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收藏在云端”:社會化信息平臺的閱讀狩獵與收藏想象

2025-03-13 00:00:00邱立楠
編輯之友 2025年2期

【摘要】作為一種典型的補償性媒介,社會化信息平臺為善于沖浪的用戶提供了豐富的閱讀文本,客觀上也促進了閱讀方式的迭代更新。長久以來,閱讀被認為是一種“狩獵”,但閱讀狩獵在社會化信息平臺中變成一種空間過程,用戶不是在時間維度上消費信息,而是在完成一場從狩獵游牧到點贊收藏的時間空間化想象,并最終導致用戶從“無所不獵”轉向“一無所獵”的窘境。新媒體技術的時間可供性、空間可供性和關系可供性為用戶的閱讀收藏提供了可供邏輯,增強了用戶的閱讀適應性。但社會化信息平臺的收藏行為,只是讓用戶獲得知識信息的占有權,若不消化、吸收,對該收藏知識信息的使用權就無從談起。收藏夾在給用戶一份安全感的同時,也給用戶帶來了一種虛幻想象,模糊了收藏夾里原本藏著的理想生活模樣,最終導致了收藏即“日常”、收藏即“吃灰”、收藏即“游戲”的閱讀危機。

【關鍵詞】“收藏在云端” 閱讀狩獵 媒介實踐 閱讀秩序

【中圖分類號】G2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687(2025)2-012-08

【DOI】 10.13786/j.cnki.cn14-1066/g2.2025.2.002

互聯網是制度支撐的互動和信息存儲空間。網絡在人與人、人與內容等維度的連接可供性,改變了用戶的社會行為空間。學界在研究媒介實踐的演化進程中,從注重媒介技術、媒介行動者轉向注重用戶的日常生活交往活動,并將媒介實踐定義為“人們正在做的與媒介有關的事情”。[1]具體到用戶在社會化信息平臺中的閱讀實踐,信息技術的躍遷升維規訓著用戶的信息閱讀方式,悄然將個體的私人閱讀行為放置于社會公共空間中。閱讀,從個人化的以書籍及其文字內容為中心的線性接收,向以用戶個人的社交互動為核心轉變。隨著社會化信息平臺中的閱讀成為全民閱讀的主流模式,學界也開始從多個維度對用戶在數字閱讀中的知識生產、閱讀留痕、閱讀分享、點贊、評論、收藏等行為進行審視和思考。研究通過對社會化信息平臺中用戶的閱讀與收藏行為進行考察,依托用戶在游牧式閱讀中出現的“藏而不閱”悖論這一矛盾核心,以“信息保存—利用失衡”為分析框架,以尼爾·庫爾德利的媒介實踐為研究視角,以用戶使用媒介時從虛擬資本積累到詩意想象為主導邏輯,聚焦媒介技術革新導致的用戶閱讀狩獵從“無所不獵”到“一無所獵”的匪夷現況。

一、問題的提出:“狩獵”環境的改變與閱讀的時間空間化

人性化和補償性是媒介演化中的兩大主旋律。作為“后麥克盧漢主義”的重要代表人物,保羅·萊文森在其補償性媒介理論中闡明,媒介的演化是人類理性選擇的結果,每一種新媒介的出現都是對舊有媒介先天不足功能的補救和補償。[2]當前的社會化信息平臺作為一種典型的補償性媒介,為善于沖浪的用戶提供了豐富的閱讀文本,客觀上也促進了閱讀方式的迭代更新。

長久以來,閱讀一直被視為具有個體偏好的私人化行為,會因閱讀主體的差異需求而各不相同。因此,閱讀也被認為是一種“狩獵”。[3](11)不過,這種認知也有其特定的時空環境。在印刷術發明前的抄本文化中,囿于書籍的貧乏,可供閱讀的“獵物”寥寥無幾,正所謂“士之生于是時,得見六經者蓋無幾,其學可謂難矣”。[4]而隨著印刷文明時代的到來,科學知識和世俗知識在傳播的流轉中,潛移默化間培育了讀者一種理性的思考習性,彰顯了閱讀所特有的理性主體建構功能。當然,隨著可供閱讀的“獵物”驟增,“狩獵”的叢林環境變密,科舉之士在閱讀狩獵中,也出現了些許的“皆束書不觀,游談無根”[5]的情況。對此,本雅明認為這是機器復制時代所導致的“傳統的大崩潰”。不過,不同的社會媒介形態都會有其獨有的文本媒介或裝置范式,也自然塑造出相應的閱讀行為和習性。

閱讀行為被看作讀者外化的行為動作,而習性則是已經完成內化的心理傾向。法國社會學家布爾迪厄對此頗有見地,認為習性是一個人作為行動者在特定場域的社會實踐行為的傾向性,是一個已經或正在結構化的心理架構,指引著行為主體按照某種結構行事。習性、場域和行為實踐,是彼此互動的三個辯證范疇。[6]在社會化信息環境下,閱讀的叢林場域得益于全民內容生產而不斷豐裕,新的閱讀狩獵行為實踐因網絡連接的進化形成新的閱讀習性。導致的結果便是,隨著知識叢林所形成的廣度與速度不斷擴大、加快,信息知識極容易遭受淹沒與遺忘。這是因為,閱讀叢林和閱讀主體本存在一個天然的主客觀距離,即讀者在閱讀進程中,在主觀上享有何時以及如何進入的決定權力,但互聯網使我們身處叢林濃密的深處,一方面獵人、獵物以及狩獵的工具、方法、環境在產生異變,另一方面我們對于狩獵本身的看法也在異變。[3](18)更進一步說,筆者認為閱讀狩獵這種時間行為正在走向空間化。

