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陪我長大,陪您變老,歲月無聲,雁過留痕。
——題記
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
我的母親生于村鎮,長于田埂,1978年出生,似夏花燦爛,又宛如滄海一粟之平凡。姥姥說母親一生都在學習,母親說唯有這樣才不會辜負自己,辜負青春。
1990年小學畢業,那時起,她便立志成為一名人民教師,教書育人。初中成績優異,母親考入當地最好的高中,每天都住在學校狹小的宿舍,十幾個人擠在一間小屋,一個月只放四天假。清晨6點起床,早餐只能在去教學樓的路上囫圇吞幾口。那個時候學校條件不好,冬天宿舍沒有暖氣,天氣很冷,被子如冰一樣寒冷。為了取暖,在宿舍里每天晚上生爐子,雖然稍有改善,但是為了防止一氧化碳中毒,每到睡覺前就會熄滅。為了讓室友暖和睡覺,母親每晚都要多學習一會兒,等自己睡覺的時候才熄滅爐火。一次次地學習到深夜,看著窗外逐漸熄滅的萬家燈火,她會在心中暗暗對自己說,你在深夜中付出的努力,總有一天會化為陽光下的碩果,而那時你將獨享這份甘甜。在炎熱的夏日里,她會把自己關在悶熱的連電風扇都沒有的書房里,整天整天地進行嚴酷的高考適應性訓練,以適應高考時可能出現的嚴苛條件,好多次汗水都流到了眼鏡片上。在學校更是不敢浪費一分一秒,幾乎每時每刻都在埋頭演算。這一切都是為了能夠考上大學,但是在小縣城,高考能考入大學的人只有個位數。那一年母親高考落榜,未能考入大學。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滿地不開門
選擇復讀,是母親面臨的唯一選擇。青春年華里的筆記即使沒有意義,即便沒有結局,也仍舊長久且永恒地存在著,因為至少她在青春的日子里拼搏過,失敗過,成功過,愛過,恨過,陰雨綿綿過,陽光明媚過,暗淡冷清過,錦瑟韶華過,至少她還有前進的勇氣,她要選擇青春無悔。復讀的時候她在筆記本扉頁上寫下了這么一句話:高考不是人生的全部,但努力是。她努力著,拼搏著,不求結果,不求有人欣賞,只求至少在最美的年華她證明了自己。于是書山題海伴隨了她此后的日子,每天從早上6點起床,就開始在題海中掙扎漂泊,直到深夜甚至凌晨,不完成任務誓不罷休。她的心卻越來越平靜,嘀嗒嘀嗒的鐘表聲,唰唰的奮筆疾書聲回蕩在教室,充實著她的每一分鐘,她將自己不屈的意志融進每一道習題、每一張試卷中。她相信量變產生質變,總會有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一天。
明朝再望前塵事,所有夢想都開花
考場上沉著冷靜深思熟慮的母親,再沒有想苛求些什么,帶著一顆平常心在這無聲的戰場上施展了她全部的才能,驗收這四年的奮斗成果。1998年7月的最后一天,母親收到了山西師范大學錄取通知書,一直夢寐以求的大學,此時變得如此清晰,這四年經歷的每一次困難與失敗,流下的每滴汗水都是值得的。她可以毫不猶豫地說高中這四年是一段為了夢想而執著奮斗的歷程,盡管很苦很累但是她生命中一段彌足珍貴的記憶。
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
大學本科畢業后,母親為了開闊眼界,進一步提升自己,選擇了繼續在本校進行研究生學習。研究生畢業后,母親來到了榆次一中,那里是她教書育人的起點。現在的她言傳身教,深受學生愛戴,成了小時候自己夢想中的樣子。母親常常告誡學生學貴有志,學貴有恒,學習一定要堅持一生。這一路有辛酸更有欣慰,有彷徨更有堅定,有沉淪更有奮起。她體驗過喧囂,選擇了寂靜,實現了細微,創造了宏大,決定了舍棄,保證了專注。她只有平凡的智商和平凡的一切,但是母親始終保持著對自己的認知和審視。前行不忘回顧,跋涉不忘反思,奮進不忘調整,或許這就是她最終能圓夢的原因。
母親說,回憶起那段歲月,更多的是一種淡然與從容,會為自己感到由衷驕傲。因為不管現實有多艱難,她都挺了過來。不管希望有多渺茫,她還是相信努力就會有收獲。
歲月無痕,流年滄桑。憶母親青春之經歷,邊寫邊憶,心生敬佩,若能攜母親之手,陪伴到老,必是一件極榮幸的事了。
(指導老師:郭曉婷)
李其蓉媽媽寄語:
父母之愛子,激勵其久遠
我們這一代人的成長伴隨著艱辛努力,那時生活條件差,每一個人都鉚足了勁,想為自己的人生拼出一番天地,無愧青春,無愧人生。作為媽媽,我經常把自己的成長故事講給女兒聽,原本只是隨便聊聊,發發感慨,沒想到在女兒心中種下了拼搏的種子。
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家長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想讓孩子獲得更好的學習、生活資源,可是也會讓孩子有享受安逸的念頭。其實,不管是在什么年代,拼搏努力、積極向上都是永不褪色的精神來源。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而真正的“計”應是給予孩子永遠的精神鼓勵,永遠積極向上的生活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