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曾指出,要推進黃河文化遺產的系統保護,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在蘭州主持召開全面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時再次強調,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要保護弘揚黃河文化,傳承好歷史文脈和民族根脈。加強對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的整體性、系統性保護,深入推進考古等工作。
黃河文化遺產品類龐雜,內容豐富。其中,古人繪制的黃河輿圖,尤其是官方編制的黃河輿圖,因為具有即時性、真實性、科學性、實踐性等特點而發揮著文字材料所不具備的獨特功效。由山東省檔案館、山東黃河河務局編,陳孟繼著的《海外藏黃河輿圖集》(齊魯書社,2023),全景式反映了數千年黃河的自然人文地理樣貌,是一部書寫黃河故事、弘揚黃河文化的力作。
正如書名所示,本書的研究對象為海外藏黃河輿圖。作者基于現有的互聯網查詢閱覽、數字化圖像下載的實際條件,對散佚海外的黃河輿圖進行了盡可能全面的收集整理。在此基礎上,作者依據研究需要,憑借良好的學術素養和堅實的文獻積累,精心挑選出國外24個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如美國國會圖書館、英國國家圖書館、法國國家圖書館、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等)以及國內臺北故宮博物院等機構所藏輿圖130組278幅(卷)。這些輿圖在時間上跨越北宋至晚清,在繪制內容上包括疆域圖、河道圖、水系圖、河道工程圖等。
對于精心挑選的輿圖,作者從大視域角度、黃河水道流經角度、河運相匯角度、水利工程角度、臨黃城廂角度進行了分類解讀,進而構建起本書五部分主要內容。第一部分“雄括九州”,選錄歷史時期繪制形成的大視域黃河輿圖17組46幅(卷),如兩宋時期的5幅碑刻地圖。這部分輿圖以標繪黃河形貌的政權疆域地圖為主,展示了近世以來黃河河道變遷的歷史和歷代先民探索、認識黃河的歷史過程。第二部分“勢奔萬里”,選錄歷史時期專繪黃河水道經行及沿線地理環境的輿圖29組34幅(卷),如元代《治河圖略》六圖。這部分輿圖包括黃河全圖、分段黃河圖和黃河源圖,描繪了黃河水道經行變化、河工治理情形及沿途地理環境狀況。第三部分“匯通帆檣”,選錄繪有黃河水道參與其他水系活動情形的運河輿圖14組23幅(卷)、沿海圖11幅(卷),如明代《山東運河圖說》。運河輿圖展示了黃河匯漕濟運、代漕行運、侵漕害運的歷史,以及黃河改道山東之后淤廢運道,最終導致運河停漕的歷史過程,同時反映了歷代河臣為保漕治黃所做的努力。第四部分“狂瀾當挽”,選錄繪制黃河治理具體實踐活動的清代水利工程圖19組69幅(卷),如清代《河防芻議》。這部分輿圖主要描繪了黃河流經今河南、江蘇、山東等省的下游區段的治理情況。第五部分“浮城向顧”,收錄明清時期繪有黃河的鎮、堡、營等軍事駐所和府、州、縣等行政治所城鄉輿圖27組63幅(卷),如明代《宣大山西三鎮圖說》。這部分輿圖從相對微觀的角度,繪出了黃河河道經行區域周邊的情形、地方黃河水利工程的實施情形等。
本書按照由遠及近、由表及里、由粗略到精細的順序,向讀者系統展示了中華民族探索黃河、認識黃河、治理黃河、開發利用黃河的歷史,以及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發展的思想史。清晰的層次和嚴謹的邏輯,成為本書的一大亮點。另外,圖文并茂的寫作方式和全面展示的版面設計,也為本書增彩不少。作者長期從事檔案工作,在檔案編研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他把扎實的專業功底靈活運用到對黃河輿圖的解讀中,認真考訂并詳略得當地介紹了每一幅(卷)輿圖的繪制年代、繪制者、尺寸、繪制背景、表現內容、重要價值及收藏機構等關鍵信息。在浩瀚的海外藏圖中,廣泛搜羅、精心挑選并爬梳理順其中的邏輯已非易事,何況作者還對每一幅(卷)黃河輿圖進行了精心解讀。出版而成的《海外藏黃河輿圖集》在設計和印刷方面也是可圈可點,努力保持了原圖貌序,最大限度地全面呈現、清晰展現了輿圖。
