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文藝界代表委員們紛紛建言獻策,共商國是,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貢獻智慧和力量。這展現了代表委員們認真履職的使命意識,他們通過實際行動和深度思考,共同探尋中國文藝的發展之路。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如何以優秀的美術作品,展現新時代日新月異的發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一直是廣大美術工作者努力探索的方向。
在文藝創作從“高原”走向“高峰”的道路上,要有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無愧于我們這個偉大民族、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不斷涌現,才能鑄就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文藝高峰。在這個過程中,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必經之路,這也就要求藝術家們深入研究經典美術作品,從中汲取營養,用經典引領創作。
近期,中國國家畫院連續入藏了蔣兆和先生、劉開渠先生、豐子愷先生的代表作品。這些經典美術作品的捐贈,既展現了這些大師的后人們對優良家風的傳承,又讓大師們的作品找到了歸宿,納入了國家收藏,得以發揮更大的社會效益。并且隨著后續的系統性研究、展覽,也將更加顯現其學術價值。
作為國家級的美術創作與研究機構,中國國家畫院肩負著代表性、示范性和導向性的使命職責,通過對經典美術作品的收藏、研究、推廣,不僅可以促進本院藝術家專業能力的提升,更對全國的美術創作起到重要的引領示范作用。相信隨著中國國家畫院收藏的不斷豐富、研究的不斷深入、成果的不斷推出,這種引領示范效應將不斷增強,進而更加優化當下的藝術創作生態,讓經典美術作品真正在新時代依然熠熠生輝。
此外,近期“稽古振今——第八屆杭州·中國畫雙年展”暨“全國高等藝術院校中國畫教學臨摹展”,以及“傳移模寫——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臨摹教學作品展”的相繼推出,也將美術經典引領時代創作的話題持續引向深入。這兩個展覽雖然在杭州和北京兩地分別展出,但都聚焦于“師古人”和“傳移模寫”古法,通過藝術創作上的古今對話,以古鑒今、以今承古,進而古為今用,揭示中國畫發展傳承的核心命題。
正所謂“取法于上,僅得為中;取法于中,故為其下”,以前人為師、以經典為師,是中華文化發展至今綿延不絕且高峰迭出的重要因素。自古以來,優秀藝術家都高度重視對前人經典之作的深入研究,從“與古為徒”到“青藤門下走狗”,從古代書畫大家的擬古之作到眾多近現代名家紛紛到敦煌汲取養分,這都充分例證了前人經典之作的藝術魅力是跨越時空的。
通過對經典美術作品的研習,可以傳承其技藝、匠心,提升自身品位、品格,師法經典美術作品,是得其形、傳其意,看前人是如何“師古人”“師造化”,如何從自然萬象中得其精神而后化為筆端,也即“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這一點,不僅是在中國書畫領域如此,在美術創作的各個領域同樣如此;不僅是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養分,西方的優秀傳統文化同樣可以為我所用。
但需要注意的一個誤區,就是警惕走進因循守舊的藩籬,避免用他人之法成他人面貌,所以還需“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最終創作出屬于創作者自己的優秀作品、屬于這個時代的經典之作。所以美術工作者在深耕傳統之外,還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在生活中尋找創作的另一個源泉。而且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也有著越來越多的創作手段、材料,可供美術工作者選擇,提供了更多的表現手段和表達可能。
作為美術工作者,在承襲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只有立足現實生活,才能把握時代脈搏、感受時代溫度、聆聽時代強音,才能真正讓經典美術作品入眼、入手、入心,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作者系《中國美術報》副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