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國家對傳統文化的推崇與傳承,古箏這一蘊含深厚文化底蘊的中國傳統樂器,逐漸成為大眾矚目的焦點。越來越多的人投身于古箏的學習之中,這一熱潮也激發了作曲家的創作靈感,催生了一系列優秀的箏曲作品,進一步推動了古箏藝術的蓬勃發展。古箏協奏曲《定風波》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成為現代箏樂作品中的佼佼者。
[關 "鍵 "詞] 古箏協奏曲;《定風波》;曲式結構;演奏技巧;中國傳統樂器
引言
以箏曲《定風波》的演奏技巧與音樂分析為題,通過對作曲家、作品的創作背景、作品的曲式結構,以及作品的演奏技巧等的分析和研究,并通過查閱相關的文獻和資料,對這首作品進行了詳細探討。本文旨在通過分析箏曲《定風波》,進一步展現這首曲子的魅力及音樂藝術之美,從而加深對這首曲子的理解。
一、作者介紹與作品創作背景
(一)作者介紹
鄧翊群,上海音樂學院古箏專業教師,曾榮獲第十一屆“中國音樂金鐘獎”最高獎、“敦煌杯”中國民族室內樂作品評選大賽評委會最高獎、第三屆文化部“文華獎藝術院校獎”銀獎等。他的創作能力極為突出,創作了《定風波》《晚晴》《烏蘭布統回憶》等體裁的古箏曲,并深受演奏者與聽眾的喜愛。
(二)創作背景
鄧翊群于2015年8月創作了以《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為題材的古箏協奏曲。鄧翊群在采訪中表示,自己剛上大學時,在專業學習上遇到了瓶頸,心中的感慨與憤懣無法排解,后來受導師祁瑤教授的影響,有了作曲的想法。在作曲的過程中,他無意間看到此詞,了解到此詞乃是蘇軾被貶黃州三年后所作。蘇軾在還未被貶黃州之前就在京城嶄露頭角,但經歷了“烏臺詩案”后,蘇軾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的心境由氣憤轉為冷靜,繼而轉為豁達。鄧翊群被這首詞中豁達超脫的情感所打動,他在創作中運用“先抑再揚”的技巧,使音樂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他在作品中融入困惑與失落,借助詞的意境,表現了在現代社會中所遭遇的艱難困境以及自身豁達的人生觀[1]。
二、作品分析
該作品符合中國傳統音樂作品“散—慢—中—快—散”的結構布局,具體結構為有引子和尾聲的變化再現三部曲式。
在《定風波》中,作者不但使用了傳統的“宮商角徵羽”的五聲調式,還以“定弦”的方式,結合中國近代音樂的特點,在C宮的基礎上進行了創新,在第1弦與第7弦使用了“變宮”的音,它是西方國家音樂文化中非常重要的音級,被稱為導音,使樂曲定弦的后半段形成了一個帶變宮的六聲音階[2]。這樣不但繼承了中國的傳統調式,又因使用了人工定弦,從而豐富了調性,還打破了以往大家對古箏調音只能移碼換琴的觀念,方便了演奏者的表演。作品還使用了雙樂器協作的手法,古箏與鋼琴的旋律交錯進行,相互融合又相互滲透,二者缺一不可,使得音樂旋律既在音色上形成對比,又增強了音樂和聲的飽滿度[3]。
(一)引子(1—30)
樂曲以鋼琴十六分音符八度強音環繞式引入,這部分的節奏較為自由,塑造了遭受巨大打擊后情緒低落的人物形象。第1—2小節使用了相同的節奏型,第二小節是第一小節的下行四度模進,起到了強調作用,隨后用accel.(漸慢)進入第三小節,并改7/8拍為6/8拍,節奏節拍更規整,到了第五小節使用3/4拍,使音符時值放大。到了第六小節,古箏以掃搖fp的力度出現,隨后慢慢漸強,同時由最初的掃搖變為大掃搖,在第8小節以fff的極強力度結束,隨后以f力度單音漸弱,最后在B音上自由延長。A段鋼琴和古箏旋律相互呼應,音符時值被拉長,突出了旋律的緊張感,渲染出一種悲憤的氣氛,表達了作者內心的躊躇與不安[4]。
(二)慢板(31—76)
這一段可以被分成三個段落。第一段落 C段(31—43),從弱起開始,然后逐步增強,速度保持在50,但是要注意音色的一致性,不能突然加強,否則會破壞這一段的音樂氛圍。雖然這一段是弱起,但是音色不能太過模糊,而要扎實、沉穩,在彈奏的過程中要用手臂的臂重去演奏。左手顫音講究“以韻補聲”,故顫音幅度不能過大,只能微顫,從而增加音樂的韻味,更好地表現作者的郁悶和糾結。D段(44—59)的音樂要更加流動,通過左右手低音與高音的強弱對比,表現樂曲的悲涼與婉轉,扣人心弦。51小節右手搖指左手用琶音作支撐,豐富了音樂的音響效果,52小節左手的刮奏將音樂情緒推上了一個小高潮,再次渲染了沉重的音樂氛圍,使聽眾感同身受,最后用一個四拍長搖由弱漸強引入E段。E段(60—76)多用搖指,情緒上更加深情,本段作為慢板的高潮段需要更加注重音樂的層次感。隨著音樂的發展,情緒愈發高漲,演奏中長搖和琶音的交替配合推動音樂情緒逐漸遞進,讓聽眾身臨其境的同時將音樂推向散板。
