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對農民畫、農民畫家進行文化景觀、當代藝術和融合出版角度的剖析,理順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藝術建設鄉村”樣本背后的邏輯。
隨著“鄉村振興”“共同富裕”政策的提倡與落實,許多鄉村已經進化為綠色、環保、有特色的美麗新農村。更重要的是,隨著物質環境的充盈,農民的精神世界也不斷豐富,這些變化都反映在包括農民畫在內的文化介質中。本地村民借畫作表達自我、豐富敘事,外部觀察家則憑畫作和故事在劇烈的時代變化中發現鄉村、感知中國。在文旅爆火的當下,通過農民畫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構建新型農村文化景觀,并借由出版這一宣發模式融會貫通、推而廣之,助力鄉村走進更廣闊的視野。
農民畫:確認藝術身份
隨著城鎮化和工業化進程的加快,鄉村必須直面自身個性流失和文化衰退的挑戰,重新建立起明確的自身意識與文化標志,在城市化浪潮中抓住一張“銘牌”、建立一個“人設”,而“農民畫是特定地域鄉村生產生活方式的藝術呈現”,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在文化意義上擁有特殊的使命。
以浙江省衢州市溝溪鄉余東村為例,該村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打造集展示、教育、旅游于一體的中國鄉村美術館;統一調整園區規劃,對50多棟古民居進行改造修整,開發成農耕館、竹編館、繪畫館等研學空間及直播室、咖啡屋、共享食堂等多業態;貼合需求開展產學研,成立與中小學合作的研學游公司,開設農事體驗、非遺體驗、農民畫等課程。通過系統的升級改造,將優美的浙中山水、獨特的農民畫業態和鄉村休閑度假融為一體,余東村日益成為江浙滬小有名氣的熱門旅游目的地。僅2022年,該地農民畫相關衍生產品的銷售收入就達2000余萬元。
特色畫鄉的再造,等于把單張畫作的原子化狀態打破、融合、重組,繼而積聚成文化景觀,幫助畫鄉放大自身優勢,明確發展方向,由點及面,與時俱進,踩準了時代的發展節奏。這種緣起和發展模式,與鄉村創作者的藝術成長路徑一致:從被動地完成命題作文轉為主動地展現自我,進而確認自我。
宗白華先生說:“美與美術的源泉是人類最深心靈與他的環境世界接觸相感時的波動。”隨著時代的變化,農民畫從最初的抒發情感變為當代藝術,“無論是主題表現,還是時代審美,都為之一新,所繪畫面,再無那種為了生存而緊張勞作的場景,而是轉向對美好生活的表現,關注生活、走向生活,從生活世界中生發意義與價值”,從而形成了源自鄉村卻超越鄉村乃至通行世界的藝術語言。
從被動生發、繼承傳統到主動尋找、發揚光大,農民畫及其創作者完成了對自我的認同,成為了解中國農村小康景象和中國農民文化夢想的藝術窗口,更打開了學習中國農村、農業、農民狀況的藝術大門。
出版:實現長尾效應
在景觀打造和自我確認的過程中,出版作為構建文化景觀的重要一環,也發揮了自己的作用。
以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為例,我們在2021年和2023年分別推出了《種文化——農民畫里話小康》和《從大地生長的藝術——浙江衢州余東農民畫發展紀實》兩本書。
《種文化——農民畫里話小康》(下簡稱《種文化》)以全國10個著名畫鄉為觀察對象,以采訪的形式,把具有代表性的農民畫家創作時的所思所想記錄下來,從中可以看見該畫鄉農民畫發展的起承轉合,看見他們探索自我的尋根之旅。在內容設置上,既有對全國各地農民畫的概括性梳理,又有著名農民畫村余東村及畫家個人前后幾十年的發展變遷。在結構形式上,《種文化》實現了“畫”與“話”的圖文結合,以大畫幅展示104幅“畫”,最大限度地呈現農民畫純粹鮮艷的色彩與粗獷自由的筆觸;用對話框形式凸顯46段“話”,精選每一位農民最樸實的語言。“畫作+畫家+畫鄉”三位一體,視角多元,根據“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將畫作分類編排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個板塊,加上對10個典型畫鄉的結構性介紹,層次分明,內容豐富。