作為時間性行為的閱讀,需要人們每天在時間的細水長流中實現某種程度的抽離、靜默和孤獨。布魯姆對此頗有感悟,認為閱讀是“一種孤獨的習慣”。[7]羅伯特·波格·哈里森更是將“與一己獨處”大書特書,將其視為孵育出未來心靈成熟與文化成熟的“毀滅性元素”。[8]但社會化信息平臺中的閱讀行為,正在改變過往的成長、持續和累積的時間模式,將閱讀的時間空間化。在閱讀的時間空間化演化中,在時間方面,線性深度閱讀被割裂,淺表閱讀成為不可逆的發展趨勢。傳統印刷文明構建的以視覺為主的默讀行為范式被解構,而當前社會化信息平臺的閱讀狩獵環境,是對用戶閱讀習性的再塑造。具體而言,移動終端的發展和連接的升級,使得用戶沉浸式閱讀的時間被打碎,用戶的閱讀習性變為常常從一個文本跳躍、滑動進入另一個文本鏈接或界面,用戶閱讀狩獵的目的是快速消費信息,癡迷于對信息獲取速度的追求,逐漸喪失了深度的線性思考能力。在空間方面,跳躍、掃描與捕捉式的閱讀,更像是原始社會的狩獵,這與傳統閱讀時單刀直入、如琢如磨的思維方式截然不同。在碎片化閱讀狩獵過程中,掃描式狩獵成為受眾閱讀的新習性,表征為一定程度的游牧式。游牧式閱讀概念,最早由法國學者米歇爾·德賽都提出,其將受眾主動性的閱讀形象地稱為“盜獵”,認為受眾一直處于運動之中,就如同游牧民族一般在作者的土地上進行游獵,吸收使自己獲得愉悅感及快感的文本,掠奪并利用原材料產生新的意義,是用戶以閱讀過程體驗為目的的一種自由閱讀方式。[9]

不過,隨著社會化信息平臺在內容生產中對用戶的賦權,各類平臺可供傳播的狩獵容量陡增,傳統建立在工業社會的整體性時間與以分工和專業化為基礎的“福特主義”式的信息生產方式受到沖擊,新聞生產不再由官方媒體壟斷,新聞生產者的權力下移,被技術賦權的用戶成為社會化信息平臺內容生產的主力軍。而網絡社會的碎片化駐足與信息生產的多元參與,使得分散且不確定的信源快速流動,用戶的閱讀時間不可避免地被信息生產空間所裹挾,用戶閱讀時間的有限性和閱讀空間的無限性深度勾連,帶來了一種全新的社會化信息平臺閱讀新模式。在這種閱讀新模式中,平臺基于工具理性而發明的收藏媒介架構功能,消解了用戶在閱讀中固有的時間性和人的主體性。于是,閱讀狩獵在社會化信息平臺中變成空間過程,用戶不是在時間維度上消費信息,而是在完成一場從狩獵游牧到點贊收藏的時間空間化想象,并最終導致用戶“一無所獵”。

二、“云端的偏向”:可供性視角下用戶閱讀收藏的邏輯理路

在哈貝馬斯看來,技術對人行為的影響,并不亞于自然對人行為的控制。[10]社會化信息平臺閱讀狩獵產生新的媒介實踐,其中新媒體技術的可供性功不可沒。可供性最早在吉布森眼中是“環境所能夠給予動物的相對于其行為機會的信息”,[11]后被引入傳播學領域,著重探討行為主體與所處技術環境間的連接關系,側重強調技術提供的可能性。故而,在信息技術的變革和驅動下,有保存珍藏之意的“收藏”發生了語義延展。在通常認知中,收藏可分為民間收藏和國家收藏兩種形式,都指收藏主體因藏品的物質價值、精神價值或觀賞價值而產生的占有存儲行為。而信息收藏行為,可認為是上述主體對信息、知識類的物質載體進行收集、整理、歸納、儲存,起到保存作用。社會化信息平臺中的收藏功能,是信息平臺幫助用戶在云端打造的一個可數字存儲的電子云空間。至此,互聯網創造了一個即時、有效、無限的閱讀狩獵行為儲藏所,為用戶的閱讀收藏行為從線下的物理空間遷移至數字云端提供了可供邏輯。

1. 時間可供性與私人化媒介時間的出現

在社會化信息平臺閱讀中,閱讀狩獵時間空間化的前提,是用戶個人閱讀時間與媒介時間的交疊纏繞。技術內在的時間邏輯,可以從伊尼斯的媒介偏向論中追溯。媒介技術的時間賦予,受到媒介技術邏輯的推動。羅伯特·哈桑認為“時間是社會性的”,“時間被嵌入社會過程之中”。可見,哈桑在社會時間維度上并未過多糾纏,而是通過技術社會的同型同構,將技術與時間的關系擺在討論的中心,卓有見地地指出“技術包含著特定的時間邏輯”。[12]