(三)散板(77—80)
這一部分是古箏獨奏,“Rubato”營造出遙遠深邃之感,音樂節奏自由。旋律主要出現在低音區,使得音樂情緒更加低沉,起到連接作用。在結尾處使用柱音由強到弱,音樂逐漸安靜。這一部分多次用到了滑音技巧,營造出一種悲壯的氛圍,為快板部分的出現起到鋪墊作用。
(四)小快板(81—132)
G段(81—97)古箏以掃搖為主,81—84由鋼琴八分音符平穩進入,相當于給古箏演奏者確定一個固定的速度。85小節開始,古箏十六分音符掃搖以p的力度進入,鋼琴伴以八分音符跳音,力度逐漸加強,氣氛愈演愈烈,仿佛預示暴風雨即將來臨。97小節改節拍為7/4拍,右手搖指左手配以掃弦,將情緒推向本段最高點。H段(98—132)中的第98—105小節,作曲家巧用了休止符和切分音節奏,豐富了音樂的節奏感,使音符跳動起來。從106小節開始使用同音快速指序彈奏,模擬雨滴落在樹葉上的聲音,演奏者在演奏快速指序時,要秉持快、準、狠三個原則,音色要干凈迅速,具有顆粒性,且清晰度要高。132小節使用了同音反復,可反復多次,力度漸強,結束后稍做停頓,換一口氣,隨后進入快板段落[5]。
(五)快板(133—148)
快板與小快板在速度上要形成鮮明的對比,此段落使用了右手的快速搖指與左手的快速指序、掃搖以及琴碼左側無序音區刮奏等技法,很好地模擬了狂風暴雨來臨的場景,但是要注意左手與右手節奏的錯開,在練習時可先慢練對準節奏,最后用十拍的搖指以強力度結束。
(六)急板(149—179)
這一段落的古箏旋律都是以雙手十六分音符的琶音快速進行,流動性極強,節奏快速而緊湊,模擬了傾盆大雨的場景,營造出一種緊張的氛圍,這一段比較考驗演奏者的基本功底,且古箏與鋼琴聲部交換,鋼琴作為主旋律出現。
(七)廣板(180—188)
這一段落譜面標記速度為65,用一個fff的長搖指引入,將急板的情緒穩定下來,如在描繪雨后天晴的畫面。181—183為鋼琴獨奏,隨后古箏使用搖指把音樂情緒逐步推向最高點。
(八)華彩段(189—196)
古箏右手短搖和左手的掃弦交替出現,旋律時值縮短,與廣板形成轉折,最后在192—193小節右手用義甲摩擦琴弦,左手用極強的力度拍弦,仿佛內心壓抑了很久的情緒在這一刻得到爆發,隱喻作者面對困難時斗爭到底的決心。
(九)慢板再現段(197—207)
速度為56,情緒寂靜,對前面的慢板段落做了縮減再現,前后形成呼應。與前面無奈、彷徨的感情不同,這一次作者要表現的是“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的豁達樂觀的人生觀。
(十)尾聲(208—220)
尾聲部分譜面上的音樂情緒提示為“激越地”,情緒較前段要更高漲,而搖指的再次出現將整體旋律的時值拉長,循序漸進。最后,音樂用最強勁的雙手拍擊琴弦和鋼琴的重音結尾,將聽眾的思緒從音樂中拉回現實。尾聲部分的音樂處理,既是對樂曲的總結,也是對聽眾情感最后的觸動。
三、演奏技巧
(一)慢板部分演奏情緒的掌控
當我們演奏這首作品時,慢板部分速度為“=50”,這樣的速度設置使得演奏者有充分的時間來表達音樂情緒。在演奏慢板的過程中,我們要注意譜面上的強弱變化和情緒提示,但是在注意強弱的同時更不可忽視音色方面的統一,所以這個時候就體現出臂重的重要性。只有用到臂重才能讓音色統一在一個水平上,不會太過于突兀,而且會讓我們的肢體動作看起來自然而不做作。這個方法不只適用于古箏協奏曲《定風波》,亦可用于以后演奏樂曲的慢板中,使得音樂情緒更加飽滿,更具有音樂表現力[6]。
(二)掃搖和搖指時值的把控
掃搖和搖指在作品中多次出現,尤其是在小快板段落,作者采用了掃搖,并明確后續掃搖次數,以增加音樂的節奏感,這個時候要注意對掃搖速度的把控,不能越彈越快,否則會很容易導致快板速度不穩。所以在練習時,要跟著節拍器練習,固定好自己的速度。在60—76小節的搖指段需要演奏者深情而又遙遠空靈的演奏,搖指密度應密集快速,搖指時不但要注重每個音的顆粒性,更不能忽略整體的連貫性[7]。
(三)快速指序的彈奏
