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通過分析、梳理“整本書閱讀”產品的出版情況,希望能夠為兒童語文“整本書閱讀”教輔圖書出版提供選題思路及營銷策略。
2022年發布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針對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細化了“整本書閱讀”概念。根據課標要求,語文教師須利用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設置的《快樂讀書吧》欄目,為學生帶來“整本書閱讀”的課程。一時之間,各大出版社爭相出版“快樂讀書吧”系列圖書,并針對教師推出“整本書閱讀”的指導圖書。“整本書閱讀”產品市場火熱,但筆者通過調研發現“整本書閱讀”產品存在選題重復、質量參差不齊、銷售渠道飽和等問題。本文通過分析、梳理“整本書閱讀”產品的出版情況,希望能夠為兒童語文“整本書閱讀”教輔圖書出版提供選題思路及營銷策略。
“整本書閱讀”概念及產品價值
我國“整本書閱讀”概念最早可追溯至1941年,當時,葉圣陶先生提出“把整本書作主體,把單篇短章作輔佐”。其后,在不同時代背景階段下,“整本書閱讀”概念有了長足的發展:20世紀80年代,顧黃初先生發表了《提倡讀點整本的書——葉圣陶語文教學思想研究》一文。2007年,朱永新推出促進兒童“整本書閱讀”的“小學閱讀包”,將“整本書閱讀”科學化、課程化。2009年4月,李懷源發表了論文《葉圣陶“讀整本書”思想研究》。2017年,《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提出“整本書閱讀與研討”的學習任務群。《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具化了“整本書閱讀”的概念,要求學生能“制訂閱讀計劃,綜合運用多種方法閱讀整本書,并積累整本書閱讀經驗,養成良好閱讀習慣,提升整體認知能力,豐富精神世界”。出版同人也針對“整本書閱讀”教輔書的編寫、策劃、出版現狀及發展進行了諸多研究。
我國從20世紀90年代起陸續頒布鼓勵兒童閱讀的相關文件,包括每年度的“全國國民閱讀調查”,都單獨對未成年人的閱讀量進行統計——“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顯示,2022年我國0~17周歲未成年人的人均年度圖書閱讀量為11.14本,2023年度閱讀量為11.39本,兒童的閱讀量整體提升,但增速較緩。同時,開卷數據顯示,2024年內容電商渠道中教輔圖書零售市場碼洋實現了72.70%的高速增長,大部分“整本書閱讀”產品作為教輔圖書仍有長銷屬性。
在這樣的政策及市場環境下,“整本書閱讀”產品熱度不減,仍廣受消費者青睞,不少出版社也發掘了其內在價值。比如學校、出版社等相關單位能通過“整本書閱讀”產品合力促進書香社會建設,增加全民圖書閱讀量,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整本書閱讀”產品提升兒童素質及其閱讀能力,讓兒童能夠深入了解和學習優秀文學作品的內涵并加以傳承;“整本書閱讀”產品與教育政策和課程標準相契合,適宜出版社打造真正能為教師、學生使用的精品圖書,豐富自身產品線,塑造自身品牌;“整本書閱讀”產品成本可控,版稅低、利潤高、營銷成本較低,能為出版社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
“整本書閱讀”產品現存問題及解決方法
其一,選題重復、內容雷同,部分產品缺乏核心競爭力。
北京開卷監測數據顯示,2024年以“整本書閱讀”為書名的圖書數據共997條,累計銷量前100名中,眾多產品圍繞課標閱讀書目展開,導致選題和內容高度重復。筆者曾對小學生的暢銷書進行過分析,發現盡管部分暢銷書標榜“名師講讀”,實則缺乏實質性的名師指導或解答,僅提供少量思考問題。為此,筆者建議出版社不應局限于“快樂讀書吧”推薦書目,而應創新思路,改造經典作品,融入跨學科知識,并借助專家和專業教師團隊的力量,打造能夠全面提升讀者能力的精品圖書。
其二,質量參差不齊,實用性較弱。
