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業不僅是民生之本,更是衡量一個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和社會穩定程度的關鍵指標。社會和經濟形勢的快速變化,給就業的進一步擴大帶來了新的挑戰。勞動年齡人口規模持續縮小、勞動參與率下降、青年就業困難、職工技能需求變化……求職難與招工難并存,“有活兒沒人干”與“有人沒活兒干”的雙重困境普遍存在。
如何化解求職招工“兩頭難”現象?在大連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部署下,大連市總工會充分發揮紐帶作用,通過精準的就業服務,直擊供需兩端痛點。在實際工作中,他們不斷探索創新,構建了外部資源協同、工會體系協同、線上線下協同、就業培訓協同的“四協同”就業服務模式。這一模式不僅織就了密集的就業服務網絡,匯聚了就業服務的合力,還打通了職工就業“最后一公里”,助力大連留住更多人才。
2025年第一個周末,在大連市甘井子區舉辦的2025年首場“暖冬迎春招聘會”,吸引了來連務工人員、就業困難人員、失業人員及大學生等重點群體近3000人前來求職。“希望大家都能找到合適的工作,歡度春節。這也是我們能送出的最好的新年禮物了。”一直在現場忙碌的大連市總工會事業發展中心工作人員孫宇說。
像這樣的招聘會,大連市總工會在2024年共辦了32場,幫助超千人找到了工作。這些數字的生成,離不開大連市總工會新型就業服務模式的精準出擊。
內外一盤棋
近年來,大連的就業市場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越來越多的職工和本地院校畢業生選擇離開,尋求更廣闊的發展機會。為此,大連市委、市政府發布了《大連市集聚年青人來連留連工作方案》,旨在加強人才儲備,打造青年發展型城市。作為黨和政府聯系職工群眾的紐帶,大連市總工會也在積極提高工會就業服務水平,以支持大連市“留住人才、引進人才”戰略。
2024年初,一次覆蓋全市各級工會、大小企業及職工的就業需求調研就此展開。“調研中我們發現,這里不僅有年輕人留不住的問題,大連本地人也不好找工作。工會想協助相關部門解決問題,但不管是工會系統內部——各縣區工會之間,還是工會與其他部門之間,都存在工作重疊、分配不合理的情況,各種資源的整合協同迫在眉睫。”大連市總工會生活保障部部長孫健說。
面對大量的反饋和建議,大連市總工會梳理出了4個重點:強化外部資源協同聯動,構建工會體系協同機制,打造線上線下協同模式,強化就業培訓協同保障。這些共同構成了大連市總工會的“四協同”就業服務模式。
去年春節假期結束后的首個工作日,孫健接到了10多家企業的求助電話。“當時正值返程高峰,火車票一票難求,很多在大連工作的職工無法返連工作。不少受此影響的企業聯系到我們,希望大連市總工會能伸出援手。”孫健回憶道。
當天,大連市總工會迅速與返連職工較集中的朝陽市總工會取得聯系,并提供了需要返回大連的職工名單,雙方就此共同商討了協助這些職工返程的方案。“朝陽市總工會負責組織人力,確保職工能夠順利集結;大連市總工會負責租賃大巴接返,挨個兒送回企業。”孫健說,通過雙方的緊密合作,最終僅用了一天時間,就成功將這些職工從家門口安全送到企業門口。
這次合作的順利進行,加大了大連市總工會協同開展工作的決心。此后,大連市總工會將協同的手延展至鞍山、撫順、阜新等市總工會。一年下來,通過聯合舉辦跨市招聘會,不僅提供就業崗位735個、服務職工1768人次、達成意向405人,還促進了這種長效的跨市工會就業協作機制生成。
當然,這種協作模式不只存在于工會間。在解決了“人從哪兒來連”的同時,大連市總工會還把協同的目光投向了本地人社、共青團、工商聯及企業等多個部門與單位。
與中國船舶大連造船集團和大連市退役軍人事務局的一次合作,讓孫宇記憶猶新。當時,大船集團的LNG項目急需焊接、粘連、安裝等技術工種人才,而大連市退役軍人事務局正好有一批具備相關技能的退役軍人亟待就業。
大連市總工會敏銳地察覺到了這次合作的契機,先后與大船集團和大連市退役軍人事務局進行深入溝通,共同商討合作方案。“最終,有50多名退役軍人成功留下,大船集團還自掏腰包支付了后續需以萬元為單位計數的從業培訓費用。可以說,一次合作實現了企業、退役軍人和社會的多方共贏。”孫宇說,這次精準協同也奠定了大連市總工會“內外一盤棋”的就業服務理念,腳步走得更實了。
一線兩手抓
如果說內外協同是點對點地就業服務輸出,那么,如何讓點對面,實現就業服務的擴展,讓更多求職者受益,則是大連市總工會一直探索的方向。
2024年3月,一場別開生面的直播拉開了序幕。“如果對我剛剛推介的崗位有興趣,歡迎將簡歷發送至屏幕上方的郵箱。”化身主播的孫宇和求職者線上互動。“薪資多少”“晉升空間怎么樣”“工作環境如何”……在大連市總工會于抖音和微信平臺同步直播的線上招聘會上,求職者針對他們關心的問題留言。開播僅一小時就有4萬人次觀看,熱度遠超大連市總工會的預期。
