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袋一停,感情歸零”,這是如今直播領域遭遇的尷尬局面之一。直播間為吸引流量掛出福袋,以抽獎或限量的方式向粉絲發放代金幣或低價商品,甚至干脆贈送。本意是聚攏人氣、留住粉絲,但偏偏網絡上形成了專門薅羊毛的“福袋粉”大軍,甚至很多上班族也覺得這是一條生財之道,要加入其中。那么,這真的是一個好行當嗎?
如果作為日常消遣,當個“福袋粉”或許偶爾能收獲驚喜。但將其當作生財之道,閑暇全部拿來“薅羊毛”,肯定是不合算的。
讓我們先研究一下福袋的運行規則。以抖音福袋為例,如果是抽獎機制下的抖音福袋,在抽獎環節商家無法控制,全部是由抖音的后臺程序進行隨機抽取,作為視頻平臺也不屑于在這方面作弊。商家(直播間)在抽獎之外的其他環節有一定控制權,例如控制福袋發放比例,將抽獎概率控制在1/10甚至更低。控制權包括控制福袋發放條件,設置在直播間停留多長時間、評論或送禮物等才能參與福袋。再比如控制福袋發放的時段,專門挑直播間里人數極多或極少時發放,尤其是選擇在人數少時發福袋,商家還可以自己操作傀儡賬號參與,在某種程度上控制實際的獲獎數量。
從明面上的規則看,似乎做個“福袋粉”沒什么問題——只要我們上班族加入網上那些“福袋群”,看群里發布消息說誰家直播間發福袋了,趕緊進入該直播間搶就是了。一天下來,搶不到不虧本,一旦搶到了,少則賺了當天的菜錢,多則賺一個月菜錢,何樂而不為?
事情并不像明面上那么簡單。首先,有的商家設計的規則極不合理,扮豬吃老虎。例如某商家的福袋是發抖幣,總金額是6000抖幣,每個人能抽到的金額則隨機,想參與搶不但要先付費加入其粉絲團,隨后還要刷至少50抖幣的禮物。此時,有的“福袋粉”看屏幕上一排排粉絲打出“抽到200抖幣”“抽到300抖幣”的消息,也急忙刷禮物,結果抽到手的只有30抖幣,這才反應過來,屏幕上滾動的都是商家的托兒,自己雖然抽到30抖幣,但算上加入粉絲團和刷禮物的錢反而是虧的,這就等于上了人家設計的規則“金額隨機”的當。
除了明面上的規則套路,還有暗藏的潛規則。例如現在有一些“福袋粉”都購買了專門的搶福袋手機軟件,掃描福袋和搶福袋的速度驚人,普通上班族光靠手去點擊明顯處于劣勢。即便上班族也購買了這種軟件,也會遇到另幾種潛規則,比如商家耍賴,福袋內如果是低價購的商品,商家干脆不發貨;其他“福袋粉”耍賴,舉報你使用惡意插件;平臺耍賴的情況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很多上班族“福袋粉”都反饋,如果連續搶到兩三個福袋,再去別的直播間搶,中獎率會變得極低,是平臺在后臺調低了你的中獎概率。
總體而言,想做一個上班族“福袋粉”依靠搶福袋持續獲利是非常難的,時間、精力和財力的付出與收獲都不成正比。因此,大家不要因為一時的手氣好而專注于此,并把它視為一種獲利工具。
由于近期“福袋粉”潮流興起,已有不法分子盯上這個領域。2024年下半年,福建泉州就破獲一起案件,犯罪嫌疑人為搶福袋獲利,搞了2000多部手機、3000多張手機卡,批量地搶福袋。這一團伙雖被打掉,但通過這件事可以看出,如果某件事真的可以輕松獲利,上班族也玩不過那些專門以此逐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