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看臉的標準,現代人各有所好。但在古人眼中,評判外貌有一個統一且世代相傳的標準,那就是眉毛。
通俗地講,就是眉毛好看才稱得上美,所以女子極重眉妝的傳統早在周代就已出現。戰國時期《楚辭·大招》中便有“粉白黛黑,施芳澤只”的記載。在眾多眉形中,古人尤其鐘愛細長而略彎的“蛾眉”。秦漢時期,由于統治者的推崇和提倡,畫眉風氣日益普及,如秦始皇宮中有“皆紅妝翠眉”的說法,漢武帝也有“令宮人掃八字眉”的記載。
漢代之后,中國女子對眉式的追求仍在向前發展。漢魏時期,女子眉式逐漸趨于濃闊,出現了“城中好廣眉,四方且半額”的俗語。而魏晉時期,曹操“令宮人掃青黛眉、連頭眉。一畫連心甚長,人謂之仙蛾妝”,可見,此時畫眉之風有增無減。隋煬帝年間,纖細修長的眉毛仍為婦女所愛,據說隋煬帝的寵姬吳絳仙就是因為“善畫長蛾”才深受皇帝喜愛。
到了唐朝,女子眉毛的樣式進入創作巔峰,此時的眉毛比漢魏時期還要粗寬一些,早年流行的蛾眉已不多見。“垂拱年間,眉頭緊靠,僅留一道窄縫縫,眉身平坦,鈍頭尖尾;如意年間,眉頭分得較開,兩頭尖而中間闊,形如羽毛;長安年間,眉頭下勾,眉身平而尾向上揚且分梢……”凡此種種,雖然變幻莫測,但都是遵循了長、闊、濃的基本要求。
直到宋代以后,在程朱理學的倡導下,女子妝容注重淡雅清秀,蛾眉再度興起,且歷經元明,直至清代一直不衰,與當下的審美逐漸重合。
女性通過修飾眉毛來提升外貌,早已成為一種跨越時代的審美標準。從“六宮粉黛無顏色”到“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都說明了女性的顏值與眉毛掛鉤。但是,為什么男性顏值也要看眉毛呢?
曾國藩對此頗有研究。他在專門談相面的《冰鑒》一書中提到:“‘須眉男子’,未有須眉不具可稱男子者。‘少年兩道眉,臨老一付須。’此言眉主早成,須主晚運也。然而紫面無須自貴,暴腮缺須亦榮:郭令公半部不全,霍驃驍一副寡臉。此等問逢,畢竟有須眉者,十之九也。”意思是說,眉毛胡須是古代男子的標配。在古人眼中,眉毛是少年人能否有所成就的預示。
言之鑿鑿地定論完,曾國藩又找補了兩個例子:臉面發紫、兩腮高凸、胡須稀少都不必自責,因為歷史上郭子儀胡須稀少,霍去病沒有胡須,卻也都是大富大貴之人。當然這些例子都比較偶然,碰上了才算。
雖然有些武斷,但“須眉男子”的確是古人用以判斷男子長相的重要標準。如有“須眉”就已相貌堂堂,在此基礎上,若能“眉目如畫”“眉清目秀”“龍眉鳳目”甚至須髯如戟,就更顯威嚴氣勢,獨具大丈夫風范。
久而久之,古人形成了看眉識人的共識:一看濃淡,二看清雜,三看眉形。比如一個人眉粗發亂,那他很可能是個粗漢,比如《水滸傳》中的魯智深。相反,如果一個人眉秀細長,則必然是個智謀過人的角色,比如《紅樓夢》中的王熙鳳。
有意思的是,無論是對女子眉形的塑造,還是關于須眉男子的偏好,古人眼中的審美標準放在如今依然是美的,依然影響著人們對美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