“有了內外協同做基礎,讓招聘會上網就會容易得多,甚至能夠解決傳統招聘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問題。通過直接面對面的溝通,信息匹配不僅速度更快,而且更為全面。”孫宇表示,找準方向的大連市總工會乘勢而上,又連續舉辦了4場線上招聘活動,幫助超100家企業發布招聘崗位近2000個,吸引了超過20萬人次的求職者觀看和參與。
當然,舉辦這樣一場超強互動性的直播,主播同樣關鍵。深諳此道的大連市總工會,為了更好地配合線下招聘會,提升精準就業服務效果,不僅開辟了相適應的直播區,還安排工會工作人員擔任專職主播。現場求職者可在直播間提交求職意向,經過業務培訓的工會主播迅速在職位庫中精確篩選崗位,并把求職者引薦至就業意向相符的“攤位”。就這樣,直播帶崗推倒時空圍墻,完成了就業供需之間的對接。
這僅是大連市總工會構建線上線下聯動就業模式的一個縮影。2024年,他們不僅對“樂聘大連”公益就業服務小程序進行整合優化,實現了企業和求職者的實時云端對接,還在微信公眾號上每周定期發布招聘信息,讓就業服務突破地域和時間的限制,讓求職者更便捷高效地就業。
線上服務如火如荼,線下服務同樣迎來了創新。為更有效地促進就業,同時豐富線上招聘會崗位,大連市總工會在去年推出了入企探崗活動。顧名思義,入企探崗就是組織求職者走進企業生產車間、辦公區域,體驗企業的工作氛圍。這種直接的體驗方式,有助于求職者更準確地評估自己是否適合該企業及其崗位,進而降低盲目投遞簡歷和入職后出現不適應情況的概率。
2024年6月,大連市總工會入企探崗直通車第一站來到大連金重機器集團有限公司,有高校學生和社會求職者近50人參加。遼寧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學生李茂是大連本地人,他畢業后想留在這里工作。“很感謝工會組織的這次活動,讓我知道了自己和一名合格的工程師之間的差距,找到了努力的方向。”李茂說。
“組織入企探崗,不光讓職工深入了解企業生產生活和文化氛圍,還幫助我們更細致地掌握大連各企業的生產經營和人力資源配置情況。”如同孫健所說,此舉不僅進一步點燃了職工在家門口就業的熱情,拓展了企業用工和崗位宣傳的渠道,還幫助大連市總工會建立了市內企業的用工檔案,哪里有人才需求一查便知。
孫宇記得,去年有幾位因造船廠關閉而失業的外地工人向她求助,希望工會能協助他們找到新的工作機會。“在過去我可能需要協調很多部門,挨個兒企業打電話問用工情況。現在工會有了檔案,一搜索就知道旅順有家船廠需要工人。電話溝通后,工會帶著工人們直奔企業,先參觀再面試,最后雙方對彼此都很滿意,當場就簽了勞動合同。”
下課即上崗
在實現求職者意向與企業用工需求的精準匹配后,大連市總工會還想把就業服務工作做得再精準一些。2024年7月,大連市總工會通過現場調查和網絡問卷調查的方式,針對下崗、待崗等有就業需求的職工進行了專題調研。
“我們發現,很大一部分職工受技能所限,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如果能讓他們擁有一技之長,他們的就業之路就會平坦很多。”孫健說。調研結束后,大連市總工會在全市打造了31個省級培訓基地,開辦了育嬰師、面點師等多職種技能培訓班,還在線上啟動了“提升職工生活品質”微課堂,設置了職業規劃、職業素養提升等五大類65門課程,幫助轉崗待崗職工云端學習。
2024年9月23日,大連市職工之家開設了新一期的技能培訓班,培訓內容是營養配餐(公共營養師)。為期5天的培訓,吸引了166人報名。此時,一家餐飲企業聯系了大連市總工會。對方表示,在近期招聘的職工中有幾位曾在工會舉辦的技能培訓班中受訓,企業覺得這些人素質不錯,想問以后能不能在技能培訓班直接進行招聘,提高招聘效率。
一次普通的問詢,就這樣成了大連市總工會“培訓+就業”服務模式的起點。隨之出現了這樣一番景象:教室里,100多名學員正全神貫注地學習職業技能;教室外,20余家企業擺開展臺,上百個就業崗位虛位以待。“這種特別的招聘會,既能檢驗培訓成果,也能推動快速就業。”孫健說。
張荷英是一位從江蘇泰州來大連務工的單親媽媽。在大連市總工會的介紹下,她報名參加了營養配餐課程。“這個培訓非常適合我,不僅讓我掌握了一技之長,還能幫助孩子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張荷英未曾料到的是,剛離開培訓教室,她便有機會直接參加招聘會。在招聘會上,她與一家企業簽訂了協議。“我把孩子也接過來了,以后就準備在大連定居了。”張荷英笑著說。
“在培訓班門口開招聘會效果很好,培訓還沒結束,就有數十名學員達成了就業意向。”孫健介紹,大連市總工會已經舉辦了3場這樣的“培訓+就業”招聘活動,有近300名受訓職工直接找到了工作。不管是培訓班的學員,還是來招聘的企業,都切實享受到工會組織的周到服務。
如今,新一輪的就業服務工作已在大連市總工會啟動。2025年,他們不僅準備聘請一些專業的職業規劃師,為更多人鋪設職業發展道路,還計劃在服務中引入回訪機制,以便更精確地識別就業服務的不足之處以及求職者需求的變化。“就業問題是一項長期且復雜的挑戰,我們所能做的就是讓工作更加細致入微,希望能幫大連留住更多人才。”孫健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