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央紀委四次全會講話中指出,始終堅持零容忍,把中央八項規定作為鐵規矩、硬杠杠,嚴肅查處頂風違紀、隱形變異的“四風”問題,督促黨員、干部堅決反對特權思想和特權現象,樹牢正確權力觀、政績觀、事業觀。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本欄目陸續刊發“黨員干部要樹牢正確權力觀、政績觀、事業觀”系列黨課。
當干部就要干事,干事就要創造政績。政績觀是對政績的根本觀點和總的看法,是黨員干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從政行為中的具體體現。正確的政績觀,是為政之德、從政之道、施政之要。黨的二十大,開啟了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叮囑樹牢正確政績觀:“不要有大干快上的沖動,也就是不能不按規律辦事,急功近利、急于出成績。要把這種浮躁心理、急躁心態都壓下來,扎扎實實、踏踏實實地搞現代化建設”“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新征程,我們要堅定不移推動高質量發展”“堅持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發展必須是高質量發展,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黨員干部必須遵照這個要求,解決好為誰創造業績、創造什么樣的業績、怎樣創造業績的問題,努力創造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的實績。
“以造福人民為最大政績”
" 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黨的二十大報告系統闡述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方法論和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必須堅持人民至上”排在“六個必須堅持”的首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共產黨是人民的黨,是為人民服務的黨,共產黨當家就是要為老百姓辦事,把老百姓的事情辦好”“以造福人民為最大政績”。焦裕祿“心里裝著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帶領干部群眾治理“三害”,蘭考人至今“看到泡桐樹,想起焦裕祿”。20世紀80年代,時任山東省壽光縣委書記的王伯祥帶領群眾推進蔬菜產業化、開發壽北鹽堿灘、為工業翻身打基礎,讓壽光人從此鼓起了口袋、挺起了腰板、走向了世界,“壽光模式”聞名全國,王伯祥被群眾譽為“百姓書記”。被追授為遼寧“時代楷模”“優秀共產黨員”的葫蘆島市建昌縣黑山科鄉小臺子村原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李清學,在洪水肆虐的危急關頭,舍身忘我、向險而行,關鍵時刻站得出來、沖得上去,把生的希望留給別人,自己獻出寶貴的生命,以實際行動詮釋了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他扎根基層、愛崗敬業,以高度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帶領黨員群眾凝心聚力投身鄉村振興事業,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績;他踏實勤懇、克己奉公,通過改善農村基礎設施、推動農業發展、改善農民生活,為村民辦實事、解難題,讓人民群眾感受到黨的溫暖和關懷。政聲人去后,民意閑談中。古往今來無數事例都證明,只有腳踏實地工作,埋頭苦干辦事,真正為民造福,才能在群眾心中樹起恒久的豐碑。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的鮮明導向,推進全面深化改革;以“不讓一個人掉隊”的真摯情懷,歷史性解決絕對貧困問題;以“得罪千百人、不負十四億”的勇毅擔當,開展反腐敗斗爭;以“為了保護人民生命安全,我們什么都可以豁得出來”的堅定決心,抗擊世紀疫情……一切努力都是為了人民,一切奮斗旨在造福人民,“只要是人民群眾歡迎、咧嘴笑的事,再難也要干到底;只要是人民群眾不高興、撇嘴的事,就堅決不要干”,這是正確政績觀必須堅持的原則。
把為老百姓做了多少好事實事
作為檢驗政績的重要標準
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金杯銀杯比不上群眾的口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謀劃推進工作,一定要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好事實事做到群眾心坎上。什么是好事實事,要從群眾切身需要來考量,不能主觀臆斷,不能簡單化、片面化。”他當年在地方工作時,針對一些干部片面追求經濟增長而忽視群眾實際需求的情況強調,必須明確好事實事的概念,扶持經濟發展,幫助群眾富裕起來是好事實事;弘揚社會正氣,打擊害群之馬,豐富群眾業余生活,創造良好社會環境,也是好事實事,解決群眾衣食住行之苦、生老病死之需,是好事實事,甚至遠處僻壤深山的群眾買不到燈泡、肥皂之類針頭線腦的小事,得到我們的關心解決,也是好事實事。