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文化自信的時代背景下,舞蹈藝術與傳統文化協同發展成為傳承與創新的新典范,這一協同是對傳統文化的深入挖掘與再創造,更是對現代文化多樣性的豐富與拓展。通過解讀舞蹈藝術與傳統文化的內在聯系,探究二者在協同發展過程中的問題及應對策略,揭示舞蹈藝術在促進傳統文化傳承、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激發文化創新活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為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轉型提供新視角。通過這一研究,我們能更好地理解舞蹈藝術與傳統文化的關系,還能為文化自信的構建與文化強國的建設貢獻一分力量。
[關 "鍵 "詞] 文化自信;舞蹈藝術;傳統文化;協同發展;策略研究
引言
文化自信作為民族精神的基石,是支撐國家繁榮發展的強大精神力量。在全球化浪潮的沖擊下,保持并弘揚本土文化特色,成為各國文化發展戰略的核心。而舞蹈作為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其獨特的藝術形式,不僅能提升個體的藝術品位,更能在潛移默化中傳遞文化內涵。然而,傳統文化的傳承仍面臨諸多挑戰,舞蹈藝術與傳統文化的協同發展也因此應運而生。這就要求我們在深入挖掘舞蹈文化價值的同時,積極探索將傳統文化元素融入現代舞蹈創作的有效途徑,實現傳統與現代和諧共生。
一、舞蹈藝術與傳統文化的內在聯系
(一)舞蹈在傳統文化中的地位與演變
從遠古時期的圖騰崇拜、祭祀儀式,到封建社會的宮廷舞蹈、民間舞藝,再到近現代的舞臺藝術等,舞蹈始終伴隨人類文明進程而不斷演變發展。在傳統文化中,舞蹈不僅是娛樂的一種方式,更是社會功能與文化價值的體現。它不僅是表達情感、傳遞信息的媒介,也是強化社會認同、維護社會秩序的重要手段。例如,在古代宮廷中,舞蹈被廣泛用于宴會娛樂、禮儀慶典等活動中,以體現貴族階層的審美追求及文化品位;在民間,舞蹈則被用于祈福求祥、歡慶豐收等民俗活動中,以反映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狀態。隨著時代變遷,舞蹈在傳統文化中的表現形式也不斷變化。從最初的簡單模仿與原始沖動,到后來的技巧提升和藝術加工,再到現代的多元化、個性化發展,舞蹈經歷了從實用到審美、從單一到多元、從封閉到開放的演變過程[1]。
(二)舞蹈動作、服飾、音樂中的傳統文化元素
舞蹈的動作、服飾、音樂等元素都蘊含豐富的傳統文化元素,這些元素共同構成舞蹈藝術的獨特表現形式,使其成為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舞蹈動作通常與特定的文化符號和象征意義相聯系,通過人體的姿態和節奏來傳遞情感、升華思想。服飾在設計、材質和色彩等方面都深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古代的舞蹈服飾與宮廷禮儀、民間風俗等文化元素密切相關,通過服飾的款式、圖案、色彩等細節體現舞者的身份、地位及審美追求;現代的舞蹈服飾則融入了時尚元素,并增加了個性化設計,仍不失傳統文化的韻味[2]。此外,音樂的旋律、節奏、和聲等元素也深受傳統文化的影響,觀眾可通過音樂的旋律和節奏,深入理解舞蹈所傳達的情感,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三)舞蹈藝術對傳統文化傳承的作用