在社會化信息平臺出現之前,人們對閱讀的時間性感知是抽象的、線性的和穩定的,這種時間性在人們閱讀生活中的嵌入,往往被視為一種具有理性和秩序性的力量。一是因為紙質書本的物理性規訓了讀者的閱讀習性和閱讀共性,這也間接解釋了為何圖書館被公認為最佳的閱讀場所。二是因為在更早時期,內在時間邏輯的媒介必然與政治、權力聯姻,媒介內在的時間邏輯規訓著使用者的行動邊界。如早期書寫技術蘊含的內在邏輯即是有充足時間的上層人士,擺脫體力勞動,悠閑地閱讀狩獵,此時期,閱讀本質上與政治、權力結盟,成為一種隱性的社會特權。

當前,時間的可供性改變了信息閱讀的時態。信息傳播技術的變革,賦予用戶在社會化信息平臺閱讀時間上更多權力。隨著社會化信息平臺的發展和技術的賦權,用戶的個性得以彰顯,用戶通過個人賬號與平臺產生關聯,建立起獨屬于自身的私人化的媒介時間,用戶既可以在自己的媒介時間中進行私人化的信息閱讀,又可以同時與其他用戶產生社交互動。由此可見,在閱讀狩獵層面,用戶由嵌入身體和自然世界物理性的時間所確立的閱讀邏輯,日益被越來越自主化的媒介技術和機器(或裝置)時間邏輯所取代。而隨著信息閱讀平臺日益滲入讀者的日常生活,現實中的自然時間與基于媒介內容所形成的媒介時間便開始交疊纏繞。由此,在信息閱讀中,信息出版物的時間意志與用戶的個人時間開始產生分化,且用戶的時間意志在分化中占據主導。用戶在私人化的時間掌控中,實現了對信息內容的閱讀解構或重構。自此,傳統閱讀狩獵形成的閱讀共性和秩序被消解,閱讀狩獵與來自社會化信息平臺的“多線程模式”(計算機術語,可理解為多道任務)交織,用戶在自己的媒介時間軸上不斷在多個任務、信息來源和工作程序中來回切換轉場,其深度注意力無形中被不斷耗散,深度閱讀難以維系。而云端收藏,即是二者在時間抗衡中產生的暫時性妥協結果體現。

2. 空間可供性與用戶個體記憶的“外包”

網絡技術的升級變革,不僅推動了傳播媒介的發展與變遷,還從時空、權力、關系、體驗等維度改變著人們的閱讀實踐。社會化信息閱讀平臺既是一個虛擬閱讀空間,更是一個以信息為中心的關系空間,虛擬空間中的閱讀既是用戶與空間的互動,也是用戶之間的數字交往互動。其中,閱讀的空間與環境、閱讀狀態、用戶閱讀習慣與其社交氛圍,成為空間場景的核心構成要素。在空間可供性方面,伴隨信息技術的革新和移動社交信息平臺的發展,知識生產和傳播權力走向去中心化,社交信息平臺成為知識有序流動和合理共享的新的知識生產空間。社交信息平臺的流動性、再生產性以及特有的關聯性等空間社會屬性,再造了與傳統圖書館等閱讀空間有別的空間場域。

在傳統的閱讀狩獵階段,閱讀內容的物質實體性可為讀者提供豐富的感官體驗,為其個人化的閱讀提供沉浸式情緒投入。新時期的社會化信息平臺的閱讀行為被遷移至線上,而網絡權力分化使讀者在閱讀狩獵過程中產生的觀點、思想、社交欲望有了對他人即時可見之可能,社交和閱讀從分離走向融合。喬舒亞·梅羅維茨在其提出的“媒介—場景—行為”框架中也闡明,伴隨云端社會場景的塑造,讀者的閱讀行為在線上空間也隨之改變,從而產生了新的閱讀現象。新媒介會產生新場景,新場景會促進新行為。[13]也就是說,信息平臺創造的新的信息可供空間,客觀上會帶來用戶新的閱讀行為。具體而言,“收藏在云端”,是社會化信息平臺為應對用戶在閱讀狩獵中對閱讀時間秩序重構而推出的記憶“外包”空間功能。一種技術的發明,會嵌入“意識形態的偏向”。[14]社會化信息平臺的云端收藏功能,為用戶提供了新的閱讀空間,并開始規訓用戶閱讀狩獵新秩序。其中,最明顯的改變即是用戶在社會化信息平臺中面對海量的個性化的、有價值的、有意義的知識信息時,難以在大腦記憶系統中完成深度閱讀的認知存留。不過,用戶在云端收藏功能的技術加持下,開始傾向將閱讀狩獵行為從信息消費轉向記憶檢索,即閱讀狩獵的過程變成對信息收藏路徑或信息關鍵詞的記憶,而非記憶文本內容本身。從這個意義上說,用戶在閱讀狩獵中,通過空間的收藏和對閱讀信息的關鍵詞記憶,完成對信息爆炸環境的信息閱讀需求以及對現實信息閱讀狩獵圖景的記憶建構。由此,云端收藏成為用戶的空間記憶媒介,無形中取代了過往由人類體內提供的記憶功能。不過,當用戶將閱讀中產生的信息認知留存交給云端收藏這一體外記憶載體,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用戶將閱讀狩獵的重要記憶成果拱手“外包”出去了。

