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們,這個寒假你們看《哪吒之魔童鬧海》了嗎?這個春天是屬于哪吒的,他“腳踩”風火輪,一路“披荊斬棘”,虜獲2億多名觀眾的“芳心”,打破國產動畫天花板,最終登頂全球動畫電影票房榜。
在這股國漫熱潮的席卷之下,同學們是否進行過冷思考:“《哪吒》系列電影為何會如此火呢?”“哪吒火了,還火了什么?”國漫為何突然“崛起”了?本期,讓我們從不同視角“趣”討論一下吧!
我們說
因為態度夠鮮明!因為想法夠新穎!
三昧真火“燒盡”世俗偏見
當這版集齊了“禍患身世宿命論”設定和“擁有火苗亂竄發型與朋克煙熏妝”外形的哪吒,踩著風火輪閃亮登場時,整個動畫圈都被“震”得“抖三抖”!這哪是記憶里扎著沖天辮的乖娃娃?
《哪吒》系列電影的情節與人物形象一改往日設定,從動畫躍出電影現實,“臺前”的角色、幕后的工作者都在用行動打破世俗偏見。
哪吒以“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一聲怒吼,證明了大眾強加在他身上的標簽只是他人強加的枷鎖,并非是真正的自我。黑眼圈、尖牙利齒的造型,顛覆了過往傳統“神童”的審美。哪吒形態的多次蛻變,都在不斷突破固有認知……誰說哪吒不善良?誰說國漫不可能登頂世界?我認為,哪吒的“火”在于“跳”出框架。
——發言人:廣州市黃埔區玉泉學校 曹曦霖
太乙真人化身“夢中情師”
我最喜歡看起來不靠譜,其實具有滿滿安全感的太乙真人!《哪吒》系列電影中的太乙真人形象顛覆傳統,褪去了往日的仙風道骨,轉而以一口川普口音、嗜酒如命、充滿市井氣息的形象登場,這一獨特設定為影片增添了許多幽默情節。
我認為他作為師傅的形象是鮮活的!他是一個幽默且有教學方法的好老師。他會用與眾不同的方法教育。徒弟哪吒。他還會在危難之間,為徒弟的“存活問題”出謀劃策。我認為,哪吒的“火”在于塑造了一個“天選”好師傅!
——發言人:廣州市南沙區金隆小學 李艾桐
我們說
因為人物夠鮮活!因為文化夠中國!
心中的成見像大山心中的力量像石磯
“人心中的成見就像是一座大山。”第一部以“反派”形象出現的申公豹,在這部續作電影中賺得許多觀眾的喜愛。原來,就像他的“經典臺詞那般,我們對申公豹懷有不少的成見。觀影后的我,令我汗顏。看吧,原來小配角塑造得好,也能給我們帶來無限大驚喜。
“貌美如花”的石磯娘娘有著“異于常人”的樂觀。當她受到挫折時,她非但沒有頹廢,反而說出“留得青山在”。我認為,哪吒的“火”在于描繪了樂觀的力量!
——發言人:廣州市南沙區金隆小學 陳芊羽
傳統文化“整容術”
按我說,《哪吒》系列電影“火”在懂得傳統文化的“整容術”,中華文化符號以“老熟人”配“新面孔”重現。觀影前,我從未想過三星堆金面罩青銅人頭像原來可以如此可愛。它們在電影里成為粗眉杏眼蒜頭鼻、無眉圓眼大卷鼻的結界獸,呆萌又吵鬧,為中國傳統文物賦予了趣味性。
聽其他伙伴介紹,原來太乙真人的“寶貝”山河社稷圖竟還藏著《千里江山圖》的基因密碼,敖丙的萬鱗甲閃爍著青銅器饕餮紋的冷光、神器天元鼎的原型其實來自商朝的龍紋扁足鼎。我認為,哪吒的“火”在于刻畫了滿滿的“中國文化細節”。
——發言人:廣大附中花都學校 安皓軒
家長說
因為親子觀念的思考夠深刻!
哪吒帶領我們認識自己
“父輩的經驗畢竟是過往,也不全對,路需要自己去闖……”這是電影里讓我產生最深思考的一句臺詞。這句話不僅是對傳統教育觀念的反思,更是對孩子成長自主性的強調。作為父母,我們總忍不住以愛為名義,以自己的經驗為理由,為孩子規劃一條條的“陽光大道”,卻不曾細想,這些真的是“陽光大道”嗎?
