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文化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極具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蘊含著厚重的歷史底蘊和豐富的精神內涵。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充分挖掘紅色文化的價值意蘊,將其與語文教學有機融合,由此在青少年的心靈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成為當前初中語文教學義不容辭的責任。立足新課程標準,創設紅色主題實踐活動、開展跨學科紅色文化教學、加強學校紅色教育建設、重視紅色文化課堂,是初中語文教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有效路徑。
紅色文化的教學價值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中形成的文化結晶,蘊含著堅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堅忍不拔的革命斗志、艱苦奮斗的苦干作風、求真務實的實干品格等精神標識,具有豐富的教學價值。
一、傳承文化傳統,形成正確價值觀
紅色文化延續了中國革命斗爭和建設的歷史傳統,弘揚著革命先輩為中華民族的獨立與振興付出的不懈努力和崇高的道德品質。通過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融入紅色文化元素,引導學生自覺學習典范榜樣的精神品質,有助于幫助青少年了解中國革命歷史,樹立堅定理想信念,珍視民族文化傳統,增強文化自覺,提高文化自信,傳承并弘揚中華優秀文化。
紅色文化不僅是過去革命事業的載體,更是對今天和未來思想行動的指引,它強調愛國主義、無私奉獻、公平正義等價值觀念,也弘揚集體主義、團結友愛、互助合作等傳統美德。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通過誦讀紅色經典、學習紅色故事、觀看紅色影片等形式,引導學生了解紅色文化的價值意蘊并在潛移默化中接受紅色文化教育,有助于學生從紅色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弘揚民族精神,樹立愛國情懷
紅色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征,通過強調愛國主義的情懷、自強不息的精神、團結互助的觀念和對共產主義事業的信仰,進一步凝聚中華民族團結奮進的磅礴力量,增強民族凝聚力與向心力。初中階段加強紅色文化的學習,有助于培養學生堅忍不拔、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等堅強意志與道德品質,樹立正確的民族觀念,擔負弘揚民族精神的重要使命。
紅色文化教學滲透著對祖國和人民的深厚熱愛,通過展現革命先烈為爭取國家獨立與民族解放的英勇事跡與精神風貌來傳遞愛國主義的核心價值觀。學生通過紅色文化的學習,可以了解國家的歷史發展及民族的進步繁榮,培養關注國家發展、關心國家利益的意識,增強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與自豪感,形成深厚的愛國情懷與時代責任感,為國家的繁榮與民族的發展貢獻青春力量。
三、提高歷史素養,拓寬文學視野
在教學中,通過對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紅色時期相關內容的學習,學生能進一步了解中國近現代的重要事件和發展進程,增進對歷史人物的認識,激發對歷史話題的興趣,培養對歷史的敬畏之心,提高對歷史文化的理解和把握能力。同時,紅色文化以其獨特的歷史情感和文化符號感染力能夠喚起學生對歷史的尊重和情感,以此珍視歷史,增強歷史素養。
紅色文學作品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社會背景,常以英雄主義與奮斗精神為主題,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和藝術魅力。學生閱讀紅色文學作品不但可以領略不同時期、不同主題下的作品所傳達的情感意蘊,提高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和鑒賞能力,而且還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廣闊、更豐富的文學視野,啟發學生對文學創作的思考和探索,促進文學修養和審美情趣的提升。
初中語文教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現實意義
初中語文教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一定程度上不僅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而且還有助于建立和諧社會,增強國家凝聚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一、個人層面:樹立身份認同,促進全面發展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初中語文教師應主動適應新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需要。通過啟發引導、互動體驗等方式加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幫助學生深入了解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歷史與博大精深的文化,樹立清晰的身份認同,明確自己歸屬于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員,從而強化對“華夏兒女”的認知。此外,將初中語文教學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相關內容進行融合,有助于學生傳承中華優秀文化的精髓,領悟中華民族精神的價值內涵,形成積極向上的道德品格,促進各方面的全面發展。
二、社會層面:加強民族團結,促進社會穩定
初中語文教師基于對語文學科特點的把握,運用語文課堂這一教育主陣地,從初中生認知發展規律入手,強化初中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于加強民族團結、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具有推動作用。教學中適時加入“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多元一體”“根脈意識”等內容,引導學生理解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涵,感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進而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歷史觀、文化觀,自覺成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熱愛者、建設者、捍衛者,以此增強社會凝聚力,促進全體社會成員形成團結一致、共同奮斗的精神風貌,發揮促進民族團結、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作用。
三、國家層面:實現民族復興,推進國家統一
在新課程改革的推行之下,堅持以核心素養為導向,在語文教學中貫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對于維護國家安全與統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有重要作用。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與初中語文教學有機結合,有助于讓學生清楚意識到國家統一和民族復興的重要性,形成強烈的國家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并以國家繁榮和民族發展為己任,自覺肩負起新時代的使命任務,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積極貢獻,并推動社會各界共同為維護祖國統一而不懈努力。
