外律政劇,借鑒經典作品的敘事技巧與表現方法,思考如何在本土化改編過程中,兼顧中國觀眾的觀劇習慣與文化背景。
趙冬苓透露,《無所畏懼》作為季播劇,目前整體季數規劃尚未有定論,但自己內心深處希望它能成為一部長壽劇集。“第二季同樣采用開放性結尾,意在為后續故事留下無限可能。”
譚嘉言表示,“季播劇”形式在國內現有環境下,其生存和持續開發的可能性有待探索。創作者目前能做到的,是用心做每一部劇,把劇情做扎實、做好看。“當觀眾接觸度提高后,就會繼續追下去,‘季播劇’概念自然會受到觀眾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