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地質事業發展面臨新機遇和新挑戰。隨著新質生產力對科技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建設一支高質量的地質科技人才隊伍尤為重要。
一、 “十四五”時期地質事業面臨的新機遇和新挑戰
當前,國際科技競爭空前激烈,全球能源資源主導權爭奪日趨激烈,占領能源資源科技制高點成為各國能源資源發展戰略的核心。世界各國都在搶占科技制高點,“上天、入地、下海”已成為衡量綜合國力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標志,地球深部作為地球科學最后的前沿,也成為大國科技競爭的焦點。
地質科技發展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變化,科技創新成為國際戰略博弈的主戰場,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和經濟結構,以顛覆性的方式撬動國家治理模式轉變。以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量子信息、物聯網、區塊鏈為代表的新技術正日益融入并改造經濟社會的各個領域,推動地質工作的調查、監測、模擬與預測等思維方式和工作模式的變革。
我國能源資源面臨著需求總量大、對外依存度高、部分礦種越過安全底線等風險挑戰,且地質科技創新水平與發達國家還有較大差距,原始創新能力不足,面臨關鍵技術卡脖子問題,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任務十分艱巨。因此,我們務必要緊跟世界發展趨勢,聚焦國家戰略需求,積極融入國際地質科技創新大環境,切實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充分發揮地質科技的核心驅動作用,牢牢掌握發展主動權,有力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從而保障國家能源資源安全。
二、地質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的意義
1.發展新質生產力對科技人才的需求。2024年3月5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總理李強代表國務院,向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作政府工作報告。報告提到,“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新時代要求下,新質生產力便是創新起主導作用的先進生產力質態。新質生產力的‘新’,關鍵在于科技的先進性、創新性、引領性。
發展新質生產力,最終要靠人才。教育的產出是人才,人才的產出是科技創新成果。人才對科技創新的能動性,正是厚植新質生產力的沃土。要按照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合理流動的工作機制。
2.推動地質科技創新工作對科技人才的需求。科技創新是中國地質調查局的命根子,是地質調查事業的靈魂。推進新時代地質調查工作,核心是科技,關鍵是人才,要堅定不移地走科技興局、人才強局之路,加快推進地質科技人才隊伍建設。
1月23日,2024年全國地質調查工作會議在京召開。會議強調,2024年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要深刻認識準確把握地質調查工作在新形勢下的任務和要求,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三性”基本定位,把保障國家能源資源安全作為首要任務,充分發揮人才引領、創新驅動和信息化賦能作用。3月2日,2024年中國地質科學院科技創新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要求,要進一步引領支撐新一輪探礦突破戰略行動,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要加強國家科技項目申報協調力度,構建特色鮮明的科技創新平臺體系,打造地質科技創新人才高地。要統籌推進學科和業務體系建設,構建現代科研院所治理體系,深化地質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推動地質科技創新工作邁上了新臺階,為我國科技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三、地質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的基本概況
中國地質調查局直屬單位由區域性地質調查、科技創新和技術支撐、專業地質調查、公共服務四類機構組成。本文將地質科技人才定義為科技創新和技術支撐機構中在編的、具有一定地質專業技能或地質專業知識的地質工作者,暨“一院七所”國家地質科技創新“火車頭”的成員。涉及單位包括,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察研究所、地質研究所、礦產資源研究所、地質力學研究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巖溶地質研究所、國家地質實驗測試中心。
1.地質科技人才隊伍的崗位結構。截止2022年底,中國地質科學院在職職工235人中,專業技術人員151人,占64%;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察研究所在職職工361人中,專業技術人員288人,占80%;地質研究所在職職工251人中,專業技術人員208人,占83%;礦產資源研究所在職職工278人中,專業技術人員245人,占88%;地質力學研究所在職職工224人中,專業技術人員191人,占85%;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在職職工309人中,專業技術人員245人,占79%;巖溶地質研究所在職職工195人中,專業技術人員169人,占87%;國家地質實驗測試中心在職職工131人中,專業技術人員105人,占80%。
