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東北抗日聯軍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北各族人民組織起來的抗日武裝,在長達14年極其艱苦的歲月里,抗聯將士前仆后繼、英勇戰斗,有力地打擊了日本帝國主義的囂張氣焰,為抗戰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為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本欄目推出“東北抗聯”專題,本期為您介紹的是——
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軍是由抗日民族英雄楊靖宇等人領導建立起來的抗日武裝,是東北抗日聯軍主力部隊之一,也是南滿地區主要的抗日力量,為東北地區的抗日斗爭作出了重要貢獻。
部隊前身
1932年6月4日,中共磐石中心縣委以磐石赤色游擊隊為基礎,成立了磐石工農反日義勇軍,對外稱滿洲工農反日義勇軍第四軍第一縱隊,下設三個分隊,共30余人。11月,楊靖宇將其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二軍南滿游擊隊。
1932年8月,中共海龍中心縣委以特務隊為基礎,以遼寧民眾自衛軍第九路軍中部分黨團員為骨干,成立了海龍工農義勇軍。1933年1月,楊靖宇將其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七軍海龍游擊隊。
1933年9月18日,中共磐石中心縣委和南滿游擊隊召開大會,宣布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二軍南滿游擊隊改編成立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獨立師,楊靖宇任師長兼政委,李紅光任參謀長,宋鐵巖任政治部主任,暫編2個團、1個游擊大隊,共380余人。不久,海龍游擊隊編入獨立師。在楊靖宇的指揮下,獨立師在戰斗中不斷鍛煉成長,兵力、裝備成倍增加,至1934年9月,已發展到700余人。
1934年11月7日,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正式成立,楊靖宇任軍長兼政委,樸翰宗任參謀長,宋鐵巖任政治部主任兼管黨務工作,馬占元任軍需處長。軍部直屬保衛隊和兩個教導連。第一軍下轄兩個師。第一師師長兼政委是李紅光,副師長韓浩,政治部主任程斌,軍需部長及黨委書記韓震。第一師下設第三、第五、第六團,由原第三團、第五團、東邊道游擊大隊和第三團所屬游擊大隊及少年連編成。第二師師長兼政委是曹國安,參謀長李松波,政治部主任張云志。第二師擬以原第一團、少年營及江北各游擊連編成第七、第八、第九團,后因第一團人數減少,江北各游擊連多數瓦解,只編成第八團。此時,全軍已達800余人。此外,東邊道游擊隊尚有1000余人。
根據中共南滿第一次代表大會關于“最大限度的擴大反日游擊戰爭”的精神,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劃分了游擊區域,開展機動靈活的游擊戰。第一師以龍崗山脈為后方根據地,主要活動在通化、臨江、金川、柳河和興京、桓仁等地;第二師以濛江(今靖宇縣)為后方根據地,主要活動在磐石、西安(今遼源)、海龍、伊通、東豐和永吉、樺甸等地;軍部率領直屬部隊轉戰于柳河、濛江、通化、金川地區,協調指揮并開展游擊戰爭。
建立發展
1936年6月,中共南滿第二次代表大會在金川縣河里抗日游擊根據地會家溝召開,出席會議的代表有50余人。會議根據《東北抗日聯軍統一軍隊建制宣言》的精神,正式宣布將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改編為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軍。楊靖宇任軍長兼政委,宋鐵巖任政治部主任,安光勛任參謀長。軍部下轄教導團和3個師:第一師下轄第三、第四、第六共3個團和1個少年營、1個警衛連,師長兼政委程斌,政治部主任胡國臣,參謀長李敏煥(此時尚未得知其在西征中已犧牲);第二師下轄第八團和1個少年營,師長兼政委曹國安,參謀長李希敏;第三師下轄第五、第七2個團,師長王仁齋,政委周建華,參謀長楊俊恒,政治部主任柳萬熙。當時,第一軍全軍共3000余人。
1936年7月上旬,中共南滿第二次代表大會結束后,中共南滿特委、東滿特委和東北抗聯第一、第二軍主要領導干部聯席會議(簡稱“河里會議”)在金川河里會家溝召開。會上,魏拯民傳達了共產國際七大精神和中共代表團關于撤銷滿洲省委、組建4個省委及成立抗日聯軍的指示。根據中共代表團的有關指示和南滿、東滿地區第一、第二軍對敵斗爭的形勢,第一、第二軍活動區域逐步靠近的情況以及干部情況,會議決定將東北抗聯第一軍、第二軍合編為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并成立總司令部。楊靖宇任第一路軍總司令,王德泰任副總司令,魏拯民任總政治部主任。第一路軍下轄第一軍和第二軍,共6個師。第一軍轄第一、第二、第三師,第二軍所轄3個師的序列改為第四、第五、第六師。會議還研究了抗聯第一路軍游擊活動的方向、任務和軍事計劃。
浴血奮戰
在14年抗戰中,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軍及其前身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等在南滿地區與日本侵略者進行了堅決的斗爭,沉重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據不完全統計,從1934年到1938年,僅第一軍第一師在遼寧本溪地區與日、偽軍作戰就達310余次,殲敵2000余人,繳獲各種槍支1500余支,軍服300余套,還有其他大量軍用物資。
為了與黨中央及紅軍關內抗日先鋒軍取得聯系,直接獲得黨中央對東北抗日武裝的領導,改變東北抗日聯軍孤軍作戰的局面,擴大和開辟新的游擊區域,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軍分別于1936年6月底至7月下旬、11月下旬至12月中旬派第一師一部、第三師一部進行了兩次西征。雖然兩次西征都沒有達到目的,部隊也遭受嚴重損失,卻體現了第一軍將士主動進攻、擴大游擊區域、實施外線作戰的戰略思想。在西征過程中,廣大指戰員經受了鍛煉,并給敵人以沉重打擊。
1940年2月,楊靖宇在濛江縣壯烈犧牲。1941年后,第一軍余部與東北抗聯其他部隊一起,轉移到蘇聯境內集中進行訓練整頓,在黨的領導下繼續戰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