3. 關系可供性與用戶虛擬資本的象征性建構

用戶在社會化信息平臺中各種關系的選擇或連接,既是讀者自我要求的選擇,也是技術驅動建構的結果,信息平臺成為一種被設計和操縱連接的自動化系統。[15]在吉布森的可供性理論中,可供性可被視為“一種生態信息”。[16](3)溫迪·威廉斯提出的“關系可供性”概念更加明確了技術、用戶和環境之間的互動關系。[17]社會化媒體平臺被追捧的核心功能之一,即是在關系維度上實現了連接的可能。社會化信息閱讀平臺不僅是將傳統的信息內容線上化,更多是形成一種新的服務形式。在閱讀狩獵實踐中,用戶與用戶、用戶與狩獵的信息、用戶與平臺的閱讀服務等完成了新的連接。具體到平臺收藏功能與用戶關系維度,數據在關系可供性維度中是尤為重要的連接中介,也是社會化信息平臺為讀者提供個性化閱讀狩獵服務的重要依據。在數據的精準連接下,用戶、平臺、知識信息生產者一直處于強連接的狀態,讀者被廣泛嵌入整個社會關系的網絡之中,海量的精準閱讀信息被源源不斷地分發、推送,并呈現在讀者的面前,令其應接不暇。而社會化信息平臺的一鍵收藏功能,完美解決了讀者當前在碎片化時間無法閱讀的窘境,為讀者閱讀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

在這一背景下,虛擬資本積累可成為觀察用戶在社會化信息平臺閱讀狩獵行為的重要視角。平臺收藏功能,也是用戶在線上虛擬資本積累過程中的一種虛擬社交演繹。交往和作為最基本的文化形式的儀式,共同構成了人類社會的基礎,工具反而是第二位的。[16](187)社會化信息平臺除了為用戶提供閱讀狩獵的連接可能,其本質上仍然是一種社交屬性的平臺,是媒體與人際關系的結合,平臺除了傳播信息外,還與處于平臺中的用戶相互連接。用戶在閱讀狩獵過程中收藏的信息內容同樣對他者可見,也成為展示自己社交形象的一個重要窗口,因此,收藏行為成為構建和表達個體虛擬社交身份的一種方式。

不可否認,社會化信息平臺的用戶癡迷于對狩獵來的信息進行收藏,源于其將閱讀狩獵作為獲取和傳遞符號資本的一項日常行為。布爾迪厄根據其對法國教育制度的研究,提出了符號資本理論,認為符號資本是通過知識、文化背景和教育等方式獲取的一種非物質資源。可見,閱讀的狩獵行為可視為個體獲取虛擬資本的途徑之一。當前,用戶面臨著大量的信息輸入和獲取渠道,他們通過收集和保存信息來追求虛擬資本積累,以在社交媒體等平臺上展示自我形象,獲得社會認同。用戶通過閱讀狩獵和收藏,可以捕捉到對自身有意義的信息和知識,占有更為豐富的符號資源,以獲得更好的聲譽和地位。而用戶符號資本的積累,又與社會流動和權力結構密切相關。在當前社會環境下,一個人掌握的符號資本與其社會影響力和資源獲取能力呈正相關關系。因此,用戶通過閱讀狩獵和收藏,可以快速獲取有價值的信息知識,助力用戶個體學習和成長,并在社會競爭中獲得更多認可和機會。

三、“去收藏夾吃灰”:用戶閱讀狩獵中的詩意想象與意義創造

在芒福德眼中,技術起源于人的內在危機,人類的進化動力不是外在的生存競爭,而是內在的心理調適與意義創造。社會化信息平臺中的收藏行為,增強了用戶的閱讀適應性,使用戶在閱讀狩獵中的冗余心理,在收藏的詩意想象中走向一種符號化的意義創造。

1. 收藏即“日常”:閱讀秩序的重構與社會等級秩序的定位

尼葛洛龐帝認為,在數字化演變中,人們原本生存的由原子所構成的信息社會,正在向比特所構建的數字信息世界演變。[18]社會化信息平臺伴隨移動互聯網技術和融媒體技術的革新,即時、互動和多媒體呈現的線上閱讀,成為用戶閱讀狩獵的主要模式。隨著移動終端的數字閱讀成為主流,用戶的知識獲取滲透進人們的日常生活,并呈現如下主要特征。

首先,用戶傳統的線性時間閱讀秩序難以維系。隨著閱讀信息數量的指數級增長,用戶在閱讀狩獵中傾向于追求認知流動性,在不同主題或領域進行知識碎片的游牧瀏覽和收藏,而不固定、精耕細作于某單一領域。用戶在閱讀狩獵過程中,對信息的使用與滿足有時并不是即時的,在此情況下,閱讀的收藏行為便成為儲存碎片化信息的重要方式,平臺的收藏夾也為用戶提供了一個無限制的數字存儲空間。用戶作為這個空間的使用者,在閱讀狩獵過程中基于便利、社交、逃避、占有等不同使用需要,不斷將平臺算法推薦的個性化閱讀信息進行收藏。這種行為反映了關聯式思維的優勢和弊端,既有助于知識之間的聯結,又可能阻礙深度思考和專業化知識積累,導致“信息保存—利用失衡”現象的出現。行為心理學很好地解釋了上述現象,在閱讀狩獵過程中,用戶對信息的收藏是一種基于信息保存的占有獎勵性質而發生的媒介實踐,但用戶對信息的利用失衡懲罰卻是延遲的。用戶在閱讀狩獵中捕捉的有價值的信息,需在用戶主體內在的主動性、內驅力和外在的沉浸式閱讀場景共同作用下,完成一場深度閱讀的奔赴。但在社會化信息平臺環境下,個性化、碎片化的閱讀狩獵與深度閱讀難以實現共生共存,反而用戶只要停止深度的閱讀和思考,就能收獲信息游牧式占有的快樂。在這樣強烈的對比下,拖延深度閱讀以獲得當前獎勵的行為就被無限強化,用戶傳統線性時間閱讀秩序岌岌可危。