古箏協奏曲《定風波》中出現了多次快速指序的彈奏,例如106—114小節的同音快速指序以及149—170小節的左右手琶音快速指序,這些地方都非常考驗演奏者的基本功,在練習時不能一味追求速度,而是應該跟著節拍器慢練。在練琴時還需要多練習一些專門針對快速指序的練習曲,演奏時要保證音色干凈清晰、張弛有度、飽滿有力、具有顆粒性。扎實的基本功是演奏好一首樂曲的前提,所以演奏者在練琴之前,一定要注重快速指序的練習[8]。
(四)左手按音、揉弦的韻味
隨著時代的進步,古箏創作呈現出多樣化的發展趨勢,很多作曲家在創作和演奏時,將更多注意力聚焦在雙手的彈撥技術上,過于追求炫技和速度,而忽略了古箏左手的按音和揉弦,從而忽略了古箏的“魂”。《定風波》作為一首現代作品,增添了很多新的演奏技法,它既繼承了“以韻補聲”這一傳統樂曲的特點,又把情緒氣氛渲染得很好,這才是“匯通提煉,返璞歸真”的樂曲真意。在慢板的開始,第一、三個小節的上滑音都是以緩慢的節奏進行,給人一種沉甸甸的感覺,讓人感覺到蘇軾被貶之后,心中的郁悶就像是被無數的鎖鏈束縛著。這首樂曲是先抑后揚,如果按弦太過鋒利,或者沒有韻律,都會失去這種感覺[9]。
結束語
通過對《定風波》演奏技巧的分析可以看到,這首作品不僅在技術上展現了古箏的豐富表現力,而且在情感上也深刻地表達了作曲家對人生的感悟,以及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近幾年來,我國一直在努力推動中華優秀文化的發展,不斷增強文化自信。古箏是我國較具代表性的民族樂器,深受人們的喜愛。隨著中國古箏藝術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作曲家把西方的現代音樂技巧和中國傳統詩歌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創作了大量現代箏樂作品,如《楓橋夜泊》《如是》《臨安遺恨》《陸游與唐婉》等,而古箏協奏曲《定風波》就是其中的代表作[10]。此類樂曲的創作理念正符合當下我國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支持傳統音樂創新發展的要求。也正是這些作品的出現,把中國和西方的文化融合在一起,使更多的人了解到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改變了大家對古箏只能演奏傳統樂曲的陳舊觀念。同樣的作品由不同的人來演奏,就會呈現出不同的效果。每個人的性格和閱歷各不相同,對待相同的事物也會有不同的看法,所以在演奏樂曲時各人的理解和音樂處理也會不同。因此,在彈奏一首作品之前,應該先了解作曲家的創作風格以及作品的風格和背景。只有這樣,演奏者才能更好地表現作品本身的魅力,使更多的人了解我國的傳統音樂,推動傳統音樂走向世界。
參考文獻:
[1]林浦鳳.箏樂如詩,跨越千年的對話:古箏協奏曲“定風波”詩與樂的融合[J].藝苑,2022(6):76-79.
[2]朱思睿,劉利連.古箏協奏曲“定風波”淺析[J].三角洲,2022(20):165-167.
[3]高妍.箏曲“定風波”的演奏版本比較研究:以鄧翊群、程皓如版本為例[J].樂器,2022(8):34-37.
[4]陳一帆.古箏協奏曲《定風波》的創作特色及演奏分析[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20.
[5]趙麗云.古箏協奏曲《定風波》藝術特色與演奏技巧[J].藝術大觀,2022(6):22-24.
[6]陳燁茗.古箏協奏曲《定風波》特色演奏技法分析[J].黃河之聲,2022(3):82-85.
[7]劉瑞琛.古箏協奏曲“定風波”的藝術特色與演奏分析[J].大眾文藝,2021(13):87-89.
[8]張雅靜.古箏協奏曲“定風波”音樂分析與演奏技巧[J].大觀(論壇),2021(2):165-166.
[9]張琦.古箏曲作《定風波》的音樂解析與演奏技巧研究[J].藝術品鑒,2023(32):165-168.
[10]陳云鳳.箏曲《定風波》中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體現[D].四川音樂學院:2022.
作者單位:貴州師范大學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