舞蹈藝術是對傳統文化精神的深刻傳承。通過舞蹈演繹,觀眾得以直觀地感受到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并激發其對傳統文化的學習熱情。此傳承方式既保留了傳統文化的精髓,又讓傳統文化在舞蹈律動中生生不息。在發展的過程中,舞蹈藝術將傳統文化的精髓與現代審美相結合,創造出一系列獨具時代特色的舞蹈作品。這些作品是傳統文化獨特韻味的展現,且融入了現代元素,使其更加符合當代觀眾的審美需求,同時拓寬了傳統文化的傳播渠道,從而提升了國際影響力[3]。舞蹈藝術通過自身的獨特形式,將傳統文化的價值觀念、道德規范等潛移默化地傳遞給觀眾,引導其樹立正確的文化觀、價值觀。同時,舞蹈藝術通過搭建跨文化交流的平臺,使中華傳統文化得以與世界各國文化進行互動、交流,進一步提升中華傳統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二、文化自信視角下舞蹈藝術與傳統文化協同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傳統精髓流失,斷層風險加劇
在現代化的進程中,生活節奏逐漸加快,娛樂方式日益多樣化,傳統舞蹈逐漸被邊緣化,其蘊含的文化精髓也面臨被淡化、被遺忘的風險。一方面,對傳統舞蹈的挖掘和整理工作不夠深入,許多具有歷史價值的舞蹈形式和元素未能得到有效傳承。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在時間的流逝中逐漸消失,成為無法挽救的損失。另一方面,新時代年輕人的審美觀念變化顯著,傳統舞蹈的受眾群體日益縮小,年輕一代對傳統舞蹈的熱情也逐漸減退。此種趨勢的發展易導致傳統舞蹈技藝失傳,進一步加劇傳統文化的斷層風險。此外,在實踐中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也僅停留于表面形式,缺乏對文化內涵的深入挖掘,舞蹈藝術在傳承傳統文化時,只能觸及皮毛,無法發揮其積極作用,也容易導致傳統文化的扭曲和異化[4]。
(二)創新不足,同質化問題突出
隨著全球化的加速推進,多元文化發生交融碰撞,舞蹈藝術在傳承傳統文化的同時也需不斷創新,以適應時代發展需求。然而,在舞蹈藝術實踐中,創新不足的問題卻日益凸顯。一是在舞蹈編排中,僅將傳統文化作為一種裝飾性元素,未能深入挖掘傳統文化元素與舞蹈主題、動作風格之間的內在聯系,對舞蹈所傳達的喜怒哀樂、家國情懷等豐富情感體會不足,難以實現舞蹈以美育人、以文化育人的培養目標。二是對舞蹈藝術的創作規律、審美特征缺乏深入的研究,舞蹈藝術在創新時容易陷入盲目模仿及跟風困境,缺乏獨特風格,同質化問題突出。三是在舞蹈藝術與傳統文化的協同發展過程中,還存在創新與傳統之間的平衡問題[5]。部分舞蹈藝術項目在創新時過于追求新穎獨特,忽視了傳統文化的根基和底蘊;部分項目則過于保守傳統,缺乏突破,導致文化自信構建受限。
(三)文化認同危機,傳播渠道受限
由于年輕一代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歸屬感逐漸減弱,加之傳播渠道的受限、傳播方式單一化,致使舞蹈藝術在弘揚傳統文化時難以引起共鳴與關注,使其面臨受眾群體狹窄、影響力有限的困境。此外,還存在文化認同與文化差異之間的沖突問題。有的舞蹈項目忽視了文化差異的重要性;而有的項目則過于強調文化差異而忽視了文化認同的必要性,加劇了文化認同危機的擴散。同時,社會對舞蹈藝術的認知也存在偏差,僅局限于舞臺表演藝術或娛樂活動范疇,忽視了其在傳承傳統文化、培育文化自信方面的重要價值,進一步加劇了傳統文化與舞蹈藝術的邊緣化發展態勢[6]。
(四)文化隔閡,審美差異嚴重