其次,蔡格尼克記憶效應下藏而不閱的現象凸顯。如上所述,社會化信息平臺設計的收藏保存性功能,是為了解決用戶傳統的線性時間閱讀秩序難以維系的困境而做出的一種媒介補償。誠然,用戶在面對海量信息時很難完全消化和吸收,在狩獵到有價值、感興趣的信息時很容易產生不愿意錯過的心態,收藏功能此時就為用戶提供了很好的保存可供性,也契合了用戶將知識信息掌控于心、隨時調取閱讀消費的心態。信息收藏行為一定程度上折射了當前用戶在風險社會環境下,因失控感而產生的恐懼心態。用戶在閱讀狩獵中產生的收藏行為,盡管讓個體借助網絡媒介的可供性,擺脫肉體這座“牢獄”,有機會成為“神經漫游者”以在虛擬空間自由切換,[19]但是社會化信息平臺對于閱讀狩獵收藏情境的創建,并沒有使用戶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收藏從未停止,學習從未開始”這一大眾調侃的背后,也反映了當前用戶在閱讀狩獵中蔡格尼克記憶效應的凸顯。蔡格尼克記憶效應由立陶宛心理學家布爾瑪·蔡格尼克通過實驗而得出,指出人們天生有一種辦事有始有終的驅動力。人們對于尚未處理完的事情,比已處理完成的事情印象更加深刻。而人之所以很容易忘記已完成的事情,是因為人欲完成的心理動機已得到滿足。用戶在閱讀狩獵中,當對有價值、有用的知識信息選擇收藏后,想要學習的動機便得到滿足,對知識信息的狩獵環節已經結束,所以收藏之后很容易被遺忘。因此,收藏信息可以提供即時的心理滿足感。當用戶看到有用的信息時,通過收藏它們,可以立刻產生一種成就感和滿足感,而不必投入更多的時間和認知資源來深入閱讀和理解所收藏的知識和信息。

再次,平臺用戶在閱讀狩獵中要服從力量的邏輯。當前,泛知識類信息內容成為平臺流量新風口,其信息涉及日常生活的多個方面。如日常生活的實用技巧分享,購物平臺的省錢技巧,考研、考公、考四六級等學習經驗,美妝小知識,健身減肥經驗等。隨著海量信息經平臺算法精準投喂,以及用戶對知識崇拜的自我規制,收藏成為用戶在閱讀狩獵中的自然選擇。閱讀狩獵,是個體獲取信息知識的重要途徑。古往今來,無數先賢都對信息知識充滿了溢美之詞。從蘇格拉底高呼的“知識就是美德”、培根吶喊的“知識就是力量”,到人們常言的“知識改變命運”,無不表達著信息知識對一個人尊嚴的奠基性價值。法國哲學家和社會學家米歇爾·福柯認為知識就是權力,社會秩序就是掌握知識的人憑借知識話語對不掌握知識的人的規訓。[20]而現代社會的等級秩序是以智力和強力來定位的,[21]主體具有一定的權力建構性,可見,人們所仰望的不是擁有該知識的人,而是其所擁有的知識。在社會化信息平臺的閱讀狩獵中,以工具理性為核心的技術已然成為一種力量型的學問,平臺用戶在閱讀狩獵中自然也要服從力量的邏輯。

2. 收藏即“吃灰”:適應性社會行為的異化與知識囤積的“姑俟異日觀”

用戶知識收藏進入日常生活后,也帶來新的隱憂。用戶閱讀目的不再局限于自我提升和自我消遣,也需要通過符號互動來完成自我構建。故而,這種閱讀模式是信息主義和消費主義在閱讀狩獵環境下的協商妥協,符號象征制造與平臺資本、智能算法一起構成閱讀產生異化的重要因子。用戶這樣漫無目的毫無節制地收藏閱讀信息,使收藏夾的知識信息越來越多,最終導致數字信息囤積現象的出現。

從進化心理學的視角來說,囤積行為是人類個體的一種適應性行為。在物質或信息匱乏年代,人類對物品或信息進行囤積,有助于生命的延續和人類的發展,人們通過擁有物品或信息獲得安全感,通過對其“占有”以應對外界威脅。從螞蟻、糞金龜,再到鼠類,許多物種都以囤積食物來應對嚴酷的自然環境。人們的囤積行為自古有之,這也是應對社會的一種普遍性、社會性和必要性的活動,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防患于未然”“凡事預則立”等古訓,也蘊含著囤積的樸素的哲學思想。在具體的囤積實踐中,既有西漢時期的“夫積貯者,天下之大命也”,[22]也有當下健康傳播中的非理性搶購食用鹽、醫藥用品等事件。囤積行為理應受到來自多方主客觀條件即“度”的約束,物極必反,逾越一定的“度”,可能導致正常的適應性社會行為走向病態的行為障礙。[23]