初中語文教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育路徑
初中語文教師應依托紅色文化資源,重視學生學習體驗,潛移默化地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滲透到學生的靈魂深處,使之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讓其真正感受到紅色文化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力量。
一、創設紅色主題實踐活動
教師通過組織紅色主題實踐活動,引導學生領悟紅色文化的歷史價值和精神內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增強民族歸屬感與文化認同感,以此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與強化。如講授部編版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紀念碑》時,教師除了借助多媒體讓學生感受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莊嚴雄偉外,還可以組織學生走進歷史遺址、紅色教育基地、烈士陵園等進行實地考察。通過文本教學和實踐活動結合的方式,學生能親身感受先輩的歷史足跡和豐功偉績,在體驗中鑄下“紅色魂”,播下“初心苗”,從而強化愛國情感和民族責任感,達到賡續“紅色根脈”、有形有感有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目的。此外,開展“民族團結一家親”朗誦比賽、“民族英雄知多少”故事會、“心系祖國·情系邊疆”展覽會等主題活動,讓學生了解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和親入藏、成吉思汗馳騁疆場等民族故事,認識中華民族各族兒女為民族大團結所作的積極貢獻,傳播“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思想,感受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凝聚力,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
二、開展跨學科的紅色教學
跨學科紅色教學是一種以紅色文化為依托,將不同學科知識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內容聯系,進而推進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學模式。如講授部編版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老山界》時,可結合歷史教材“中國工農紅軍長征”中遵義會議、飛奪瀘定橋、過雪山草地等知識進行背景補充,讓學生更直觀地把握長征的歷史事實。同時,結合地理教材中“中國四大地理區域的自然環境差異”的知識點,以“長征之路”為主線講解途經位置(江西瑞金、青藏高原、黃土高原)的植被、地形、氣候等差異特點,讓學生進一步感受飛奪瀘定橋的兇險、過雪山草地的艱辛和巧奪金沙江的困難。通過歷史、地理、語文三個學科的知識交匯,將紅色文化巧妙融入教學,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學生在不同學科中了解紅軍戰士的堅強意志與英勇斗爭,激發對中華民族的情感共鳴,進而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根植于每個學生心中。
三、加強學校紅色教育建設
學校應結合自身發展定位,推動紅色文化進校園,發揮紅色文化培根鑄魂作用,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育人環境中,以此引導青少年牢固樹立“四個與共”共同體理念,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首先,學校可以以節慶日或紀念日為契機,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設計紅色文化藝術活動,通過專題展覽、舞臺晚會、演講報告等活動形式,營造濃厚的紅色氛圍,增強傳承紅色文化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宣傳效果。其次,教師或社會志愿者擔任紅色導師,指導學生積極參與紅色實踐研究活動,學習紅色文化的精神密碼,領略中華民族的偉大智慧,增強“五個認同”。最后,借助校內建筑優勢,建設“紅色文化”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長廊,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相關內容融入學校每個角落,并定期邀請專家學者、宣講團隊等前往學校開展專題講座,使紅色文化宣傳入心入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有形有感有效。
四、重視紅色課堂構建
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課堂教學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不斷增強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高度認同的主要途徑。教師要發揮課堂育人的作用,通過深挖課本內容,引入中華民族共同體元素,大力打造紅色課堂,使學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有初步認識,并漸漸形成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如部編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材第二單元以家國情懷為主題,選取了《老山界》《誰是最可愛的人》《土地的誓言》等紅色作品,同時編有綜合性學習“家國天下”板塊,為紅色課堂的構建提供了深厚土壤。教師講授本單元時可通過介紹背景、創設情境、觀看紀錄片、編排課本劇等方式開展大單元設計教學,打造充滿智慧、充滿朝氣、充滿氛圍的紅色課堂,使學生走近紅色作品,體悟家國情懷,涵養愛國主義情愫,樹立堅定的民族自信心,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以紅色文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意味著在語文課堂內外要利用好紅色資源、弘揚好紅色傳統、傳承好紅色基因。通過多種形式的教育路徑,為學生講好紅色故事、補充紅色營養、注入紅色血脈,進而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增強對祖國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提高文化自信與民族自尊心,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作者簡介:
馬玥,女,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拉爾市人,塔里木大學人文學院2023級學科教學(語文)專業研究生;胡昌平,男,塔里木大學教授,研究方向為中國現當代文學。本文系塔里木大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院重點課題《發揮南疆師市紅色文化資源優勢,有形有感有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以第一師為例》(編號:ZL202308)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