傳統文化承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其美學價值與精神內涵與現代審美觀念存在一定差異。加之受歷史、地域、民族等因素影響,不同文化之間的審美觀念及審美標準存在隔閡,在融合過程中難以找到共同的語言及表達方式。差異的存在容易導致年輕人在接觸傳統文化時難以產生共鳴,甚至產生排斥心理。同時,舞蹈藝術注重個性化表達,鼓勵人們追求獨特的藝術風格及審美體驗。傳統文化強調傳承,注重遵循傳統美學標準。審美取向的不同也容易導致兩者在協同發展的過程中,難以找到共同的語言和契合點,呈現膚淺、片面的特點,嚴重制約了文化多樣性的創新發展。文化隔閡與審美差異的長期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文化自信的基礎,文化自信的建立也將面臨巨大挑戰。
三、文化自信視角下舞蹈藝術與傳統文化協同發展的策略
(一)挖掘傳統精髓,構建文化傳承橋梁
一是深入挖掘傳統舞蹈的歷史及文化內涵。例如,可追溯中國古典舞的歷史演變過程,了解不同朝代的舞蹈風格特點、社會背景等,這對增強傳統舞蹈的認同感有促進作用,還能為現代舞蹈創作提供豐富的素材和靈感。二是引導舞蹈創作者將傳統文化的精髓融入現代舞蹈創作中。例如,借鑒古詩詞、繪畫、音樂等元素,創作出具有濃郁傳統文化特色的現代舞蹈作品,進一步促進傳統文化與舞蹈藝術在社會層面的廣泛傳播。如舞劇《孔子》,創作者在深入研究孔子的生平事跡、儒家思想體系后,通過舞蹈語言展現了孔子周游列國的艱辛、杏壇講學的智慧、對理想的執著追求等,傳遞了中華傳統文化。舞蹈動作融合了古代禮儀動作、祭祀舞蹈動作、古典舞身韻元素,在舞臺呈現方面運用了具有中國傳統建筑風格的道具布景,音樂采用編鐘、古琴等傳統樂器演奏的樂章,將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三是加強傳統舞蹈的傳承與保護[7]。如“敦煌舞傳承基地”等專門的傳承機構,邀請老一輩敦煌舞藝術家擔任指導教師,培養新一代傳承者,并利用數字化技術建立敦煌舞動作數據庫,對經典舞段進行記錄保存,防止傳統舞蹈文化流失。
(二)激發創新活力,打造差異化發展路徑
在文化自信視角下,激發創新活力是推動舞蹈藝術與傳統文化協同發展的重要動力。推動舞蹈藝術與科技融合,借助科技手段實現創新。例如,利用虛擬現實技術,營造出獨特的舞蹈場景及視覺效果;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對舞蹈動作進行智能分析與優化,提高舞蹈表演效率。此外,拓展舞蹈藝術的跨界合作也是打造差異化發展的重要途徑。通過與音樂、戲劇、美術等領域的跨界合作,拓展舞蹈藝術的發展空間,以促進不同藝術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共同創作出具有新穎性、獨特性的藝術作品[8]。以古典舞教學為例,可結合傳統服飾文化,如漢服形制、色彩、圖案象征等,指導學生借助舞蹈動作、姿態、舞臺呈現展現古典文化的典雅與莊重;并鼓勵其積極參與文化實踐活動,如參觀歷史博物館、民俗文化村等。又如,在部分新編古典舞作品中融入二胡與電子音樂的混搭配樂,使傳統舞蹈在現代聽覺語境下煥發新的生機。此外,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展示我國舞蹈藝術的成果與特色,推動我國舞蹈藝術創新發展。
(三)強化文化認同,拓寬多元傳播渠道
一方面,應加強對傳統文化的宣傳,可通過電視、網絡、社交媒體等渠道,對傳統文化進行推廣。如《中國舞蹈之美》,深入挖掘中國各地域、各民族舞蹈的歷史淵源、風格特色和文化內涵,以精美的畫面、生動的解說向廣大觀眾展現舞蹈背后的傳統文化魅力。網絡平臺上的舞蹈綜藝節目《舞蹈風暴》,以競技的形式展示了各種風格的舞蹈作品,其中不乏蘊含傳統文化元素的舞蹈,其借助網絡的傳播力,吸引了大量年輕觀眾的關注。另一方面,舉辦傳統文化主題活動,或舉辦傳統文化主題展覽會,如傳統舞蹈節、民族藝術節等,吸引年輕人參與傳統文化傳承。同時,還可舉辦傳統舞蹈作品比賽,為舞蹈創作者提供展示平臺,創造交流機會,如“中國舞蹈荷花獎”專業舞蹈評獎活動。此外,推動傳統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開發出具有濃郁傳統文化特色的旅游產品[9]。例如,云南麗江打造了納西族傳統舞蹈旅游演藝項目,游客在欣賞優美的納西族舞蹈的同時,還能深入了解納西族的宗教信仰、民俗風情等,使傳統舞蹈文化在旅游體驗中得到廣泛傳播。