2.地質科技人才隊伍的職稱結構。截止2022年底,中國地質科學院在具有專業技術職稱的151人中,高級職稱占70%,中級及以下占30%;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察研究所在具有專業技術職稱的288人中,高級職稱占64%,中級及以下占36%;地質研究所具有專業技術職稱的208人中,高級職稱占78%,中級及以下占22%;礦產資源研究所具有專業技術職稱的245人中,高級職稱占80%,中級及以下占20%;地質力學研究所具有專業技術職稱的191人中,高級職稱占73%,中級及以下占27%;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具有專業技術職稱的245人中,高級職稱占52%,中級及以下占48%;巖溶地質研究所具有專業技術職稱的169人中,高級職稱占50%,中級及以下占50%;國家地質實驗測試中心具有專業技術職稱的105人中,高級占66%,中級及以下占34%。
3.地質科技人才隊伍的學歷結構。截止2022年底,中國地質科學院在職職工235人中,博士研究生106人、碩士研究生36人,占比分別為45%和15%;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察研究所在職職工361人中,博士研究生75人、碩士研究生152人,占比分別為21%和42%;地質研究所在職職工251人中,博士研究生188人、碩士研究生39人,占比分別為75%和16%;礦產資源研究所在職職工278人中,博士研究生217人、碩士研究生31人,占比分別為78%和11%;地質力學研究所在職職工224人中,博士研究生150人、碩士研究生31人,占比分別為67%和14%;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在職職工309人中,博士研究生95人、碩士研究生144人,占比分別為31%和47%;巖溶地質研究所在職職工195人中,博士研究生48人、碩士研究生124人,占比分別為25%和64%;國家地質實驗測試中心在職職工131人中,博士研究生33人、碩士研究生44人,占比分別為25%和34%。
四、地質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的優勢和問題
1.地質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的優勢。地質科技創新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組成部分。地質事業的繁榮發展必須培養一批能夠引領科技自主創新、承擔國家戰略科技任務的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作為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中國地質調查局直屬單位中科技創新和技術支撐機構的“一院七所”,近年來通過構建具有地調局特色、符合現階段發展、科學的人才工作體制機制,不斷推進地質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各院所在人才隊伍結構、職稱結構、學歷結構等方面不斷優化,地質調查與科研能力得到了顯著提升。截止2022年底,從崗位結構分布顯示,8家單位中專業技術人員人數占在職職工總數大于80%的共6個,科學技術人才隊伍規模日益壯大;從職稱結構分布顯示,有6家單位的高級職稱人數在專業技術人員總數中所占比例超過60%,高級職稱占比較大,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各院所中地質科技創新人才的專業能力有所提升;從學歷結構分布顯示,碩、博以上學歷人數在在職職工中所占比例大于80%的有5家單位,其中3家單位的博士研究生所占比例均超過65%,人才隊伍中高學歷人才構成逐漸增大,有助于科研水平的發展。
2.地質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存在的問題。為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滿足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迫切需要地質調查工作加速推進科技創新。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迫切需要加快構建地質科技新機制,激發地質科技人才隊伍創新活力。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地質科技人才隊伍總體能力還不適應國家公益性地質調查工作,不能滿足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主要表現在人才結構性矛盾較為突出,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高層次人才嚴重缺乏,新當選院士少,院士候選人等高端人才儲備不足,人才集聚效應減弱,在申報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重大項目時,人才存在短板。二是中青年拔尖人才少,能領銜重要學科領域和重大科技任務的青年才俊更少,缺乏能夠承擔重大工程、重大項目的領軍人才,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成果偏少,導致支撐國家戰略的作用不明顯,國際影響力和行業話語權下降。三是人才創新能力不強,創新動力不足,缺乏充分調動地質科技人員積極性、創新性的激勵機制和科研環境,制約人才成長的因素較多。