通過《哪吒》系列電影,我了解到面對快速變化的世界,孩子們更需要的是獨立思考、勇于探索的能力。他們需要學會在挑戰中成長,在失敗中汲取教訓,最終找到屬于自己的道路。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他們擁有無限的潛能,需要作為家長的我們以更開放、更全面的視角去審視和引導。
——發言人:廣州市黃埔區會元學校家長 沙燕丹
哪吒引領我們了解愛
《哪吒》系列電影里所反映的親子關系,其核心要點,若用一個行為來表達,那便是認識愛。父母與子女間的愛可以通過多種表現形式。愛是陪伴,父母“忍痛”陪哪吒踢毽子;愛是包容,哪吒媽媽的樸素告白;愛是不舍,媽媽對哪吒啟程的依依不舍;愛是奉獻,申公豹對家人的付出;愛是犧牲,申公豹一家對家人互相保護;愛是醒悟和理解,敖光不再托付兒子過高期望……
原來,沐浴著愛長大的孩子,才能充滿自信、自強、自立,從認清自我到超越自我,從認識世界到改變世界。《哪吒》系列電影是我們處理親子關系最好的“啟示錄”。
——發言人:廣州市越秀區楊箕小學家長 陳玲
專家說
因為中國動畫技術有保障
呂宣
廣東財經大學灣區影視產業學院院長助理、數字媒體藝術系系主任
動畫技術為哪吒火“煽風”
《哪吒之魔童鬧海》全片制作耗時5年半,超4 000人參與制作,鏡頭數達到2427個,具有特效鏡頭1948個……這些看似“冰冷”的數據正展現著國漫的“火熱”。《哪吒》系列電影的成功,離不開中國動畫逐步提升的制作水平與合作碰撞出的火花。
為了讓觀眾對兩場“大戰”留下深刻印象,動畫制作人員“使出渾身解數”,使用了極其復雜的模型、龐大的計算量和獨立的物理引擎綁定,向觀眾“秀”絕技,展現了中國當前最難的動畫技術。哪吒肉身被咒語撕裂的鏡頭,每根刺、每塊碎肉都設置了獨立的控制器。短短10秒鐘的鏡頭,竟耗費了1年制作時間。
動畫工業為哪吒火“添柴”
《哪吒》系列電影如此大體量、高質化的動畫制作可不是“單打獨斗”的!這些精細的鏡頭被切割成無數個小模塊,分派給一百多個動畫制作團隊。他們發揮各自的“特長”用動畫效果展現最逼真的效果。這體現了我國動畫工業體系已初具規模,能夠合力完成世界高水平的動畫電影制作。
從《哪吒》系列電影,我們還可以看出國漫正經歷一場“造神運動”。許多人說,“哪吒鬧的不是海,是中國電影的未來。”“神”和“海”,其實質是指文化IP(即知識產權)。動畫者將特定的文化元素,通過創意編創和知識產權運營,形成具有粉絲和流量潛力的符號或品牌。《哪吒》系列電影的營銷模式將口碑營銷與IP生態化運營巧妙地相結合,提升了大眾對該電影的關注度與受歡迎度。
專家說
因為中國動畫“刻有”時代印記
新內涵為國漫熱“保溫”
《封神演義》和《西游記》出現了最令大眾熟知的傳統哪吒形象。從神話到動畫,在中國動畫百年歷程中,哪吒形象曾三次“出圈”。而每次“火出圈”的哪吒都與時俱進,融入了各自創作時代背景的特性。
第一次的“哪吒熱”是1979年的電影《哪吒鬧海》。許多人認為哪吒是一個戴項圈小英雄的初印象都源自此電影。“哪吒熱”再次火起來是2012年的《十萬個冷笑話》。該電影是互聯網與動畫結合的時代產物。這版的哪吒以扎著丸子頭肌肉男的形象現身,成為廣大網友詼諧的記憶點。第三次的“哪吒熱”就是《哪吒之魔童鬧海》的前作《哪吒之魔童降世》。電影里滿足了大眾對復雜人性、自我認同和反抗偏見的解讀需求,反映了時代精神。
好創意為國漫熱“增溫”
正如同學們前面提到的,動畫擁有好創意才能留住觀眾。《落凡塵》《雄獅少年》等粵產動畫都在融合新、舊文化,以新面貌“登臺亮相”。如果你們問我,廣州動畫應該要以什么傳統文化來打造“動畫新主角”,我會提名五羊傳說!你們問我為何?因為該傳說不僅有“故事原型”、還有吸睛造型。不知道有沒有感興趣的同學會圍繞這個創意打造動畫呢?期待你們的新力量!
動畫就像是一位能將古老文化講得生動有趣的“魔法師”。我們期待有更多國漫“火”起來、更多國漫精神“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