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工信部發布2024年全國先進制造業集群競賽勝出名單,共有35個集群上榜,其中3個來自遼寧,分別為沈陽航空集群、沈陽大連工業母機集群、大連盤錦綠色石化集群。此前,遼寧已有沈陽機器人及智能制造產業集群獲此殊榮。截至目前,工信部在選出的80個國家集群中,遼寧共有4個,總數居全國第六位、東北地區首位。這既體現出黨中央對東北振興發展的殷切期盼,也反映出遼寧部分優勢產業在全國產業鏈布局中的戰略地位。
先進制造業集群是在一定區域內以產業鏈為紐帶,集聚科技創新轉化平臺、上下游優質企業、資源能源支撐要素等,承擔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新興產業培育壯大、未來產業超前布局等發展任務的關鍵載體。培育壯大先進制造業集群已經成為提升我國重點產業鏈自主可控能力、推進建設制造強國的重要路徑。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上強調,要“加快傳統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改造,推動產業鏈向上下游延伸,形成較為完善的產業鏈和產業集群”。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培育壯大先進制造業集群”,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集群的意見》。從國家到地方,先進制造業集群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也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發展勢能,目前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主導產業產值超20萬億元,覆蓋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綠色化工、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生命健康等重點領域,基本實現了國家重點產業鏈全覆蓋。
近年來,遼寧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先進制造業集群,已經確定了22個重點產業集群,制定了發展路徑,為每個集群建立工作專班,組織謀劃建立了“21+7”推動工作機制,完善了“1+22+N”政策保障體系,將其作為優化經濟結構、提升區域競爭力、再創工業輝煌的重要抓手。本次入選全國先進制造業集群名單的3個集群,全部來自22個重點產業集群之中。經過多年發展,重點產業串企成鏈、聚鏈成群,已經成為遼寧點燃產業集群“強引擎”,形成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茂密森林”。截至目前,遼寧22個重點產業集群共集聚規上工業企業5800余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322家、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38家、國際級創新平臺82個;集群營收規模占全省規上工業的61%,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營收規模占比2024年上半年首次超過1/3。其中沈陽航空產業集群即將突破千億元,沈陽、大連兩地工業母機營收規模占全省比重超過85%,大連盤錦綠色石化在全國石化產業基地中擁有全國領先的煉化能力。加速繪就具有遼寧特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新圖景,其時已至、其勢已成、其興可待。
產業集群發展成效喜人,得益于遼寧雄厚的工業基礎和豐富的科教資源。國民經濟行業的41個工業大類遼寧有40個,207個工業中類遼寧有197個,666個工業小類遼寧有519個。遼寧現有各類高校114所,兩院院士總數達58人,國家重點實驗室14個,國家工程實驗室12個,數量在全國排名靠前。擁有8個國家級高新區和1300多個省級創新平臺。然而,我們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與國內一些先進省份的產業集群相比,遼寧產業集群還存在資源潛力挖掘不夠、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國際影響力不大、品牌價值不高等問題,需要我們進一步聚焦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積極推動遼寧重點產業從集鏈成群轉向集群成勢。
新形勢下,遼寧要錨定加快向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邁進這一目標,充分發揮好先進制造業集群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力軍”作用,進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升集群治理能力;進一步推動設備更新、工藝升級、數字賦能、管理創新,提升集群發展質效;進一步加快技術成果轉化應用,提升創新引領能力;進一步抓好技術改造、招商引資關鍵手段,提升項目謀劃力度;進一步加強延鏈補鏈強鏈,提升產業鏈完整度。與此同時,想讓更多集群進入“國家隊”,還要做好“協同”這篇大文章。加強國家、省、市政策協同,明確產業集群的主攻方向和招商重點;在加強區域協同、破除行政壁壘、促進要素自由流動、加強產業鏈分工協作等方面下功夫,推進區域間生產力合理布局和產業高效分工;加強要素協同,強化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數據鏈等要素協同,形成與發展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加強創新協同,打通科研成果與產業需求之間的堵點,建立市場驅動的關鍵核心技術突破機制,不斷突破“卡脖子”技術瓶頸。
向“新”而行,前景光明。遼寧先進制造業集群的快速發展不僅彰顯了其在制造業領域的強大實力和創新活力,更為遼寧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維護國家產業安全注入了強勁動力。相信遼寧先進制造業集群將聚焦“國家所需,遼寧所能”,引領遼寧更多產業集群向“國家隊”看齊,持續為助推我國制造業向高質量發展邁進書寫更加輝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