《海外藏黃河輿圖》不僅具有鮮明的亮點,還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首先,它以廣泛搜羅、深度挖掘為基礎,提供了黃河研究的新史料。黃河輿圖作為黃河研究的重要載體,受到不少機構和學者青睞,如天津圖書館編《水道尋往:天津圖書館藏清代輿圖選》、王耀著《水道畫卷:清代京杭大運河輿圖研究》。但已有研究成果主要針對國內藏黃河輿圖,對海外藏黃河輿圖則甚少觸碰。本書突破重重困難,對海外藏黃河輿圖進行了國內前所未有的廣搜集、大整理、深研究。由于傳世手繪圖具有獨一無二的特性,所以本書所錄大部分輿圖系國內首次出版,如《山東黃河下游之圖》《山東黃河擬護廳汛全圖》《王石谷全黃圖》《六省黃河埽壩河道全圖》《圣謨治河全書(黃河全圖)》等。不僅如此,這些輿圖還底本精良且保持原圖貌序,畫面高清,畫意深遠,可作為一手資料使用。這就極大補充豐富了黃河研究的史料,尤其是黃河輿圖研究的史料。
其次,它以全面呈現、清晰展現的方式,開辟出黃河研究的新視角。在學界側重對國內藏黃河輿圖進行研究的環境下,作者對海外藏圖進行搜集、整理、研究,本身就是開辟黃河研究新視角的體現。而書中完整清晰的輿圖,更是孕育出諸多北宋至晚清時期黃河研究的新選題。如光緒十五年(1889年)山東巡撫張耀繪制的《山東黃河下游之圖》,全面表現了黃河自山東歷城蔣家莊至渤海黃河毛絲坨新下口沿線河道大勢、堤防工程及兩岸城鎮、村落、山丘等分布情況,有助于開展山東段黃河歷史鄉村地理研究。又比如繪制于清乾隆年間的《河南府河圖》,以傳統立體形象畫法描繪了乾隆年間河南府全境十邑內的山川、城鎮地理狀況,尤其是境內黃河及其支流伊河、洛河的水系分布、堤埝工程、灌溉渠道及泄水行洪情況,有助于開展河南段黃河生態環境變遷研究。
再次,它以分門別類、專題研究的形式,拓展了海外輿圖研究的新方向。近幾年學界關于海外輿圖的收集、整理已經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但這些成果主要針對一地一館,如李孝聰的《歐洲收藏部分中文古地圖敘錄》,華林甫的《英國國家檔案館庋藏近代中文輿圖》,盧山的《澳大利亞國家圖書館藏清代稀見輿圖與珍籍選編》,李勇先等的《日本藏中國地理總志珍本匯刊》,林天人的《皇輿搜覽:美國國會圖書館所藏明清輿圖》,謝國興、陳宗仁主編的《地輿縱覽:法國國家圖書館所藏中文古地圖》等,專題研究尚不多見。本書則打破一地一館的地域限制,對黃河輿圖這一專題進行了深入研究,并在具體的研究方法上做出成功嘗試。根據《蘿圖薈萃》(乾隆二十六年編制的輿圖檔案匯總目錄)可知,“輿圖”的范圍包括效貢、山陵、寺廟、輿地、巡幸、江海、名勝、河道、風水、武功、鹽務、天文、瑞應等13項。在本書引領和示范作用下,必然會出現更多輿圖專題研究的新成果。
作為一部難得的具有地理學意義的黃河史、歷史地理學著作,本書還在挖掘黃河文化民族記憶、激發民族自豪感及認同感、堅定文化自信、賡續黃河優秀文化及黃河歷史文脈、堅定國家黃河戰略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社會價值。基于上述鮮明的亮點、重要的學術意義及社會價值,《海外藏黃河輿圖集》在第31屆全國圖書交易博覽會舉辦新書分享會相關活動時,就被新華社、光明網、山東電視臺等30多家權威媒體報道。出版僅一年,它已經獲得了學界專家和大眾讀者的不斷好評及諸多獎項,如入選中國出版協會古籍出版工作委員會組織開展的“2023年度全國古籍出版社百佳圖書”,榮獲齊魯書社2023年度好書,被“第五屆沿黃九省區黃河論壇”收錄為優秀科研成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