《從大地生長的藝術——浙江衢州余東農民畫發展紀實》一書則以余東為線索,梳理了農民畫這一藝術品類錨定自我的完整過程。從“農民畫”到“新農民畫”,再到“現代民間繪畫”,從紙上水粉畫到各種材質的畫,中國農民畫越來越向當代藝術靠攏。拋開形式上的更新,在內容上,農民畫從對照身邊事物的寫生和臨摹,到有意識地捕捉地域特點的創作,再到選取被破壞或遺忘的民俗加以整合與收錄,逐漸承擔起將鄉村敘事、民族記憶視覺化的重任。一方面,借助報告文學這一富有感染力的體裁,描繪一個農民畫家群體的成長,生動表現農民畫家從藝術愛好的懵懂探索,到繪畫技法的不斷提高,再到藝術表現的充分自覺,從而解析農民畫是如何從原始地野蠻生長到藝術地表達內心,是如何從個人的自娛自樂到集體的情感傾訴;另一方面,從余東農民畫發展史這個小小的切口,凸顯中國農民在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上取得的豐碩成果,并且把視野擴展到這片藝術之林的成長環境,尋覓藝術成長的“植被”和“養分”,觀察藝術成長的“陽光”和“雨露”。
在革新內容與設計的思路主導下,兩本書走出了不同以往的主題出版特色。《種文化》入選浙江省“十四五”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本書的尼泊爾語版已在2023年11月由尼泊爾當代出版集團出版,成功實現版權輸出;又得到包括China Pictorial(《中國畫報》)在內的媒體推薦。《從大地生長的藝術》則入選2023年浙江省文化藝術發展基金的主題出版項目。
再開發:轉化視覺資源
除去出版成果,農民畫的文化潛力還有待進一步挖掘,因為它不再是單純的情緒表達,而擁有萬變不離其宗的內核,也具備隨技術躍遷的形式及可能。
創作者“越來越多地從新時期城鄉風貌與鄉村振興著手挖掘創作靈感”,“讓這些新事物與當地的歷史特色、紅色文化在視覺修辭中相互勾連,塑造出有文化縱深的精神空間”。且不說畫風自具特色,技藝各領風騷,技法變化多端,農民畫中有大美的自然和人文風光,有最新的建設和發展成就,有熱烈的勞動場景,有當地的風土人情和民俗景象,還有農民幸福的生活剪影。所有這些,看起來反映的只是農村的一景一角、一事一物,卻從各個不同的側面集中反映了中國農村小康社會的多彩景象,反映了中國農民的偉大創造。它們一起組成一種視覺資源,可以持續被提取、轉化為商業資源和旅游資源。
比如在新一輪互聯網浪潮中,農民畫家依然遵循前輩“白天握鋤頭,晚上握筆頭”的工作狀態,只是將“鋤頭”更新為人工智能時代的“手機”。由于直播的影響力輻射至鄉村這片“靜土”,村民不但在網上看直播、買東西,而且主動出擊,開起了網店、玩起了直播,銷售自家種出來的農產品。144小時過境免簽開放后,外國游客也被形象生動、色彩艷麗的農民畫所吸引,而農民畫則得到了被看見、走出去的機會。
農民畫或許不是價值連城的經典藝術品,但它是極其珍貴的圖像記憶,“通過身份認同、歷史敘事、圖文互譯的獨特形象修辭,創造了一個家國同構的理想化的藝術世界”。這即是說,我們通過出版,把農民原本散點式的情緒表達固定下來、總結起來,并和鄉村其他或實體或虛擬的產品一起,轉換成可感、可見且超越其本意的文化景觀,以此作為中國文化名片的重要組成部分,呈現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全新面貌,也是世界認識中國的新起點。
更重要的是,“農民畫宇宙”已經囊括了從實體畫作到數字市場的NFT(非同質化代幣),從售賣作品到舉辦畫展,從推出出版物到開發旅游項目的所有文化產品,以及圍繞它們所進行的文化活動,未來還有無限可能。
每一幅畫作就是一個故事,從中既能讀出“在場”的人事物,又能讀懂“不在場”的家國情。在一幅幅熱情洋溢的畫作里,我們看見昨天、今天和明天,看見鄉村的發展歷程;在一句句樸實無華的話語里,我們見證個人、見證發展、見證時代取得的巨大成就。對承載集體記憶和鄉土氣息的農民畫再讀、細讀、精讀,是在文旅融合時代進行的一場紙上藝術之旅,也是對“藝術建設鄉村”的一次生動詮釋。■
(本文作者單位為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