哪里有人民需要,哪里就能做出好事實事,哪里就能創造業績;業績好不好,要看群眾實際感受,由群眾來評判。他說:“有些事情是不是好事實事,不能只看群眾眼前的需求,還要看是否會有后遺癥,是否會‘解決一個問題,留下十個遺憾’。” 在河北正定工作時,習近平同志頂住壓力推動減征購,摘掉了“高產窮縣”的帽子;在福建,他結交農民朋友,指點發展路子,被群眾稱為“百姓省長”;在浙江,他強調“心無百姓莫為‘官’”,百姓則回應“吃水不忘挖井人”;在上海,他要求“多干群眾急需的事,多干群眾受益的事,多干打基礎的事,多干長遠起作用的事”……習近平總書記作為從基層一步步走出來的人民領袖,用他的實際經驗和切身體會表明,只有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調查研究作為基本功,自覺問計于民、問需于民,才能使想出來的點子、舉措、方案符合實際情況,才能真正把惠民生、暖民心、順民意的工作做到群眾心坎上。樹牢正確政績觀,黨員干部一定要堅持“做事”不“作秀”,“造福”不“造勢”,堅決摒棄為了個人功名搞華而不實、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政績工程”,堅決防止因政績沖動而虛報浮夸搞“數字政績”“虛假政績”,要把為人民造福的事情真正辦好辦實,追求人民群眾的好口碑、歷史沉淀之后的真正評價。
發揚“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
政績觀是面鏡子,映照著干部的發展意識與責任擔當。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各級領導班子要牢記黨和人民囑托,發揚‘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對已有的部署和規劃,只要是科學的、切合新的實踐要求的、符合人民群眾愿望的,就要堅持,一茬接著一茬干。”35年堅守太行山的“新愚公”李保國、點燃大山女孩希望的張桂梅、在脫貧攻堅一線奉獻自我的黃文秀……他們用實際行動作出了回答。
“功成不必在我”和“功成必定有我”的辯證統一,折射出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志在千秋偉業的遠大追求,為黨員干部樹立正確政績觀提供了明確指引。我們黨的事業都是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續奮斗中推進的,是在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中辦成的。堅持“功成不必在我”,決不是消極怠政、不作為,而是必須以“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精神積極作為、正確作為。急功近利、急于出成績,盲目蠻干、“大干快上”,以及“換賽道”“留痕跡”等現象,往往貪一時之功,圖一己之利,只會導致勞民傷財、貽害后人。只有處理好大我和小我的關系,處理好長遠利益、根本利益和個人抱負、個人利益的關系,才能創造出經得起歷史和人民檢驗的實績。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二十大確定的目標任務有近期的,有中期的,也有長期的,要分清輕重緩急,既要全面推進,又要突出重點;既要狠抓當前,又要著眼長遠,多辦打基礎、利長遠的事。”今天,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廣大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強烈,已經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不僅期盼物質富裕,而且向往精神富有,關注的領域更廣、品質的要求更高。在“水漲船高”形勢下, 面對人民群眾新期待,黨員干部必須當好人民群眾的知心人、貼心人、領路人。一方面,要在人民群眾最關心、最急需的急難愁盼問題上用心用情用力。“對老百姓來說,他們身邊每一件瑣碎的小事,都是實實在在的大事,有的甚至還是急事、難事。”因此,必須務實功、出實招、求實效,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負責精神,做到“事事落到實處”。另一方面,要正確把握潛績和顯績的關系,既重視“顯績”,更重視“潛績”。對于長期戰略任務,對于事關長遠、事關基礎的工作,必須保持歷史耐心,發揚釘釘子精神,滴水穿石,久久為功,穩步有序推進,積小勝為大勝。有些工作不顯山露水,政績也并非一目了然,但“前人栽樹,后人乘涼”,有助于各項事業全面發展、長足進步,是真正對黨、對人民、對歷史負責的體現。
2025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在遼寧考察時指出:“家家戶戶幸福生活、老老少少開心快樂,就是人間美景。我們要一起努力,讓這美景越來越靚麗。”一句句深深關切、一聲聲親切話語,既溫暖人心,又傳遞信心。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關鍵時期,既是乘勢而上、創造新奇跡的時期,也是船到中流、經受大考驗的時期,既能夠大有可為,也必須大有作為。我們一定要在正確政績觀的指引下,以只爭朝夕的緊迫感、時不我待的責任心、積極擔當作為的精氣神,直面矛盾問題不回避,應對風險挑戰不退縮,努力為黨和人民履好職、盡好責,腳踏實地創造更多更好“越來越靚麗”的“人間美景”。 本欄編輯/肖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