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畫主要有石窟壁畫、墓葬壁畫和各類寺觀建筑壁畫。石窟壁畫可謂是一個豐富的藝術世界,它們的命運亦是一個民族歷史的記錄。新疆龜茲石窟壁畫與外來佛教文化息息相關,它承載了絲綢之路上的古往今來的文明傳承互鑒的歷史篇章。摹寫作為傳承的重要手段,對延續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發展創新龜茲壁畫藝術,是一種有效的方式。龜茲壁畫的摹寫傳承和保護創新研究,對于傳統文化交流和交融的價值深遠而廣泛。作為壁畫的傳承者,摹寫者的身份與角色是多維的,他們既是龜茲壁畫藝術的傳承者、創作者,也是文化的傳播者和歷史的見證者。
一、龜茲壁畫的摹寫者身份
多維身份認同是指個體在不同維度上對自身身份的認知和確認,涵蓋文化、社會、個人等多個層面,且這些身份相互交織、共同作用,塑造了個體復雜而多元的自我認知。英國文化研究學者霍爾指出:“自我的核心內容其實是身份認同,人被視為世界絕對中心、理性、意識和行動的一個統一實體”。這是從文化研究的角度對人的身份認同進行了闡釋。摹寫者首先承擔著文化傳承的重要角色,他們往往對龜茲文化有著深厚的興趣和認同感,這種認同感使得他們在摹寫過程中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龜茲壁畫的藝術魅力。在摹寫時,摹寫者憑借自身的藝術技巧和創造力,精確再現壁畫中的線條、色彩和構圖等元素;他們也會基于個人的理解和感受,對壁畫進行一定程度的藝術處理和再創造,使作品更加生動、具有感染力。
同時,摹寫者也應是歷史的探究者和創作者。在摹寫龜茲壁畫的過程中,他們往往需要深入探究壁畫的歷史背景、文化內涵及時代背景,從而承擔起歷史研究者的責任。敦煌研究院前任院長段文杰說,“臨摹凈土變中反彈琵琶舞樂圖,就要看看‘凈土經’,玄奘譯《稱贊凈土佛攝授經》中說:‘無量無邊眾妙伎樂,音曲和雅,甚可愛樂’,畫師根據這幾句抽象語言,以現實宮廷樂舞蹈為藍本,創造了幻想世界具象的舞樂圖。當然還應該了解奏的是什么樂器,跳的是什么舞,這樣臨摹就是心中有數。”
通過這樣的摹寫和研究,摹寫者可以揭示出壁畫中隱藏的歷史信息和文化內涵,摹寫者的多維價值即可體現出來。摹寫者的身份認同與創造性在龜茲壁畫的摹寫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他們不僅傳承了龜茲文化,還通過自己的藝術創造,為龜茲壁畫的藝術魅力增添了他們創造的摹寫圖像。
二、胡明哲的多維摹寫者身份
摹寫者不僅是技藝的摹寫傳承者,還是壁畫的當代創新者。他們通過摹寫和傳播龜茲壁畫,將龜茲文化傳遞給更多人。這里以畫家胡明哲為例,透過她的摹寫和創作經歷,來見證龜茲壁畫對年輕一代人的輻射和影響。
1、龜茲壁畫的原生態摹寫傳承者
胡明哲,中央美院教授,“60后”畫家,中國巖彩畫的重要推廣者。20世紀80年代自日本留學歸來,她便開始進行巖彩畫的教學和研究,她認為巖彩畫的原點在中國、在龜茲壁畫。正如段文杰先生所說,“研究敦煌藝術的鑰匙在龜茲”,胡老師八次考察龜茲壁畫,四次帶學生進窟現場摹寫。她深入了解龜茲的地質結構和地貌,倡導大地采集、解析物質載體,身體力行,得出龜茲壁畫是大自然的產物,龜茲壁畫有著本土文脈與多種藝術元素交流、交融的,具有民族獨特性的藝術風格的結論。
“巖彩畫”是指運用巖彩材質調和膠質為主的媒介所繪制的繪畫作品。巖彩材質是指巖石的有色微粒。巖彩是有色砂巖、有色土、有色礦物質的統稱。將礦物質色粉作為繪畫顏料,其實在全世界自古有之,而東方“尊重自然本真,不做重大改變”的世界觀使其傳承至今。
中國巖彩畫家使用的當代東方畫材是中國原生態巖彩,他們運用原生態巖彩進行繪畫創作,代表了中國畫家關于巖彩性質是地球物質的當代覺悟,無論是在物質范疇還是創作理念上都有了極大擴展,這不僅僅是對傳統顏料種類與形態的擴充,更是藝術觀念的更新,創作方法的重建。胡明哲的摹寫作品《克孜爾尕哈31窟》的全部材料均來自克孜爾,來自當地的有色巖石有色土,她通過對物質載體層面的解析,用原生態材質來臨摹龜茲壁畫。
2、龜茲壁畫的摹寫創新歷程
(1)1991-2000年,初識巖彩晶體顆粒,本土材質審美意識覺醒。
20世紀80年代,作為盧沉老師的研究生,胡明哲畢業后跑遍了西藏,曾經畫了很多西藏題材的作品。有一次在展覽上加山又造先生看過胡明哲的作品,說她挺能畫,就是不懂材料。1993年胡明哲得到了去日本進修的機會,日本的材料改變了她的傳統畫思路。連日本人都說她的畫來自唐繪,來自中國的壁畫。