社會化信息平臺的收藏功能,為知識囤積的游牧式閱讀提供了空間的擴容與時間的延展,客觀上是社會化信息平臺對用戶閱讀在虛擬資本積累方面的規訓與改造。社交信息平臺建構著用戶虛擬資本積累方式,使之朝著信息閱讀—信息收藏—信息囤積的方向演化,同時三者之間存在一定的靈活性和交織性,行為邏輯上也并非傳統意義上的線性承接或遞進關系。不過,知識囤積行為的出現并非個例,而是用戶在虛擬資本積累中普遍出現的閱讀異化現象,這種“信息保存—利用失衡”媒體實踐被調侃為“信息饕餮癥”。這種自我調侃的說法,很快引起用戶的廣泛共鳴,并演變為網絡熱詞——“去收藏夾吃灰”。可見,用戶在游牧式閱讀中完成虛擬資本積累的收藏行為,本質上是用戶在信息平臺對閱讀文本內容付諸實踐的一種自覺選擇傾向,是一種對抗碎片化閱讀的互聯網實踐。也就是說,囤積行為是為應對環境變化而做出的本能反應,如動物是把囤積食物作為應對多變的自然環境的一種方式。

總之,閱讀的狩獵,不論標的、工具、方法、環境如何變化,有一點是不變的,那就是我們要獵到自己所需要的。[3](18)當數字閱讀成為用戶主流閱讀方式后,游牧式閱讀在數字平臺關系屬性和互動功能的技術加持下,呈現出“高束焉,庋藏焉,姑俟異日觀”的“信息保存—利用失衡”的知識囤積與收藏怪圈。

3. 收藏即“游戲”:行動的缺席與想象的在場

社交信息平臺難以為用戶提供一個獨立情境完成個體偏好的私人化閱讀,卻提供了一種具有符號化表征的收藏功能。收藏,即標記、存起來,看到有意思的內容就順手收藏,等有時間的時候再看,可見收藏功能的出現為用戶完成游牧式閱讀提供了美好想象。由此,收藏這一象征性建構抽象表達的背后,開始蘊藏著極富想象力的比喻。人類通過對生活的表述,創造了另一個與自然界共存的詩意世界。[24](5)在社會化信息平臺社會中,網絡信息服務提供者通過自身技術優勢掌握了海量的信息資源,豐富的信息傳播渠道和窗口節點將既有的線性、穩定的信息閱讀公式瓦解為多點分散的離性、碎片閱讀表象。平臺基于技術和工具路線的理性,以數字技術為起點建立了一種新的閱讀邏輯,社會化信息平臺通過收藏這一智能決策機制展開對用戶的有序閱讀管控,嘗試在失控環境中推動一種新的信息閱讀格局的生成,有效“解決信息傳播的離散、重聚問題”。[25]盡管用戶的個人化、私人化的收藏內容紛繁多樣,但無一例外都強調了所收藏內容獨有的價值。當下,越來越多的收藏家們在各社會化信息平臺上構建獨屬于自己的閱讀空間,但用戶的時間、精力有限,用戶在收藏過程中出現“收藏即學習”的線上閱讀異化現象,將收藏這一行為直接轉向結果,導致中間的行動過程缺位。

如上所述,社會化信息平臺的閱讀狩獵是碎片化的、游牧式的,但平臺收藏功能的設置彌合了用戶藏而不閱的信息占有心理,滿足了用戶烏托邦閱讀的詩意想象。由此,“收藏從未停止,行動從未開始”的媒介實踐,使平臺的收藏功能成為一種符號化表征。用戶開始在社會化信息平臺上建立自我形象,增強社交地位,在追求虛擬資本的過程中,更多將注意力放在信息的外部呈現上,忽視了對知識的深度理解與內部消化。當用戶通過收集、分享和展示收藏信息以獲取社會認同和虛擬資本時,用戶閱讀狩獵行為的目的也從知識內化轉向知識展示,閱讀狩獵成為一種獲取社交資本的游戲。與傳統閱讀狩獵用于深度思考和內化已獲得的知識不同,社會化信息平臺因為狩獵環境的改變,用戶在閱讀狩獵中還需要對捕捉的信息進行認知再分配。“再”的含義表明用戶在信息閱讀狩獵中,對知識信息認知資源進行了一種重組或重新配置,尤其分配在收集和展示虛擬資本上。在這里,“第一次分配”指的是認知資源最初被分配給獲取知識、深度思考和學習等認知活動。也就是說,在沒有追求虛擬資本積累的情況下,用戶更多地將認知資源用于獲取和應用知識,進行深入思考和理解。“再分配”則強調閱讀狩獵行為的動態性和變化性,表示對認知資源的重新分配,以滿足收集和展示虛擬資本的需求,但這也意味著相對較少的資源用于深度思考、理解和應用已獲得的知識,即認知資源在閱讀狩獵中追求虛擬資本積累時,被重新分配到信息收藏和表現的行為上。這種認知再分配方式有的是基于用戶的內省與自覺,有的則是基于狩獵環境和社交媒體等平臺對虛擬資本的重視、社會認同的壓力以及快速獲取信息的需求等。總之,這種認知再分配意味著用戶的閱讀狩獵開始傾向于將有限的認知資源用于信息的搜索與收藏,而減少對已狩獵到的知識信息進行深入思考和內化應用,從而導致狩獵中閱讀行動的缺席。

