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保證學術研究的專業性和原創性,又要體現鮮明的價值導向和社會效益;既要符合學術規范,又要增強可讀性和傳播力;既要立足學術高度,又要服務現實需要。
主題出版是我國出版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特指那些以國家重大節日紀念、重大活動宣傳和重大事件記錄為既定主題的出版活動。圍繞主題出版工作,如何有效開展學術著作的策劃與編輯工作,是當前出版實踐中值得深入探討的重要課題。學術著作在知識生產與傳播中扮演著關鍵性角色,它不僅構建了一個系統化的知識儲存與交流機制,更為學界提供了一個規范化的成果確認與評價體系。習近平總書記在祝賀人民出版社成立100周年的賀信中強調,要“始終堅持為人民出好書理念,著力展現黨和國家發展歷程、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這一重要指示為如何圍繞主題出版做好學術著作的策劃與編輯工作指明了方向:既要保證學術研究的專業性和原創性,又要體現鮮明的價值導向和社會效益;既要符合學術規范,又要增強可讀性和傳播力;既要立足學術高度,又要服務現實需要。
近年來,我國圍繞主題出版而創作的學術著作無論在數量還是質量上都取得了長足進步。與此同時,在選題策劃、內容把控、編輯加工等方面仍面臨諸多挑戰。本文擬從主題出版的角度出發,探討學術著作選題策劃和編輯工作的基本原則與具體方法,以期為相關工作提供有益參考。
選題謀劃:在學術與時代的交匯中覲新聲
圍繞主題出版開展學術著作的選題策劃,須探索一種既能符合主題出版要求又保持學術創新的思路。在實踐中,許多出版單位習慣于“自上而下”的選題路徑,即先確定主題,再尋找作者,使學術著作寫作變成了“命題作文”。這種做法不僅容易限制作者的研究視野和創新思維,也容易導致出版物缺乏學術深度和思想活力。為此,在開展主題出版相關的學術著作策劃時,需要擺脫“為完成任務而出版”的路徑依賴,探索更有成效的選題策劃方式。
一方面,要在與學者的交流中捕捉思想的火花。面對主題出版任務時,編輯不應只是坐等選題送上門來,而應該成為選題創作和學術創新的積極推動者。編輯要深入了解學界最新研究動態,密切關注學者的研究興趣和學術積累,善于發現能夠與主題出版要求相契合的優秀學術成果。同時,也要鼓勵和引導作者以新的視角,用新的方法研究和闡釋時代所關注的重大問題,推動學術研究與時代主題的有機結合。另一方面,要著眼于學術價值與時代需求的契合點。以主題出版為視域開展學術著作的選題策劃工作,不能一味追求“高、大、上”,而要找準學術研究與現實需求的結合點。要引導作者立足學術研究,深入挖掘問題的本質,用嚴謹的學術語言詮釋重大理論問題,用科學的研究方法剖析現實問題,真正實現學術價值與社會效益的統一。
以小窺大:以學術之光映射時代主題
在筆者多年的編輯實踐中,最讓人振奮的莫過于看到一部學術著作既能沉潛于專業領域的深處,又能引發廣泛的社會共鳴。真正打動人心的學術著作,往往不是靠宏大概念抽象堆砌,而是源于對具體問題的執著探索。
展望2025年,有諸多重要特殊的歷史節點,其中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和抗美援朝戰爭75周年很具代表性,更需要這樣深入細致的研究視角。比如可以通過解密檔案中的書信往來,揭示子弟兵與后方群眾的精神聯結;可以通過對某個戰役指揮部的發掘發現,重現當時的決策過程;也可以通過對老兵口述史的搜集整理,記錄那些鮮為人知的感人故事。這些微觀視角的研究,往往能讓歷史的展現更加豐滿,使精神的傳承更具說服力。一個好的編輯應該像一位伯樂,善于發現學者研究中的創新亮點。此外,跨學科的研究視角往往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筆者曾遇到一位學者,他的許多作品用文化人類學的方法研究戰爭年代的民間藝術,發現了許多傳統戲曲、民謠如何在艱苦歲月中凝聚人心、鼓舞斗志。這種獨特的研究視角,不僅開拓了學術新領域,也為進一步理解那段歷史提供了新的視角。
