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指數:★★★★★
反調指數:★
最新票房:12億
(截至2月27日)
在締造史上最強春節檔的征程中,《封神第二部:戰火西岐》以“看中國神話,過中國新年”的姿態、積極擁抱著影迷們的抵達。被稱作“中國版《指環王》”的史詩系列,曾憑借“封神訓練營”引發熱議,意圖重塑國產大片生態。而既承接好萊塢標準、又根植本土美學的創作邏輯,恰是“封神系列”被賦予革新重任的關鍵——令千年前的神話不只是歷史的回響,而是匯聚成當代觀眾的情感共振。
時隔兩年,宏大史詩的布局不再停留在質子團的覺醒階段。《封神第二部:戰火西岐》以姬發為主的英雄群像的締造及鄧嬋玉英姿颯爽的登場,完成了從精神覺醒到英雄成長的敘事轉向。烏爾善導演以展現姬發從弒父者到守護者的掙扎、姜子牙身上神性與世俗性的辯證統一,及殷郊悲劇宿命中的身份撕裂等集體困境,賦予復雜的人性弧光,構建更具現代共鳴的角色邏輯。尤其在《封神演義》中,鄧嬋玉常被簡化為土行孫之妻或戰場上的符號化女將,而影片則賦予其強主體性,打破了史詩中女性角色常淪為情感附庸的窠臼。且鄧嬋玉與姬發“為活人而戰”的詰問更是形成價值觀共振,完成了追求蒼生信念的升華。
作為承上啟下之作,《封神第二部:戰火西岐》在延續硬核實拍風格的同時,更創新式地將商周青銅紋樣、道家玄學符號融入特效設計,讓“中國風”不再是視覺點綴。雷震子的羽翼紋理、哪吒混天綾的流體動力學模擬、殷郊三頭六臂法相的變形過程,均用數字技術賦予傳統符號以現代質感。“十絕陣”的場景中,烏爾善導演摒棄西方魔幻片中常見的能量光束對轟,轉而以水墨暈染般的陣法紋理、探照燈式的光柱切割空間,將道家玄學中的“陣”概念轉化為可感知的視覺奇觀。這種“以虛寫實”的東方美學邏輯,既規避了特效堆砌的廉價感,又保留著獨特的文化辨識度。
無論如何,“三部曲”式的系列制作需要迎接更多來自技術、行業以及市場的博弈和挑戰。商業類型片在藝術表達與市場訴求間天然所存在的矛盾,亦要求創作者保持與時俱進的心理。烏爾善導演的創作實踐,印證著中國電影工業化進程中存在的可能性與復雜性,但已然為神話史詩的現代化改編樹立了標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