(四)跨越文化差異,促進審美融合共生
一是組織國內外舞蹈藝術領域與傳統文化領域的專家、學者進行學術交流,共同探討兩者在不同國家及地區的發展現狀、傳承模式、融合經驗等協同發展策略。二是推動舞蹈藝術的國際化發展,通過引進先進的發展理念,提高我國舞蹈藝術的國際化水平。如北京舞蹈學院與美國茱莉亞學院的交換生計劃,將中國傳統舞蹈文化和舞蹈訓練體系與西方現代舞教學理念相結合,促進了舞蹈審美與文化的交流碰撞。又如瑞士洛桑國際芭蕾舞比賽,中國選手在展示高超芭蕾舞技藝的同時,融入了中國舞蹈的身韻元素,以獨特的東方審美風格在國際舞臺上嶄露頭角。三是通過藝術實踐等方式,培養人們的跨文化審美能力。如“全球青年舞蹈文化分享會”,通過線上平臺進行實時互動,從而實現跨文化審美的融合共生[10]。
結束語
舞蹈藝術與傳統文化的協同發展,不僅是文化自信時代背景下的必然選擇,也是推動文化繁榮發展的重要途徑。觀眾通過舞蹈能直觀地感受到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還能在新時代語境下,對傳統文化進行創新性發展。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發展,文化交流與互鑒將更加頻繁,在此背景下,舞蹈藝術與傳統文化協同發展的實踐也將更加重要,通過不斷的探索創新,舞蹈藝術將成為傳承與發展中華文化的重要力量,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智慧,讓中華文化在世界舞臺綻放璀璨光芒。
參考文獻:
[1]白雪峰.文化自信視角下中國傳統舞蹈藝術與美育德育協同發展研究[J].匠心,2024(5):54-56.
[2]冀曉靜,鑒恩惠.舞蹈藝術與傳統文化的融合創新路徑探索[J].文學藝術周刊,2024(16):56-58.
[3]聶超然.文化自信視域下中國古典舞創作的“傳統”與“現代”:以山東藝術學院舞蹈學院原創作品為例[J].尚舞,2024(9):156-158.
[4]李曉文,樊鑫玥.文化自信背景下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融入體育舞蹈的價值底蘊與發展路徑[J].新傳奇,2024(17):101-103.
[5]蔡樂.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高校舞蹈教學的創新融合探索[J].戲劇之家,2023(13):129-131.
[6]卞藝儒.傳統文化教育融入高校舞蹈教學的路徑探析[J].中文信息,2023(2):115-117.
[7]湯紫君.文化自信背景下廬陵文化融入舞蹈課堂的教學實踐探索[J].戲劇之家,2023(28):141-143.
[8]王穎.高職舞蹈教學與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合路徑思考[J].中國民族博覽,2022(14):90-93.
[9]唐子琳.淺析舞蹈藝術與傳統文化的創新性融合[J].參花(下),2022(9):71-73.
[10]雷玥.傳統文化融入舞蹈藝術教育路徑探析[J].陜西教育(高教),2022(5):95-96.
作者單位:江蘇省連云港市家庭與少兒活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