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起彼伏的中東沖突里,以色列情報機構是個繞不開的話題,除了刺探對手機密、“斬首”敵方政要的摩薩德外,還有一個行事低調的狠角——8200部隊。之前發生的哈馬斯領導哈尼亞意外身亡、黎巴嫩真主黨遭遇“尋呼機爆炸”等事件,背后可能就有8200部隊出沒。這個以純數字命名的以色列秘密情報部隊正在浮出水面。
歷史變遷
" 8200部隊隸屬以色列軍事情報局(艾曼),負責搜集信號情報、破譯密碼等,其歷史可追溯至20世紀三十年代英國托管巴勒斯坦時期建立的“第二信息服務部門”。1948年以色列建國后,艾曼將其升格為515部隊,代號“兔子”,并將總部從特拉維夫遷至雅法港。
" 1954年,515部隊總部遷至艾曼總部所在地格利洛特基地,并將下屬的監聽站拓展到全境,于1960、1966年分別組建“計算機和機械化記錄中心”和“羊角號”預警中心,這些舉措很快在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中發揮奇效。1968年,他們更名為848部隊,并獲得大筆預算,同時在侵占自鄰國的戈蘭高地和西奈沙漠建立多個信號情報中心。1975年,艾曼對該部隊進一步重組,代號變為8200部隊,內部稱“國家信號情報部隊”,指揮官為準將,副指揮官為中校,獲得大量人員和資金投入。2002年,以色列頒布《國家網絡倡議》,建議由專門機構負責網絡安全,8200部隊被選中,由此開啟新的情報獲取途徑,并在2009年前后具備網絡戰能力。據信,8200部隊參與了多次重大網攻,包括2010年投放“震網”病毒襲擊伊朗鈾濃縮工廠。
" 如今,8200部隊下設負責開源情報的哈扎夫部隊、負責地面實時信號情報的贊德森部隊,以及負責技術保障的81部隊等分支,擔負以色列近80%的情報信息收集工作,是中東最強大的技術偵察部隊之一。
網羅青年
" 目前,8200部隊是以軍規模最大的單位,約有1萬人。與別國軍情部門多由軍官和士官組成不同,8200部隊大多是義務兵,23歲以下人員占比高達73%,且該部隊在人員招募方面享有特權,只要發現“鐘意”的對象,便可無條件優先“納入麾下”,因此號稱集中了以色列“最優秀的青年”。
" 要想成為8200部隊的一員難度僅次于飛行員選拔。8200部隊對候選人的選拔考查早在高中階段就開始了。除了查看學業成績、校方推薦、派征召人員到校實地考查等方式外,8200部隊還從一些競爭激烈的高中項目中預先遴選通信和信息技術“天才”。其中一個項目名為“成就”,通常為期三年,對象是以色列南部和北部貧困地區15-18歲的高中編程和黑客人才。入圍者首先要通過關于數學、邏輯和算法的在線測試,然后是一系列更為嚴格的考試和審查,以檢驗他們在編程、語言和創新思維方面的能力,并將那些容易受到犯罪活動影響的“不道德者”淘汰出局。入圍者,“每周有兩天放學后會增加3小時的課程,每周完成10小時的網絡相關家庭作業,每年參加兩次研討會”。
" 通過預選只是第一步,正式選拔環節,候選人還要進行一系列能力、心理和醫學測試。分數達標者還需進行為期半天的面試,不過這次的考官是8200部隊的年輕戰士,考查的內容除了數學、語言、編程等知識外,還包括好奇心、毅力、分析思維,以及快速適應、快速學習、團隊合作和領導能力。服役后,8200部隊的新兵會在格利洛特基地分成若干小組,接受半年的培訓,包括電子工程、編程、阿拉伯語、通信等各種科目,以及如何生成和分析情報、利用信號情報以及數據挖掘等內容。
" 8200部隊的人員更替非常快,平均在崗服役時間為4年,人員年流動率高達25%。得益于此種選拔培訓機制,8200部隊培養了大量網絡安全和技術領域創新人才。退役后,這些人員除了在知名高科技企業任職外,還創辦了1000多家公司,這使得8200部隊成了以色列的高科技孵化器,有學者甚至將這支精英部隊比作“以色列的耶魯”。
" 隨著8200部隊能力不斷增加,活動范圍和領域逐步擴大,國家安全和私人隱私之間的界限往往變得模糊不清。
" 法國《世界外交論衡》2010年披露,8200部隊運營著龐大的間諜網絡,在內格夫沙漠的信號情報基地是世界上最大的監聽站,能監控整個中東、歐洲和非洲的電話、電子郵件和其他通信,并對船舶實施跟蹤。8200部隊還竊聽海底電纜,在以色列駐外大使館設有秘密監聽站,在巴勒斯坦被占領土設有監聽單位。因此,對8200部隊情報活動過界越權的擔憂以及道德法律層面的爭議質疑也不斷增加。
" 2021年,有8200部隊背景的以色列NSO網絡情報公司爆出“監聽門”事件,其開發的“飛馬”間諜軟件可在用戶毫不知情的情況下滲透到智能手機,并提取大量數據,包括短信、電子郵件、照片,甚至可以獲得麥克風和攝像頭訪問權限,監控用戶的實時活動。據多家知名媒體聯合發布的調查報告顯示,該軟件監聽范圍高達50多個國家和地區,對象甚至涉及多國元首和政界要員,引起國際輿論一片嘩然。
(摘自《新民晚報》梁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