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圈選搜索(CircletoSearch)”是一種創新的手機搜索方式,它允許用戶通過簡單的手勢在手機上搜索任何內容,而無需切換應用。在當下,手機已成為我們獲取全球信息的窗口,無論是探索個人興趣、解決問題,還是尋找完美禮物,手機都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然而,當你真正沉浸于發現或探索的瞬間時,不得不停下來并切換到另一個應用以獲取更多信息,無疑將打斷當下的體驗。這正是谷歌推出“圈選搜索”的原因。
因為提供了全新的便捷、及時性的搜索體驗,“圈選搜索”作為一種全新的搜索方式獲得了2024年中國設計智造大獎(DIA)銅獎。本刊專訪了“圈選搜索”的主創設計師潘志鵬,探究了這款全新搜索方式研發的初始構想
CircletoSearch是一種全新的方式,讓用戶無需離開當前使用的Android應用,就能輕松搜索任何內容。現在,只需一個簡單的手勢,你就可以用最自然的方式選擇你感興趣的內容——無論是圈選、高亮、涂鴉還是點擊——并立即在當前位置獲取更多信息。
CircletoSearch的優勢在于其便捷性和即時性。它打破了傳統搜索方式的局限,使用戶能夠在不中斷當前活動的情況下快速獲取所需信息。這種創新的手勢搜索方式不僅提高了搜索效率,還增強了用戶體驗,讓手機使用更加流暢和愉快。
總之,CircletoSearch是一種革命性的手機搜索技術,它簡化了搜索過程,使用戶能夠更輕松地獲取所需信息,同時享受更加流暢和無縫的手機使用體驗。
《設計》:CircletoSearch的初始構想是如何產生的?有哪些關鍵的靈感來源?
潘志鵬:CircletoSearch的初始構想來源于我們對用戶行為的觀察和需求的深入理解。現代智能設備讓用戶能夠快速訪問信息,但也伴隨著頻繁切換應用的不便。這種斷裂式體驗往往會打斷用戶的專注和探索。靈感來自一個簡單的問題:能否通過自然的手勢,讓用戶無需切換應用,就能完成他們的探索需求?這種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理念,加上我們對AI和多模態交互技術的信心,促成了CircletoSearch的誕生。
《設計》:在設計過程中,你們如何平衡用戶體驗與技術可行性?
潘志鵬:平衡用戶體驗與技術可行性是我們團隊的核心挑戰。我們通過多輪迭代的方式,不斷驗證設計假設,同時緊密與工程團隊合作,確保設計概念在技術上可實現。例如,在實現手勢識別時,我們測試了多種手勢的準確性與響應速度,最終選擇了“畫圈”這種既直觀又高效的方式,同時利用AI優化手勢的識別準確率。
《設計》:這個功能與Google一貫的設計語言有何異同?
潘志鵬:CircletoSearch與Google的設計語言一脈相承——堅持簡潔、高效、以用戶為中心的原則。但作為一項創新功能,它也有自己的獨特之處,比如手勢識別的設計和與內容場景的無縫結合。這種差異化的設計讓它在保持Google風格的同時,也展現了更加靈活和貼近用戶日常使用習慣的一面。
《設計》:為什么選擇“畫圈(Circle)”作為主要交互方式?是否考慮過其他手勢?
潘志鵬:我們選擇“畫圈”是因為它是一種直觀、自然的手勢,幾乎不需要額外學習成本。我們也測試過其他手勢,比如滑動、點擊和長按,但“畫圈”最符合用戶的視覺直覺,同時能夠明確地定義目標區域。此外,這種手勢還能很好地適應不同屏幕尺寸和內容類型。
《設計》:在設計界面時,如何確保操作的直觀性和易用性?
潘志鵬:我們通過設計的簡化和反饋機制來提升直觀性和易用性。例如,在用戶完成“畫圈”操作后,界面會即時提供視覺和觸覺反饋,確認系統已識別操作。此外,我們利用漸進式披露的原則,將復雜功能隱藏在簡單的交互背后,讓初學者感到友好,同時滿足高級用戶的深層需求。
《設計》:對于不同類型的內容(圖片、視頻、文字),CircletoSearch的體驗有何差異?
潘志鵬:CircletoSearch根據內容類型提供定制化的體驗。例如,在圖片和視頻中,它會識別用戶圈定的目標物體,提供相關的購物或信息鏈接;在文字內容中,它會結合AI和上下文,提供進一步的解釋或資源推薦。這種差異化的設計保證了功能的普適性和針對性,滿足用戶在不同場景下的需求。
《設計》:在實現CircletoSearch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主要的技術難題?如何克服的?
潘志鵬:我們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是手勢識別的精度與速度的平衡。為了實現精準的“畫圈”識別,我們開發了基于AI的動態學習模型,能夠根據用戶的不同手勢習慣進行適配。同時,為了保證響應速度,我們優化了后臺處理流程,減少延遲,讓用戶感受到實時的反饋。跨應用內容提取和隱私保護也是難點,我們通過與Android系統深度整合,嚴格控制權限范圍,既保證了功能的完整性,又保護了用戶的數據隱私。
《設計》:該功能如何與Google的AI和機器學習技術結合?
潘志鵬:CircletoSearch是GoogleAI技術的典型應用之一。從手勢識別到內容解析,再到相關結果的生成,都依賴于強大的AI算法支持。特別是在搜索結果的呈現上,我們使用了多模態機器學習模型,能夠綜合分析圖像、視頻和文字內容,為用戶提供高度相關的答案。同時,AI還讓功能具有自我學習能力,能夠隨著用戶使用頻率的增加,逐步優化體驗。
《設計》:為保證搜索結果的準確性和相關性,你們采取了哪些措施?
