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提起吐魯番,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一望無際的葡萄園。千百年來,吐魯番能大面積種植葡萄,成為絲綢之路上的重鎮,“坎兒井”功不可沒。
吐魯番盆地夏季酷熱難耐,年均降水量僅16毫米,蒸發量卻高達3000毫米,再加上河流匱乏,夏季氣溫高,自古便被稱為“火洲”。毫無疑問,這里是全國最干旱缺水的地區,嚴格地說,并不適合人類居住。面對這種極其惡劣的自然環境,聰明的古人發明了坎兒井(“井穴”的意思),以此來解決水源問題。
在新疆考古發現的一幅2300年前的巖畫,其上的井、泉圖案與坎兒井保持驚人的相似,仿佛是先民們留下的神秘密。在《史記》中,也有關于坎兒井的記載,時稱“井渠”,而當地的維吾爾語則稱之為“坎兒孜”。據專家推測,早在我國漢代,吐魯番就已經有坎兒井的身影。
吐魯番盆地內的水資源主要來自北部博格達峰的高山冰雪融水。博格達峰海拔5000多米,而艾丁湖海拔則低于海平面,且艾丁湖距離博格達峰僅幾十公里,巨大的地勢落差,使得天山冰雪融水順勢流向艾丁湖方向。坎兒井正是利用地勢落差,開鑿暗渠,引導水流沿著暗渠流向盆地。
有人提出疑問,當時他們為什么不修我們常見的明渠,或者直接挖掘河道呢?這是因為“火洲”常年高溫干燥,水在流動過程中很容易被蒸發,以及滲漏到地下。于是,他們就琢磨出坎兒井這種結構巧妙的特殊灌溉系統。
坎兒井由豎井、暗渠、明渠和澇壩(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組成。坎兒井的構造原理是:在高山雪水潛流處,尋其水源,距離一定間隔打一深淺不等的豎井,然后再依地勢高下在井底修通暗渠,溝通各井,引水下流。地下渠道的出水口與地面渠道相連接,把地下水引至地面用于灌溉。
修坎兒井,施工難度超乎人們的想象。先說豎井。在坎兒井系統中,豎井是關鍵組成部分之一。它是開挖或清理坎兒井暗渠時,運送地下泥沙或淤泥的通道,也是送氣通風口。一般每隔20~70米就有一口豎井,一條3~10千米的坎兒井,有上百口豎井。井口一般呈長方形或圓形,長1米,寬0.7米,深度甚至為90多米。而運送至地面的泥沙、淤泥,就近堆放在豎井口周圍,形成了環形土包。這個環形土包也有特別處。一方面清理豎井泥沙時可以就近堆放,省工省時;另一方面,由于環形土包有一定高度,既可防止風沙灌入豎井,也可以防止地面小洪水進入井內,有效保護坎兒井的水源水質。如今,在吐魯番那郁郁蔥蔥的綠洲外圍戈壁灘上,就可以看見順著高坡而下的一堆一堆的圓土包,形如小火山錐,坐落有序地伸向綠洲,這些就是坎兒井的豎井口。
再說暗渠,它又稱地下渠道,是坎兒井的主體部分。分為集水段和輸水段:前者位于地下水位以下,用于匯集水流;后者位于地下水位以上,主要發揮輸水作用。暗渠的作用是把地下含水層中的水會聚到一起,一般是按一定的坡度由低往高處挖,這樣,水就可以自動流出地表。暗渠一般高1.7米,寬1.2米,短的100~200米,長的長達25千米,暗渠全部是在地下挖掘,因此掏撈工程十分艱巨。有專家估算,從暗井中挖出的土石量,如果堆起來成為25厘米厚、2米高的墻,可以繞地球赤道3圈。值得慶幸的是,盆地內洪積而成的第四紀沙礫層和土層,厚達幾十米,含有鈣質膠結的成分,堅實牢固,不易崩塌,給開挖坎兒井提供得天獨厚的條件。
坎兒井的修建,始于漢代,在開挖暗渠時,為盡量減少彎曲,得先確定方向,吐魯番的先民們創造了木棍定向法。即相鄰兩個豎井的正中間,在井口之上,各懸掛一條井繩,井繩上綁上一頭削尖的橫木棍,兩個棍尖相向而指的方向,就是兩個豎井之間最短的直線。然后,再按相同方法在豎井下以木棍定向,地下的人按木棍所指的方向挖掘就可以了。豎井如同大地的眼睛,深邃而幽遠,串聯起地下世界的奧秘。
暗渠越深空間越窄,有時僅容一個人彎腰向前掏挖而行。因此,要掏挖出一條25千米長的暗渠,不知要付出怎樣的艱辛。據說,天山融雪冰冷刺骨,而工人掏挖暗渠必須跪在冰水中進行,因此長期從事暗渠掏挖的工人,壽命一般都很短。
地下渠道的出水口與地面上的渠道(明渠)相連接,這些滲入地下的天山冰雪融水,再通過明渠流向村莊后,接入地上的澇壩。澇壩如同小小的湖泊,蓄積甘霖,以備灌溉桑田和生活使用之需。
坎兒井在新疆古代農業發展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暗渠還有不少好處,由于吐魯番高溫干燥,蒸發量大,水在暗渠里不易被蒸發。而且因水流地底,不受狂風和沙塵暴的影響,不容易被污染。還有,經過暗渠流出的水,經過千層沙石自然過濾,最終形成天然礦泉水,富含礦物質及微量元素。當地居民數百年來一直飲用至今,不少人活到百歲以上,因此,吐魯番素有中國長壽之鄉的美名。
總之,坎兒井以獨特的構造,確保了水流的穩定與自灌溉的可靠,成為干旱地區農業生產的生命線。它們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據統計,吐魯番的坎兒井總數逾1100條,宛如一條條潛藏地下的巨龍,全長達5000千米,其中,暗渠總長超過3400千米,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利工程。它們蜿蜒曲折,蔚為壯觀。這一獨特的荒漠灌溉系統,宛如大地的隱秘血脈,靜靜地流淌在吐魯番盆地廣袤的土地上。
據有關專家介紹說,吐魯番坎兒井也是世界上最復雜的地下水利灌溉系統,它有“地下運河”和“地下水長城”的美譽,與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齊名,并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工程。2014年,坎兒井開鑿技藝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24年新疆吐魯番坎兒井還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
千百年來,天山雪水的滋潤使得吐魯番的葡萄、哈密瓜等得以盛產,成為享譽中外的名貴水果。而那些古老的坎兒井也如同一部部活生生的歷史教科書,訴說著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不朽傳奇。
如今,吐魯番坎兒井景區成為當地熱門打卡地之一,吸引無數國內外游客前來參觀。他們深入地下,直觀感受坎兒井暗渠和豎井的原貌,無不被古人的智慧所震撼。坎兒井承載著豐富的文化歷史價值、精湛的工程技術、卓越的生態智慧、顯著的經濟貢獻,產生深遠的社會影響。
編輯|郭緒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