不過,用戶在閱讀狩獵中閱讀行為的缺席,使得收藏這場游戲大行其道。探究平臺用戶閱讀收藏游戲蔚然成風之道,可窺其“存在即合理”的特定社會結構之因。德國哲學家韓炳哲指出,人類在文化領域的成就,包括哲學思想,都歸功于我們擁有深刻、專一的注意力。而當前這種深度注意力卻日益邊緣化,用戶不斷在多個任務、信息來源和工作程序之間轉換焦點。[26]信息變革使用戶獲取知識信息快捷高效,但用戶對閱讀信息的接收總量和閱讀能力有限,面對海量精準推送的個性化信息時,總擔心錯過有用信息,于是產生延遲輸入的期待。而用戶將上述對自身有價值的信息加入個人收藏夾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用戶的這種期待。作為一種無意識的補償心理反應機制,無休止的收藏信息給用戶帶來心理上的慰藉,即“盡管現在尚未閱讀,但已把它放進后續閱讀計劃中了”。

得益于媒介技術的發展,用戶在閱讀狩獵中完成閱讀時間空間化的轉換,閱讀與社會化信息平臺產生連接時,用戶也與平臺媒介開啟一場從離身到具身的過程。具身既是人們身體向周圍世界的外化,也是周圍世界向人們身體的內化。[27]由此,社會化信息平臺的收藏夾成了用戶的組成部分,拓展了麥克盧漢的“媒介即人的延伸”的觀點,轉向一種主體的延伸。“收藏即學習”“收藏即學會”等網絡熱詞頻頻擊中用戶內心,引起共鳴,也成為用戶身體觀念被淡化的隱喻,成為平臺收藏夾與用戶具身性的有力證明。平臺用戶將收藏夾與自身巧妙聯系在一起,從而在腦海產生把平臺信息收藏在收藏夾,把信息裝進自己大腦的學習錯覺。約翰·赫伊津哈認為游戲是基于對某些形象、現實某種想象的處理。[24](4)每一個抽象表達的背后,都蘊藏著極富想象力的比喻,而社會化信息平臺中的收藏功能,完美解決了用戶在信息推送中難以即時閱讀的現實困境,成為“收藏即學習”的一種詩意生活表述。平臺創造了另一個與自然界共存的詩意世界。

結語

誠然,媒介搭建了讓用戶能夠隨時隨地獲取知識的空間場景,為用戶閱讀狩獵提供了物質保障。但社會化信息平臺的收藏行為,僅是讓用戶獲得知識信息的占有權,若不消化、吸收,對該收藏知識信息的使用權就無從談起。

其一,用戶需要在閱讀狩獵中,強化自身“拍一拍收藏夾上灰”的閱讀能力。當前,閱讀超越了其作為工具的社會功能,成為人的一種能力。“去收藏夾吃灰”,也許是用戶無意使用,又或是有意調侃,都生動描繪了當前閱讀狩獵的一種快節奏方式。當社會化信息平臺的用戶有意或無意感嘆收藏夾的知識已經落滿灰塵時,其實已與所收藏的知識信息產生了情感關聯,完成“理想中的我”的詩意想象和美好期待。收藏夾在給用戶一份安全感的同時,也給用戶帶來一份虛幻想象,讓用戶誤以為自己“收藏即學會”。此種安全感猶如一劑“蜜糖”灌心,把當前的努力閱讀狩獵行動無限推遲。用戶如若長期困于“信息保存—利用失衡”的怪圈,不僅會對個人的認知發展和知識應用能力產生負面影響,而且會讓用戶缺乏對知識的深度理解和內化,在面臨復雜問題、創造性思考或批判性分析時無所適從。

其二,用戶需要在虛擬資本積累的同時,提高自身的收藏門檻。用戶在閱讀狩獵中若過于注重外部的虛擬資本積累,忽略個體內在的學習動機和目標,便會影響用戶對知識的深度理解,模糊收藏夾里原本藏著的理想生活模樣。為了克服該問題,用戶需要平衡虛擬資本積累與知識深度追求,提高信息處理和評估的能力,培養深度閱讀、批判性思維和知識整合的技能。需將收藏的信息與實際生活場景和問題相聯系,完成有效的知識轉化和應用,促進知識在實踐中的運用和創新能力的發展,最終實現虛擬資本積累與認知再分配之間的平衡,促進個體的全面發展和知識的持久積累。

參考文獻:

[1] 尼克·庫爾德利. 媒介、社會與世界:社會理論與數字媒介實踐[M]. 何道寬,譯.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22:41.

[2] 保羅·萊文森. 數字麥克盧漢:信息化新紀元指南[M]. 何道寬,譯.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40-41.

[3] 網絡與書編輯部. 當閱讀是一種追獵:閱讀的狩獵[M]. 北京:現代出版社,2011.

[4] 胡歡. 蘇軾散文[M]. 北京:陽光出版社,2016:81.

[5] 趙晨. 馬國翰研究[M]. 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21:205.

[6] 周憲. 作為人文學科的文論與美學[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29.

[7] 哈羅德·布魯姆. 如何讀,為什么讀?[M]. 黃燦然,譯. 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5.

[8] 羅伯特·波格·哈里森. 我們為何膜拜青春:年齡的文化史[M]. 梁永安,譯.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8:173.

[9] 韓模永. “未完成性”及沉浸式體驗——論超文本文學的節點特質[J]. 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5):161-164.

[10] 尤爾根·哈貝馬斯. 作為“意識形態”的技術與科學[M]. 李黎,郭官義,譯. 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91.

[11] 王義,李兆友,曹東溟. 可供性測量蘊含的“尺度轉換”及其科學意義評析[J]. 自然辯證法研究,2018(7):96-101.

[12] 羅伯特·哈桑. 注意力分散時代:高速網絡經濟中的閱讀、書寫與政治[M]. 張寧,譯.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20:19.

