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坎是重慶的筋骨。
在重慶市渝中區,動輒便要爬坡上坎。長長短短的階梯,遍布城市各個角落,迎接著人們的出走與歸來,銜接著老重慶的上半城和下半城,刻印著這座城市的過往和現在。
渝中的梯坎很多,有非常知名的十八梯,有需要花大力氣才能爬到盡頭的凱旋路云梯街,還有全靠梯坎連接上下的山城巷、戴家巷崖壁步道等。在渝中采訪期間,我走過許多梯坎,其中最觸動我的,是緊挨陜西路那一坡坡通往長江邊的梯坎。
陜西路曾是重慶最繁華熱鬧的街道之一,地處朝天門批發市場的核心區域,幾乎每個重慶人家里,都有一件來自這里的商品。在陜西路靠近長江的一側,是幾十年前修建的批發市場,紡織面料、窗簾、床上用品、服裝鞋帽等應有盡有。各個交易區緊密相連,中間有許多寬窄不一的小巷,全由梯坎構成。這些梯坎向下延伸,一直蜿蜒伸向沿江的朝東路,將市場與江邊連為一體。
過去,坐船來到朝天門的人們,要進入批發市場,都要經過這些梯坎。
30多年前,忠縣人謝中華乘船沿長江來到朝天門。他在碼頭下船后,先踏上朝東路,再爬梯坎進入批發市場。起初,他在這里做學徒,后來,他有了一些積蓄,便租下一間門面,就在一坡梯坎旁,做起了紡織面料批發買賣。
在朝天門批發市場最紅火的日子里,梯坎上的沸騰世界令謝中華振奮不已,他在這里掙得人生的“第一桶金”,得以在這座城市扎下根來。每天,南來北往的人們沿著梯坎上上下下,摩肩接踵的顧客、提著大包小包的商販、負重前行的“棒棒”……梯坎默默承受著加諸它們身上的任何重量,經年累月,它們被磨平了棱角,踩出了凹坑,有的甚至被磨成了光滑的斜坡,卻托起數以萬計小商戶、小商販和“棒棒”的生計,直到今天依然如此。
重慶人與梯坎的情感鏈接很深,梯坎的上下左右都長滿了生活。在這座高低起伏的城市里,若想去往高處,就得爬坡上坎,梯坎不僅是一種交通方式,還深深影響著重慶人的性格,讓人們形成一種不斷向上的精神品質。
朝天門碼頭的300多級臺階曾浸透纖夫的血汗;黃葛古道的1000多級臺階見證了一代代背夫的負重前行;建興坡大梯道的200多級臺階曾是連接兩路口與菜園壩火車站的核心通道,大量“棒棒”曾在此肩挑背扛……這些“向上攀爬”的奮斗之姿在巴渝大地延續了成百上千年。
今天,走在渝中的大街小巷,還是能夠遇到許多“棒棒”,他們挑著貨物沿著梯坎弓腰上行,扁擔沉沉地壓在肩頭,扛貨的脊椎彎成一道弧線。這一路,他們把生活的艱辛釀成攀登的堅持,讓每一道梯坎都化作向上的階梯。
對于生于斯、長于斯的重慶人來說,爬坡上坎如履平地,沒有爬不上的坡,更沒有邁不過的坎。
30多年前,謝中華當學徒時,晚上在作坊里做衣服,白天也顧不上休息,而是迎梯而上,將衣服挑到與陜西路相連的新華路上售賣。他堅信,只要躬身攀爬,就能過上好日子。后來,朝天門批發市場在電商浪潮的沖擊下不復往日的紅火,一些商家無奈閉店,謝中華的生意也受到影響,但他并沒有放棄,而是轉型升級,找到了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生存之道。
15年前,一張重慶“棒棒”的父子照火遍全國。“棒棒”冉光輝一只手扶著背上的貨物,另一只手牽著年幼的兒子,走在長長的梯坎上,普通人的勤勞和蓬勃向上的生命力感染了許多人。這些年,冉光輝一直在朝天門做“棒棒”,幾乎全年無休地扛貨、發貨,不僅攢錢買了房,在重慶中心城區安了家,還將兒子培養長大,用吃苦耐勞創造出一家人的幸福生活。
梯接青云休怨陡,坎連碧落自成天。重慶的發展也或多或少帶著梯坎賦予的基因,讓這座城市有了爬坡上坎、不屈不撓、勇于攀登的品質。
200萬年前,巫山人開拓洪荒,被譽為“東亞人類搖籃”;5000多年前,巴人及其后代,扎根山野,敢闖敢試,艱難生存,筑就大城;600多年前,湖廣人,跋山涉水,篳路藍縷,在重慶建起新家;80多年前,中華民族存亡之際,重慶挺身而出,向全世界展現了“愈炸愈強”的堅韌形象;改革開放后,重慶人逢山開路、遇水搭橋,造就了一座工業興盛、商業繁榮的超大城市……從遠古走到今天,重慶在大山大水中、在坡坡坎坎間磨礪出堅韌的城市精神,用迎難而上、奮發圖強的堅實步伐,走出一個現代化新重慶。
城市發展到哪里,梯坎就默默伸向哪里。梯坎之上,是重慶人生活和奮斗的痕跡,凝聚著重慶人“向上攀爬”的韌性與智慧。許多老重慶人說:“梯坎是重慶人的根,爬過去就是一片新天地。”的確如此,今天的新重慶依然在爬坡上坎中創造一個又一個新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