最難能可貴的是,優秀的學術研究總能在細節中展現真理的光芒,這正是圍繞主題出版開展學術著作策劃的魅力所在。它既能讓人們在細節中感受歷史的溫度,又能在學理探索中把握時代的脈動。作為編輯的使命,就是要讓這些珍貴的學術發現既有專業的深度,又有思想的高度。
把專業的學術著作講成動人的故事
在主題出版視域下開展學術著作的編輯工作時,必須處理好專業性與可讀性的關系。如何讓一部嚴謹的學術著作既不失其專業品格,又能吸引更多讀者駐足品讀?這是一個看似矛盾實則充滿可能性的課題。
首先,學術的根基必須穩固。正如建筑要從地基開始嚴格把關一樣,學術著作也必須在專業性上毫不含糊,概念要準確,方法要科學,論證要嚴密,引證要規范。這些都是學術著作的“安全線”,是不能突破的底線。
與此同時,要突破晦澀難懂的表達局限。學術著作不等于故作高深,過于艱澀的表達反而會影響學術成果的傳播效果。因此,增加圖表不是為了裝飾,而是為了讓復雜的數據變得直觀;加入注釋不是為了充版面,而是為讀者提供理解的途徑;添加延伸閱讀不是為了篇幅堆砌,而是為了激發讀者的求知欲望。這些細節的優化,都是為了讓專業的內容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圍繞主題出版生成的學術著作應該是既有學術深度又有閱讀溫度的,編輯應引導作者在專業寫作中注入生動的表達元素,如借鑒故事化的敘事技巧,運用形象化的語言描述,增添具體的事實材料,讓抽象的學理分析變得生動有趣,為讀者搭建理解專業內容的橋梁,實現學術價值與閱讀價值的有機統一。
搭建學術高地:凝聚學術名家與培育新銳力量
一部經典學術著作的誕生,往往不僅是作者個人的學術積累,更是整個學術共同體智慧的結晶。優秀作者隊伍的建設是圍繞主題出版做好學術著作的根本所在。出版社要立足長遠,既要凝聚學術大家,又要培育新生力量,形成老中青結合、名家新秀并進的作者群體。筆者曾經參與過一個重大文化工程的出版項目,讓人印象深刻的是,項目的主編是學界中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他特意要求編委會中要有三分之一的青年學者,更特別強調不僅要做好當下的研究,更要為學術界培養接班人。如何讓學術新星與學術大家共同發力?這需要搭建有效的交流平臺。出版社應充分發揮自身優勢,通過舉辦學術研討會、組織專題論壇、開展項目合作、茶話會等方式,為不同學科、不同領域的學者提供一些既正式又輕松的交流平臺。特別要注意發揮學術大家的引領作用,例如通過邀請其擔任叢書主編或學術顧問,以其學術影響力帶動更多的學者參與活動。
但僅有平臺還不夠,更重要的是要建立編輯與作者之間的深度互動聯系。編輯應與作者保持密切聯系,不僅是簡單地詢問選題與寫作進展,而是真正了解其研究方向、問題困惑與學術追求。并且,對于剛涉入學術領域的青年學者,要給予更多指導和耐心,幫助他們圍繞主題出版要求,將研究成果轉化為高質量的學術著作。比如組織青年學者參與重大項目的前期研討,讓他們在與名家的交流中開闊視野、提升格局。與此同時,鼓勵他們勇于突破傳統學科界限,探索新的研究領域。
讓每一部學術著作都經得起時間的檢驗
一部優秀的學術著作,就像一件精心打磨的藝術品,每個細節上都須精益求精。在圍繞主題出版開展學術著作的編輯工作時,如何讓作品既有政治高度,又有學術深度,更有閱讀溫度,即在政治性、學術性和可讀性之間找到契合點。這就要求出版單位建立一套科學的質量保障體系,從審稿、編校到人才培養等各個環節嚴格把關,確保出版物的高品質。
第一,構建嚴謹的審稿體系。在主題出版方向下創作而生的學術著作要經過政治導向、學術質量和出版效果三個維度的審查。第二,完善細致的編校流程。好的學術著作是打磨出來的。第三,提升編輯的專業素養。編輯是把好作品質量的重要關口。
圍繞主題出版開展學術著作的策劃與編輯工作,承載著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傳播主流價值觀念的重要使命。編輯要以敏銳的學術眼光發現符合主題出版要求的優秀選題,以專業的能力打造精品力作,保持開放的視野推動學術創新,要堅持以學術研究為基礎,讓主題出版更有思想深度和理論高度,更要積極探索創新表達方式,確保學術著作在服務主題出版的同時保持其應有的學術品格。■
(本文作者單位為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