五、地質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的完善措施
2022年,在中央組織部的指導和自然資源部黨組的領導下,中國地質調查局黨組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認真落實黨的二十大對人才工作的部署和中央人才工作會議要求, 提出了科學技術是地質調查事業改革發展的第一生產力、人才資源是地質調查事業改革發展的第一資源的理念。深入實施“科技興局、人才強局” 戰略, 準確把握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賦予地質工作新的歷史使命, 統籌推進人才隊伍建設, 為服務國家重大需求和建設世界一流的新型地質調查局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和保證。
1.培養地質科技創新人才。強化高層次人才自主培養使用,是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基礎工程。完善人才發展戰略布局,加快建設創新人才高地,構建以戰略科學家為核心、領軍人才為中堅、青年人才為支撐、博士后和研究生為后備的地質科技創新人才體系。培養一批能夠引領科技自主創新、承擔國家戰略科技任務的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造就一批地質科技戰略科學家,建設一批高層次科技創新團隊,充分發揮高層次人才和高水平科技創新團隊的核心引領作用,形成一個領軍人才帶動一個創新團隊,一個創新團隊帶動一個服務方向和學科領域的良好局面。在注重選拔培養地質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的同時,構建人才成長梯隊,全面實施“地質科技人才工程”持續推進卓越地質人才計劃、杰出地質人才計劃和優秀地質人才計劃,著力培養多層次、高素質、創新型人才隊伍。造就能夠破解重大能源、資源、環境、災害難題和地球系統科學問題,能夠全力支撐國家能源資源安全保障,精心服務國土資源中心工作的地質科技人才隊伍。
2.引進地質科技高端人才。頂尖創新人才的引進是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有效方法。拓寬創新人才的引進渠道、方式和機制的改革創新,是引進高端地質科技人才的必然要求。中國地質調查局堅持把人才工作和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有效結合,通過制定更積極、更開放、更有效的人才政策,如印發實施《關于急需緊缺高層次人才引聘計劃的實施辦法》,加強頂尖地質科技人才的引進;利用各種平臺和機制,如“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等,吸引和引進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端創新人才。同時,在注重加強引進地質專業領域科技人才的基礎上,還可以加強創新人才的跨界引進,為新質生產力增添人才活力。通過對跨學科、跨領域、跨行業的創新人才引進,打破學科壁壘、領域隔閡、行業藩籬,引進一批具有跨界思維和創新能力的高層次人才。尤其要加強對跨國、跨地區、跨文化的創新人才引進,打破國家邊界、地域限制、文化障礙,提高人才流動的效率,促進人才資源的暢通流動,吸引全球高水平創新人才。
3.建立科學的人才評價標準。建立科學的人才評價標準,對于樹立正確用人導向、激勵引導人才職業發展、調動人才創新創業積極性、加快建設人才強局具有重要作用。中國地質調查局黨組通過體制機制創新,自2015年出臺《關于加強地質調查成果評價的指導意見(試行)》(中地調黨發〔2015〕37號)和《關于加強地質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的指導意見)》(中地調黨發〔2015〕36號),堅持以“五問”、“五不唯”為核心的人才評價標準。將品德、能力、成果業績作為人才評價標準,有效解決了重學歷資歷職稱、輕成果業績,重論文獎項、輕貢獻效益,重數量產量、輕效率質量等問題,引導地質科技人才將自我成長與國家需求緊密結合,引導地質科技人才不斷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能力,實現人才評價從過度重視論文、申報獎項向注重破解關鍵難題、實現成果轉化應用和有效服務方向轉變。
4.推動人才激勵機制。為了給地質科技人員創新創造提供良好環境,中國地質調查局著力推進“放管服” 改革,先后出臺了《激發地質科技人才創新創造活力的指導意見》《激發地質科技人員積極性創造性實施辦法(試行)》,進一步簡政放權,為科技人員減負松綁,激發干事創業活力。對于符合條件的科技人員,給予項目、資金、設備、人員、出國指標等方面的保障;考核“優秀” 或“合格” 者,完成任務后給予滾動持續支持;優先支持入選人才申報國家項目;大力支持以入選人才為核心的重點實驗室、業務中心等科技平臺和優秀創新團隊建設;優先推薦入選人才到國際組織任職;優先支持入選人才參加國際合作和學術交流。同時,為激發地質科技人才創新活力,探索建立與崗位和成果業績緊密聯系、充分體現人才價值的績效工資分配機制。《 關于加強地質科技人才隊伍建設指導意見》(中地調黨發〔2020〕119 號)中明確指出,要用好用活績效工資制度,直屬單位績效工資分配向取得突出成果業績的卓越、杰出、優秀地質人才傾斜。卓越、杰出、優秀地質人才基準績效工資分別按照人才所在單位最高績效工資水平的200%~300%,140%~160%和100%核定。
[基金項目:2024年地球科學文獻知識服務與決策支撐(項目編號:DD2023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