[13] 李慧敏. 場景理論視域下公益眾籌元宇宙場景的數字力構造[J]. 理論月刊,2023(4):119-130.

[14] 尼爾·波茲曼. 技術壟斷[M]. 何道寬,譯.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7.

[15] 何塞·范·迪克. 連接:社交媒體批評史[M]. 晏青,陳光鳳,譯.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1:52.

[16] 羅玲玲:技術與可供性[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20.

[17] Wendy Willems. Beyond platform-centrism and digital universalism:the relational affordances of mobile social media publics[J].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amp;Society, 2020, 24(12): 1677-1693.

[18] 尼古拉斯·尼葛洛龐帝. 數字化生存[M]. 胡泳,范海燕,譯. 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29.

[19] 劉婷. 在線社交中的身體悖論[J]. 新聞界,2018(10):65-74.

[20] 常圓. 印象、觀念、知識崇拜:傳播的接受研究[J]. 編輯之友,2019(12):42-46.

[21] 吳照峰. 認清西方意識形態網絡滲透的陷阱[J]. 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16(3):43-45.

[22] 金侖. 字海探源[M]. 北京:語文出版社,2013:260.

[23] 謝笑,高鑫圓,汪卓赟,等. 數字囤積:概念溯源、活動分析和研究展望[J]. 圖書情報工作,2023(23):124-137.

[24] 約翰·赫伊津哈. 游戲的人:文化的游戲要素研究[M]. 傅存良,譯.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22.

[25] 黃升民,劉曉. 邏輯與場域:透視信息傳播新秩序[J]. 現代出版,2023(3):76-84.

[26] 韓炳哲. 倦怠社會[M]. 王一力,譯. 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19:22-23.

[27] 芮必峰,孫爽. 從離身到具身——媒介技術的生存論轉向[J]. 國際新聞界,2020(5):7-17.

\"Cloud Storage\": Reading Hunting and Storing Imagination on Socialized Information Platform

QIU Li-nan(College of Arts and Law, Jiangsu Ocean University, Lianyungang 222005, China)

Abstract: Socialized information platform, as a typical compensatory medium, provides rich reading text for users who are good at surfing, and at the same time, objectively promotes the iterative updating of reading mode. For a long time, reading has been regarded as \"a kind of hunting\", but reading hunting has become a spatial process in socialized information platforms, where users are not consuming information in the time dimension, but completing a spatialization of time from hunting nomadism to liking and collecting, which ultimately leads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users' reading style from \"all hunting\" to an awkward \"nothing to hunt\" state. The time, space and relationship affordance of new media technology provide a logic for users to read and store, which will further enhance their reading affordance. However, the storage behavior of socialized information platform only allows user to possess the knowledge information, but if it is not digested, absorbed, the storage of knowledge information is not equivalent to use it, much less users' rights. Favorites space provides users with sense of security but, at the same time, also gives users an illusionary imagination, blurred favorites originally hidden in the ideal model of life, ultimately leading to reading crisis, when storage becomes daily routine; storage equals to dusting and storage is a game.

Key words: \"cloud storage\"; reading hunting; media practice; reading order

基金項目:2023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共同富裕目標下視聽殘障者的媒體使用困境與社會融入研究”(23KJC860021)

作者信息:邱立楠(1986— ),男,江蘇連云港人,博士,江蘇海洋大學文法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傳媒與社會。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本免费福利视频| 亚洲人成人伊人成综合网无码| 美女国内精品自产拍在线播放| 亚洲AV成人一区国产精品| 亚洲欧美在线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67194成是人免费无码| 国产视频你懂得| 中文字幕在线播放不卡| 日本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jizz在线免费播放| 麻豆精选在线| 97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在线观看免费国产| 97se亚洲|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成人网| 三上悠亚精品二区在线观看| 欧美激情,国产精品| 久草青青在线视频| 一级看片免费视频|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2| 四虎国产永久在线观看| 99国产精品国产| 国产一级α片| 曰韩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呦视频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高清在线丝袜精品一区| 无遮挡国产高潮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看片网| 97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九色视频线上播放| 久久青草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小视频在线高清播放| 亚洲精品午夜天堂网页| 国产精品无码一二三视频| 日韩成人高清无码|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久久| 国产精品香蕉| 亚洲第一黄片大全| 亚洲欧洲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专区第1页| 色欲国产一区二区日韩欧美| 日韩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专区|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 老司机aⅴ在线精品导航| 国产免费高清无需播放器| 日本伊人色综合网| 黄色网址免费在线| 国产在线小视频| 欧美va亚洲va香蕉在线| 久久性妇女精品免费| 91在线播放国产| 亚洲精品桃花岛av在线| 亚洲成人一区二区| 国产91特黄特色A级毛片| 国产色伊人|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国产免费|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免费软件| 免费国产小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国产精品2021| 久久夜色撩人精品国产| 日本欧美一二三区色视频| 亚洲人成影院午夜网站| 国产91丝袜| 直接黄91麻豆网站| 国产黄色片在线看| 中文成人无码国产亚洲| 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动漫| 亚洲精品欧美重口| 国产人前露出系列视频| 国产一级毛片网站| 伊人久久综在合线亚洲2019| 国产真实乱了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欧美国产综合久久 | 九九热免费在线视频| 精品撒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无码37.| 国产黄色爱视频| 亚洲αv毛片| 成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99福利视频导航| 91小视频版在线观看ww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