比如排版上,有的產品字號偏小,行間距、字間距偏擠,造成讀者視覺疲勞;比如有的版本插圖不夠精美,看起來粗制濫造;還有的版本翻譯質量不高,不能讓使用者感受到經典作品的魅力。同時,部分產品不注重結合學生的閱讀習慣和教師的教學實踐,致使其實用性偏弱。筆者認為,出版社在策劃相關選題的時候,要考慮到“整本書閱讀產品”最終指向的目的是提升兒童的閱讀興趣與能力,應保障兒童閱讀的舒適性,同時不應為了壓縮成本而忽略了對產品插圖、裝幀、文本方面的打磨。
其三,銷售渠道飽和。
各家出版社都在搶占份額,但市場容量不變,產品增多,會導致消費者認準大社出版的產品進行購買,其他競爭力不足的出版社的產品則會“泯然眾人”。筆者認為,各家出版社可以使用線上線下聯動營銷的策略,派專人分區域進行推廣,在市場上全方位推廣“整本書閱讀”產品。
其四,應試性強,無法真正使師生對閱讀的書目產生興趣。
“整本書閱讀”的評價標準往往依賴考試成績或閱讀量的統計,將閱讀與考試成績、教學成果掛鉤,難以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而且部分教師過于注重閱讀技巧的教學,很可能忽視了培養學生真正的閱讀興趣和習慣。
“整本書閱讀”產品的出版策略
一是選擇經典文本,緊密結合教學實踐。
“整本書閱讀”產品多以輔佐語文教學為出發點,提升學生閱讀與審美能力。除“快樂讀書吧”書目外,出版社可設計涵蓋經典文學、科普、詩歌及傳記等多樣化的閱讀內容。但重中之重是要保證文本的經典性。同時,編輯須深入研究課程標準,精準修訂教案,以提升產品質量。
二是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數字化資源下載。
發展出版業新質生產力,是出版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教輔教材的數字化,同時也是教育信息化的要求。除了傳統音視頻,利用VR、AR、AI等新興技術為“整本書閱讀”產品賦能,能夠深度挖掘產品價值,為圖書提供增值服務,多維度、多層次地為師生提供便利。“整本書閱讀”產品可增加AI導師批改練習的功能,通過VR、AR手段呈現優秀文學作品的創作時代背景等。
三是“營銷推廣+跨界合作”,解鎖市場新機遇。
“整本書閱讀”產品的營銷應精準定位目標群體,實施線上線下差異化策略。線下,出版社可通過向教師提供樣書收集反饋,優化產品以適應師生需求;線上,可利用短視頻平臺發布精選課程內容吸引關注,或通過直播展示產品在實際教學中的應用,增強產品的吸引力和說服力。
王鑫磊在其撰寫的《“整本書閱讀”背景下公共圖書館青少年閱讀服務探析》一文中提到,線下讀書會、線上社交媒體等,都可以促進兒童“整本書閱讀”交流。圖書館是社會文化傳播的重要集散中心,出版社可以同圖書館一起設計借閱專架,提供優質“整本書閱讀”產品,并征集讀者的閱讀成果,進行展演活動。
據筆者了解,出版社與教育機構合作,特色化定制出版“整本書閱讀”產品的情況十分常見,各類型的圖書導讀本層出不窮。如果兩者能合作,發揮出各自的優勢——由出版社提供專業編輯和豐富內容,由教育機構洞察學生需求,實現資源互補,共同研發適合不同年齡段、不同閱讀水平的“整本書閱讀”產品,將滿足多元化閱讀需求,共同推動“整本書閱讀”的普及與發展。
出版社在出版“整本書閱讀”產品時,一要做好市場調研,以市場為導向,在教材、課標等統一標準的前提下做出自己的產品特色;二要注意教材更新及教育理念變革,可恰當引入“跨學科主題學習”等創新點,全方位提升讀者的學習能力;三要積極發展新質生產力,利用數字技術和AIGC的深度融合,為讀者提供沉浸式的閱讀體驗;四要借鑒國際語文教育發展大趨勢,研習國際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技術手段,推動本土產品的創新發展。
綜上所述,“整本書閱讀”產品的出版具有積極的社會意義,然而,當前市場上該類產品的繁榮背后,也隱藏著選題重復、內容同質化等諸多問題,同時還面臨時代變化的新挑戰。面對這一現狀,出版社要依托自身專業優勢,嚴格把控產品質量,創新營銷推廣策略,讓具有創新性、深度與廣度的優質產品被大眾看到,引領“整本書閱讀”產品可持續發展,助力書香社會形成。■
(本文作者單位為福建少年兒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