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么,為什么不能建立一個統(tǒng)一的標準呢?因為恐龍遍布地球各處,而且形態(tài)各異。下次當你去購物時,站在水果和蔬菜的攤位上,你試著給這些水果和蔬菜分類,哪些是水果?哪些是蔬菜?番茄是一種水果,但是我們卻不用它制作水果沙拉。明白我的意思了嗎?還有堅果,花生甚至都不算是一種堅果。所以給它們分類是非常復雜的,恐龍的種類遠比超市里面的貨物要繁雜得多。
讓我們先從恐龍這個單詞開始吧。恐龍(Dinosaurs)這個詞是由著名的古生物學家理查德·歐文爵士(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創(chuàng)建者)在1842年首次提出的。“dino”來源于希臘語的“恐怖”一詞。“-saur”(或者-saurus)來源于希臘語的“蜥蜴”一詞。它們合在一起就是“恐怖的蜥蜴”。取這個名字并不是因為恐龍有鋒利的爪子和牙齒,而是因為理查德·歐文想向大家展現(xiàn)恐龍的龐大、驚人和炫酷。順便說一下,恐龍實際上不是蜥蜴。恐龍屬于爬行動物大家庭,但又在邊緣—它們就像爬行動物的奇怪親戚。我們也有很奇怪的親戚,不是嗎?我們和奇怪的親戚同屬一個家族,只是長相和行為差別非常大。
所以恐龍并不可怕,也不是蜥蜴。我們依然要找到判斷到底什么是恐龍的方法。就像在超市里給水果和蔬菜分類,恐龍的大小和形狀也非常不同。一些是肉食性恐龍,另一些是植食性恐龍,還有一些是雜食性恐龍。有一些恐龍捕食魚類,有一些吃肉,有一些吃蟲子,有一些吃樹葉,有一些吃植物種子。恐龍會飛翔,或者會游泳,或者會奔跑,或者會攀巖……但并不是所有的恐龍都有這些本領(lǐng)。
這就是恐龍
恐龍有那么多屬種,而且外形相差很大,所以我們必須仔細去識別化石,看看它們是不是恐龍。我們判斷恐龍化石有三個特征。
其一,恐龍頭骨的每只眼睛后面有兩個朝向頭骨后部的題孔。
也就是說,恐龍是雙孔亞綱。也許令你感到費解。我們?nèi)祟愖鳛椴溉閯游锸菃慰讈喚V,即眼睛后部只有一個題孔。下次再去博物館參觀時,留意一下恐龍頭骨,你會發(fā)現(xiàn)它們眼睛后部有兩個題孔。
其二,所有恐龍的腿都是垂直于身體的。
當你去動物園時可以觀察一下鱷魚的腿(但記得不要靠太近)。鱷魚與我們?nèi)祟愔绷⒌碾p腿不同,它的腿會在中間某處彎折。所有有腿的爬行動物,諸如鱷魚和它們的近親蜥蜴的腿都是這樣彎曲的—從身體兩側(cè)向外伸出后再向下彎折。
其三,恐龍的前肢很短。
我們都知道暴龍和它的近親恐龍有著非常短小的前肢,但其實幾乎每一只恐龍的前肢都比我們想象中的要更短一些。低頭看一看你的胳膊—上臂骨頭(肱骨)僅僅比下臂骨(橈骨和尺骨)長一點。但對于恐龍來說,橈骨一般至少比肱骨短20%。
恐龍鑒定單
●在眼窩之后的兩個洞(上下顳孔)之間,有一個深凹,稱之為“顳上窩”。
●大多數(shù)恐龍的頸椎骨還有額外的突出,仿佛每個骨節(jié)兩邊都長了一個小小的翅膀。這些突出的小塊學名叫作“上突”。
●在前肢上部的肱骨邊緣有一塊隆起,用來附著巨大的肌肉組織。這塊隆起約占肱骨長度的30%。
●股骨上的隆起(第四轉(zhuǎn)子)巨大且棱角分明,能夠讓肌肉附著。
●頭后骨骼并未在中部愈合。
●脛骨突出并向外生長。
●在小腿腓骨和腳踝連接處,有一個大型的距骨凹。
科學家們的鑒別圖鑒中還記錄了很多其他的信息,幫助他們鑒定恐龍化石。如果我們能將這些標準全部對號入座,那么就可以百分之百確定這是一只恐龍。
其中一些顯著的特征只能在恐龍化石中發(fā)現(xiàn)。為了能夠識別它們,你一定要知道該尋找什么。下回再去博物館參觀的時候,請仔細觀察恐龍的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