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挑揀、篩選稱重、打包裝箱、裝車運貨……每天下午4點開始,大連市普蘭店區安波街道米屯村的鐵柿子交易市場便呈現熱火朝天的繁忙景象。“為了方便鐵柿子棚戶交易,我們在村里建起了這座交易市場。”米屯村黨總支書記李金作向記者介紹:“看到家鄉鐵柿子產業發展得這么好,不少在外打工的村民選擇回鄉創業。”
近年來,在推進農業農村改革過程中,針對“頭雁”領航能力不強、資源優勢利用不充分、農業產業低端低效等問題,大連市普蘭店區推出強化黨建賦能、整合要素聚能、聚焦特色增能等改革舉措,積極打造以“黨建鏈”串聯“產業鏈”、共建“致富鏈”的鄉村振興新模式,激發了鄉村振興新動能。
強化黨建賦能
普蘭店區以產業聯合黨委為依托,通過推動上下游各產業之間配套銜接,打通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
2022年11月以來,普蘭店區開展產業聯合黨委組建工作,從層級上打破地域界限,實現跨省、跨區、跨街、跨村聯建。普蘭店區委組織部有關負責同志對記者說:“我們牢牢抓住黨建引領產業振興這個重要引擎,以黨建工作基礎好、集體經濟體量大、產業帶動能力強的中心村為牽引,聯合稟賦趨同、要素相聚、產業相近的其他村,依托特色產業組建聯合黨委,發揮統籌協調作用,以組織聯建推動抱團發展,實現黨建引領和產業發展深度融合。”
“米屯鐵柿子個頭玲瓏小巧,里面富含胡蘿卜素、番茄紅素及多種維生素,售價雖然比普通西紅柿貴上不少,但由于口感好,在市場上一直很受歡迎。”李金作介紹。
2023年4月,中共大連市普蘭店區鐵柿子產業聯合委員會在米屯村揭牌成立。產業聯合黨委深化“聯合黨委+合作社+農戶”模式,進行統一技術指導、市場開發,通過整合資源、取長補短、聯產聯銷,提升市場競爭力和果品附加值。目前,聯建各村共新建、改建、整合鐵柿子溫室大棚2000余棟,年產量可達1萬余噸。
記者走進距離米屯村鐵柿子交易市場不遠處的一棟大棚,村民石永雙正在采摘成熟的鐵柿子。“合作社給我們種植排期,聯系銷售,我們夫妻倆一起忙活,每年收入能超過10萬元。”王永雙高興地對記者說。
目前,普蘭店區已經組建41個產業聯合黨委,劃分2043個黨群共富責任區,形成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產業聯動的發展格局。
整合要素聚能
普蘭店區有效盤活閑置集體資產,整合資產資源引進農業產業化項目,探索建立產權清晰、收益歸村的“富村公司”,助推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
子夜時分,普蘭店區唐家房街道興隆社區隆福興豆制品有限公司已是一片忙碌。用模具壓制成型后,生產負責人邵金萍掀開紗布,熱氣騰騰的豆腐新鮮出爐。“村里辦起豆制品加工廠后,我便來到這里工作,每月能收入3000元左右。”邵金萍對記者說。
這個豆制品加工廠原址是閑置多年的興隆社區居委會舊辦公樓。為將資源變資產,唐家房街道和興隆社區深入了解當地市場的需求、競爭態勢以及發展前景,積極協調各方資源。“2023年,我們集體出資50萬元成立了大連隆福興豆制品有限公司。”興隆社區黨總支書記遲新穎介紹,大連隆福興豆制品有限公司是大連市首家村集體全資占股的村辦企業,自2023年投產運營以來,已實現營業收入80余萬元,為村集體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
此外,普蘭店區依托位于楊樹房街道戰家村的遼寧省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基地,先后邀請院士、首席科學家等30余名專家學者為水稻、大櫻桃等特色產業做技術指導,開展農村實用人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2100余人次,增強了各類主體發展實力、經營活力和帶動能力。參加過培訓的人員評價說:“培訓內容豐富,涵蓋農業技術、鄉村電商等多個領域,與鄉村發展需求緊密結合,實用性強。”
聚焦特色增能
普蘭店區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合理開發資源,推動鄉村特色發展,既增鄉村“顏值”更增經濟“價值”。
大連特種糧研究所位于普蘭店區豐榮辦事處長山寺村,每逢節假日,前來體驗打卡的游客絡繹不絕,他們不但在生產基地工作人員的指導下學會了割水稻、挖紅薯、薅花生等農活,還收獲了許多農業科普知識。
" “我們培育的‘連粳4號’種子填補了北方優質軟米培育推廣空白,憑低糖高鈣富硒等優勢,推動水稻業高質量發展,累計新增利稅50余億元。”大連特種糧研究所所長謝輝向記者介紹。
為了做好種質資源引育,普蘭店區積極建設種質資源研發基地,與沈陽農業大學、吉林農業大學深度合作,引進特種糧研究所、世紀花卉種苗等龍頭企業,圍繞糧食作物、水產品等八大類農產品,做好種質資源的研究與開發,打造“北方種質資源引育中心”。目前已擁有海參原種、鱘魚品種、“連粳4號”軟米稻等優質種質資源,選育和引進特種水稻、花生等新品種達179個。
“我們發揮現代農業資源和都市近郊優勢,優化吃、住、行、游、購、娛等傳統要素,培育綠色采摘、特色餐飲、養生度假等項目,拉長產業鏈條,促進農文旅一體化發展。”普蘭店區委主要負責人介紹,“截至2024年年底,全區實現農民增收1420.5萬元,村集體增收1218萬元,全區145個村和涉農社區集體收入基本超過3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