潘志鵬:我們結合Google的知識圖譜和上下文分析技術,在內容生成時確保結果的相關性。同時,為了提升準確性,我們引入了基于用戶反饋的持續優化機制,用戶可以通過簡單的操作標記不相關的結果。此外,我們也對廣告內容進行了專門設計,確保廣告不干擾用戶的核心搜索體驗。
《設計》:CircletoSearch可能會如何改變用戶的搜索習慣?
潘志鵬:它將搜索從傳統的“切換式”行為轉變為一種“即時式”體驗。用戶不再需要離開當前應用,就能隨時隨地通過自然手勢獲取所需信息。這種方式更符合現代用戶快速、碎片化的搜索需求,未來可能會進一步推動“場景化搜索”的普及。
《設計》:這種新的搜索方式對內容創作者和品牌有何影響?
潘志鵬:對內容創作者而言,CircletoSearch讓優質內容更容易被發現,同時也提升了互動性。用戶可以通過手勢直接與內容產生聯系。對品牌來說,這為精準營銷提供了新的機會,例如在相關商品的搜索結果中直接展示購物鏈接,從而提升轉化率。
《設計》:你認為CircletoSearch會如何影響移動互聯網的使用方式?
潘志鵬:它將推動信息獲取的無縫化和沉浸化,減少傳統操作的煩瑣步驟。用戶可以更專注于內容本身,而不是在不同應用之間來回切換。這種變化可能會催生新的內容消費模式,比如短視頻與即時搜索的深度結合。
《設計》:CircletoSearch目前僅限于部分高端Android設備,未來會擴展到更多設備嗎?
潘志鵬:是的,擴大覆蓋范圍是我們的下一步目標。
我們計劃在確保體驗一致性的前提下,逐步將該功能推廣到更多Android設備,甚至包括中端機型和更多市場。
《設計》:你們計劃為該功能添加哪些新的特性或改進?
潘志鵬:我們正在探索更多的手勢識別方式,如雙指拖拽或定點點擊,以適應更廣泛的用戶習慣。同時,我們也計劃加強與AR技術的結合,讓用戶可以在真實場景中直接使用CircletoSearch。此外,提升搜索結果的個性化推薦也是未來優化的重點。
《設計》:從長遠來看,你如何看待CircletoSearch在Google搜索生態中的角色?
潘志鵬:它是Google搜索生態的一次重要延展,能夠為用戶提供更加沉浸式的體驗。從長遠來看,它可能會成為搜索的關鍵入口,連接用戶的所有探索場景,同時促進搜索行為的進一步多樣化。
《設計》:CircletoSearch的設計體現了Google怎樣的產品理念?
潘志鵬:它體現了Google“以用戶為中心”的產品理念。無論是直觀的交互方式,還是強大的AI支持,都是為了簡化用戶獲取信息的流程,讓科技真正服務于人。
《設計》:作為主要設計師,你對CircletoSearch最滿意的方面是什么?
潘志鵬:我最滿意的是它極其直觀的交互方式。“畫圈”不僅簡單易懂,而且幾乎不需要任何學習成本,就能滿足用戶在不同場景下的即時搜索需求。同時,它與Google的AI技術深度結合,使得搜索結果更加精準、豐富。我認為,這種設計真正實現了技術與用戶體驗的完美結合。
《設計》:還有哪些方面你認為仍有改進的空間?
潘志鵬:盡管CircletoSearch的體驗已經相對成熟,但我認為仍有優化空間。比如,在多語言環境下,如何更好地識別和理解用戶的搜索意圖;在復雜手勢識別時,如何進一步提升響應速度與準確性。此外,個性化推薦和AR場景的深度整合也可以作為未來的重要改進方向。
《設計》:在設計過程中,你個人學到了哪些寶貴的經驗?
潘志鵬:我學到的最重要的一點是:設計不僅僅是解決問題,更是創造一種新的可能性。尤其在這樣一個從0到1的項目中,與跨部門團隊的合作和對用戶需求的深刻洞察讓我受益匪淺。
《設計》:你對CircletoSearch的未來發展有什么期待?
潘志鵬:我希望CircletoSearch能夠從一項功能成長為一種全新的搜索習慣,徹底改變用戶與信息交互的方式。我期待它能夠擴展到更多設備和場景,甚至成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未來,我還希望它能夠與更多技術結合,比如語音、AR和IoT設備,實現真正的多模態交互體驗,為用戶創造更多可能性。
《設計》:對于有志于產品設計的年輕人,你有什么建議?
潘志鵬:首先,要保持好奇心,不斷去發現未被滿足的需求;其次,要注重團隊協作,因為優秀的產品設計從來不是一個人的功勞;最后,勇于突破常規,在限制中找到創新的空間。設計的本質是為人服務,但它的邊界卻是無限的。
《設計》:此次參加DIA設計獎評選并獲獎有哪些收獲和感想?
潘志鵬:獲得DIA設計獎是對我們團隊努力和創新的一次重要肯定。這不僅是一種榮譽,更是對我們設計理念和產品價值的高度認可。參評過程中,我看到了很多優秀的設計作品,這讓我更加意識到設計的多樣性和創新的可能性。獲獎后,我也深刻體會到,好的設計源于對用戶需求的洞察和對技術潛力的最大化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