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成立70周年之際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2024年11月28日,重慶市農村合作組織聯合會(簡稱農合聯)成立,區縣、鄉鎮各級農合聯也相繼成立。2024年12月6日,市委常委會研究部署推動供銷合作事業發展工作時要求,“建強用好區域農合聯、產業農合聯等平臺,加快建立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服務一體化綜合體,讓更多農戶分享改革、合作紅利和產業鏈增值收益”。成立農合聯是一項嶄新的工作,作為推動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改革的重要抓手,農合聯改革應整合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生產優勢、供銷合作社的流通優勢、農村信用合作社的資金優勢,通過機制創新,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促進的局面,實現涉農經濟合作組織共同為農服務。為此,農合聯成立后,應重點做好五大服務。
強化資源整合。供銷合作社要持續打造服務農民生產生活和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的綜合平臺。農合聯作為由供銷合作社牽頭成立的平臺性服務組織,應集中土地、資本、技術、管理、品牌等優勢資源,整合各項涉農生產要素,實現“生產要素匯合”。農合聯應整合從生產到供銷涉農企事業單位、專業合作社、涉農協會與機構、家庭農戶等產業鏈上各主體的產業資源,聯合成可以覆蓋大部分生產主體與服務機構的關系網絡,實現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功能聚合”。從層級上看,農合聯由市農合聯、區縣農合聯、鄉鎮農合聯三級組織組成;從類型上看,有區域農合聯和產業農合聯,既要加強農合聯內部成員單位之間和各級農合聯的縱向協作,也要注重同級農合聯、同類農合聯的橫向協作,實現農合聯“組織結構聯合”。
健全利益協調。農合聯成員單位包括轄區內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專業協會、合作農場、農業企業、專業大戶、家庭農場、供銷社、信用社(農商行)以及各類涉農服務組織等,涵蓋生產、供應、銷售、物流、技術服務、金融服務等各類涉農經營主體,利益主體多元、業務關系復雜。農合聯作為共建共享的合作組織,應因地制宜創新變革運行機制,優化企業、經銷商或農戶、金融保險機構之間的交易規則與約束制度,充分發揮會員單位的協同效應,實現會員單位整體利益最大化。農合聯的內部運行要充分運用市場機制,引導生產、供銷、金融(信用)三類經營主體、生產鏈上各成員單位調整利益關系,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利益聯結機制。
搭建溝通橋梁。供銷合作社要當好黨和政府密切聯系農民群眾的橋梁紐帶。農合聯不是純粹的黨政機關,也不是經濟實體,而是具有某一產業特性的非營利性社會團體組織,可以充當各方溝通反饋的媒介,為政府與涉農機構、農民搭建溝通橋梁,促進政府與農民之間的良性互動。農合聯有市、區縣、鄉鎮三級,涉及生產、供銷等領域的多類主體,其自下而上的反饋通道,可以讓政府掌握農業一線真實的現狀和問題,為制定更加科學有效的涉農政策打下基礎。農合聯作為政府推進“三農”工作的載體,政府應為農合聯建設提供多方面的政策扶持,推動農合聯整合、吸納更多涉農服務資源,創新服務機制,促進生產、流通、信用的融合發展,提高涉農服務體系的綜合化、規模化和現代化。由于性質具有特殊性,農合聯可以完成許多涉農組織、協會不能做、做不好或做不了的事。政府可逐步將涉農企事業單位相關職能轉移到農合聯,也可以委托或購買的方式將應急物資儲備任務、農產品政策性收儲等涉農公共服務轉移到農合聯。
注重信息收集和發布。農合聯作為平臺性服務組織,應具備市場信息、生產信息、技術信息、金融信息等涉農信息的收集和發布功能,及時為農戶和會員單位提供農業市場信息,推動農業產業鏈上的需求方與供給方無縫對接,提高農業生產經營效率。如:農合聯可充分發揮農產品批發商、經紀人、加工企業等中介組織市場信息靈通、市場行情把握較準的特點,為農戶提供銷售、物流等電子商務信息服務,幫助農戶解決農產品生產銷售過程中存在的難題;通過現代農業物流企業提供真實、準確的有效信息,減少流通環節,降低交易成本,使農產品在流通過程中提高農業生產的整體效益,引導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優化金融服務。提升農合聯與農村商業銀行、擔保公司等金融機構合作水平,在農村大力推廣網上銀行、手機銀行等普惠金融業務,為農戶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務,降低交易成本,提升服務效率。農合聯還可以降低金融機構與農戶及涉農經營主體之間信息不對稱的風險,提供農業生產、農產品流通、涉農資產等方面的信息,提高信用合作水平。
作者:重慶社會科學院產業經濟研究所所長、研究員,重慶市農村合作組織聯合會副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