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高血壓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門診慢性病管理,尤其是高血壓慢病,如何實現個人健康與醫保基金的高效利用,成為了醫保基金監管中的關鍵問題。
慢性病管理的重要性
高血壓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冠心病、腦血管病和糖尿病是高血壓患者最常見的并發癥。高血壓增加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是導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門診慢性病管理的核心目標,是通過科學合理的干預措施,延緩疾病進展,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達到降低醫療成本,提高醫保基金使用效率的雙重目標。
高血壓管理的核心內容
(一)生活方式干預:患者應控制體重、減少鹽分攝入、戒煙限酒、增加運動量、保持良好的作息等。通過生活方式的調整,許多高血壓患者血壓穩定,控制在理想數值范圍。
(二)藥物治療:常用降壓藥包括鈣通道阻滯藥(CCB)、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藥(ACEI)、血管緊張素受體阻滯藥(ARB)、噻嗪類利尿劑和β受體阻滯劑、血管緊張素受體腦啡肽酶抑制劑(ARNI)等。藥物治療的目標將患者的血壓控制在理想范圍內,減少心、腦、腎與血管并發癥事件發生。
(三)定期隨訪與監測:高血壓的管理是一個長期過程。門診管理需要建立系統的隨訪機制,通過定期監測血壓、調整治療方案來確保效果,及時發現血壓波動的跡象,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高血壓管理對醫保基金的影響
1、早期篩查與干預:通過健康體檢、定期血壓監測等手段,可以及早發現血壓異常的個體,進行早期干預。這不僅能有效減少高血壓的并發癥,還能避免大量的急診和住院治療,降低醫保基金的支付壓力。對于已經患病的患者,及時調整治療方案和生活方式,能夠避免病情加重,減少因疾病惡化所需的高額醫療費用。
2、分級診療與醫保支付改革:高血壓的治療方案因患者的不同情況而異,門診管理中應采取分級診療模式。在初期階段,通過基層醫院進行常規檢查和藥物治療,避免患者因輕度癥狀而頻繁就醫,降低醫療資源浪費。醫保支付模式的改革也可以進一步優化治療資源的配置。例如,推行“按慢性病種付費”或“藥品單獨支付”的模式,鼓勵醫療機構采取合理的治療方案,減少不必要的住院治療和重復檢查,達到醫保基金的節約和優化。
3、患者自我管理與醫保支出優化:通過家庭血壓監測、健康教育等手段,提高患者對自己健康的關注。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能減少就診次數、醫保基金的支出。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和健康管理平臺等模式,也能通過提供個性化的健康指導,減輕醫保基金支付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