關于第一個十年她如是說:
材質審美意識覺醒,“巖彩材質”所具有的明確的物質存在感,為繪畫的審美解讀,增添了一個新內容——巖彩材質之“質性”美感。然而,為了表達這種“材質美感”,必須突破陳舊觀念的束縛,原有的知識結構,技法體系,價值判斷也被顛覆。每一幅作品的創作過程,都要經歷十分痛苦的自我較量。但是,渴望進入現代審美情境,已成為發自內心的訴求。
(2)2000-2011年,追問巖彩質性語義作為世界觀象征。
對“何為巖彩”的追問引導著學術研究的深化,通過考察地質博物館、中國地質大學,訪談地質學家,從科學的角度,她重新認識了地球巖層基本物質和人類的關系。胡明哲的創作轉向對宇宙的理解,由此誕生了一系列作品,如《都市幻影》和《星》。胡明哲從小生長在北京,隨著都市化進程的到來,她反思都市化,關注玻璃幕墻,用玻璃鏡面和畫面交相安置,創作出的《都市幻影》被稱為最成功的作品。還有小型的燈箱作品,作品《星》,令觀眾覺得是宇宙的感覺。色面造型,層面疊加,這是從龜茲到敦煌的作畫方式。龜茲地區的有色砂巖有色土,巖彩畫家都采集齊做了檔案,并以本土材料來進行當代創作。
第二個十年,她如是說:
解讀與表達材質內涵,從東方哲學的角度,理解巖彩材質的質性。逐漸覺悟到“巖彩”材質本體的審美意義,并且希望賦予其語義象征:構成世界的一切物質以及宇宙幻象的——都是極其細微之粒子,無在無不在。巖彩,是地球的基本物質,是無在無不在的宇宙微粒。我們人類何嘗不是一粒微塵?
(3)2012-2022年,中國大地、本土采集,深切的體認本土文明。
巖彩畫和壁畫的區別在于分類方法的不同,按照形制的不同來分類是壁畫,按照材質來分就是巖彩畫。龜茲壁畫是中國巖彩繪畫的原點,今日巖彩繪畫是龜茲壁畫的當代新生。2015、2018、2021和2023年,巖彩團隊四次在龜茲石窟歷史遺存現場考察摹寫。畫家深入思考了:為什么在中國的西北荒原戈壁之中,會出現這么多精彩絕倫的古代壁畫?其根本的原因是——中國本土的砂巖地質,正是它孕育了古代龜茲石窟壁畫的語言范式。
第三個十年,她如是說:
巖彩是“本土”代表伴隨十年在中國大地上的本土采集和文脈考察,對于中國的本土地質特征,以及本土地質孕育的本土文明,具有了深切的體認。有色砂巖、有色土,就是中國地質的典型代表。當代巖彩畫家要植根中國的本土大地,要創作出身土不二的藝術作品,完成薪火傳承使命。
從“材質角度”解讀龜茲壁畫的“語言范式”,是一個全新的學術關注點,具有當代藝術價值。當我們立足于21世紀的時空,以當代的知識結構和思維路徑,零距離地觀看原始純真的古龜茲壁畫時,突然發現了許多曾經視而不見的“新知”,顛覆了很多陳舊而僵化的主流觀念,從思維空間到制作手段都有了極大的拓展。
胡明哲的龜茲壁畫摹寫和創作引領了中國巖彩畫的方向,并建立了巖彩畫的創作體系。從民族學角度分析,龜茲壁畫摹寫者的身份認同彰顯出她對本土文化的深厚情感與傳承責任,同時也映射出不同世代對文化遺產的崇敬與接力。這種傳承超越了單純技藝的范疇,是對文化精髓的延續以及對歷史的忠實記錄。可以說龜茲壁畫摹寫者的身份認同是摹寫者深入鉆研與摹寫壁畫工作的基石。在技藝傳承、文化弘揚及歷史見證等方面的作用,使他們成為了龜茲壁畫摹寫與創作工作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參考文獻:
[1] 段文杰.《臨摹是一門學問》,《大匠之門》[M].廣西美術出版社,2015年.
[2] 霍旭初.《龜茲藝術研究》[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 年.
[4] 常書鴻.《新疆石窟藝術》[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6 年.
[5] 張平.《龜茲歷史文化探秘》[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 年.
[6] 阮榮春.《絲綢之路與石窟藝術》[M].沈陽:遼寧美術出版社,2004 年.
[8] 胡明哲:《格物致知——巖彩繪畫材質覺悟》,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9年.
[7] 胡明哲.《溯源重生——巖彩繪畫課程體系實踐軌跡經典摹寫》[M].沈陽:遼寧美術出版社,2004 年.
[8] 李昕桐《霍爾文化實踐話語對“身份”的闡釋》[J]中國社會科學報,2024年10.23.
(王燕:中央民族大學在讀博士 丁心源: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