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黃旭華于2025年2月6日在湖北武漢逝世,享年99歲。”
當日,央視新聞播出了這樣一則報道。自此,中國第一代核潛艇的四位總設計師:趙仁愷、彭士祿、黃旭華、黃緯祿均已離世。中國核潛艇從無到有、從長征1號到長征18號,離不開一代代核潛艇科學家的努力。本期,讓我們帶著對黃旭華院士的緬懷,追溯他與中國核潛艇一同成長的故事。

核潛艇為何如此重要?
核潛艇是一種以核反應堆為動力源的潛艇。相較于傳統的柴電潛艇,核潛艇能夠長時間在水下航行而無需頻繁浮出水面進行常規的燃料補給,其作戰范圍也幾乎不受限制。它具有隱蔽性高、戰略威懾力強、作戰范圍廣等特點。核潛艇的研發與使用是現代海軍力量現代化的重要標志。目前,只有美國、俄羅斯、中國、英國、法國和印度6個國家公開宣稱擁有核潛艇。
新中國成立之初,面對復雜的國際形勢,研發核潛艇迫在眉睫。1959年,中國領導人毛澤東提出了“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的號召。

那段“深潛”的人生
“國家需要我,我就像核潛艇一樣,潛在水底下。”1958年,中國正式啟動了核潛艇的研發項目。34歲的黃院士被選為中國首批研制核潛艇的29個人之一。他在不知任務詳情的情況下,只身前往北京。從此,他開始了三十余栽隱姓埋名的核潛艇研究生活。
中國核潛艇的起步是艱難的。剛開始,中國與蘇聯保持著良好的國際關系,核潛艇的研制曾得到蘇聯專家的技術援助。可隨著中蘇關系的惡化,蘇聯專家被撤回。這意味著他與其它科研人員只能獨立自主地創造的核潛艇,難度之大可想而知。
在如此研究環境下,中國科研人員沒有放棄。沒有計算機,就利用算盤與計算尺,沒有現成的圖紙和模型,就一邊設計一邊施工。黃院士帶領團隊搜集海量的文獻,再從零碎的資料中拼湊出整體設計方案……用最簡單的工具,算出最精密的數據,打造出最適用的核潛艇。
就在研究項目正緊鑼密鼓地進行時,1961年的某天,黃旭華院士收到了一封家信。他從信中得知了父親去世的消息。但由于嚴格的保密條例,他無法寫信回復,只能悲傷地將信收回到抽屜中。他整理好思緒,又再次投入到核潛艇的研究中。

中國科研人員不斷探索,最終逐步成功攻克了如核動力裝置小型化、潛艇艇體設計、降噪技術等的技術難題。
這是終生的事業
“從一開始參與研制核潛艇,我就知道這將是一輩子的事業。”1970年12月26日,中國第一艘魚雷攻擊型核潛艇下水,標志著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1974年8月1日,該核潛艇命名為“長征一號”(舷號401),并加入正式中國海軍“服役”。同時,長征一號成功進行了潛射導彈試驗。核潛艇的研發顯著提升了中國海軍的作戰能力和國家的戰略威懾力。

這只是中國核潛艇的開始。黃院士與其它科研人員繼續投入到核潛艇的性能提升。
“花甲癡翁,志探龍宮,驚濤駭浪,樂在其中。”1988年,長征四號(艦號404)下潛,這是中國的核潛艇第一次深潛試驗。在此之前,美國進行了類似的實驗。但核潛艇因事故沉沒,全員無一生還。作為核潛艇的總設計師,年逾花甲的黃院士決定帶領參試人員一同深潛,以鼓舞參試人員。黃院士成為世界上第一位參與深潛實驗的核潛艇總設計師。
正如感動中國對黃旭華院士的頒獎詞:“時代到處是驚濤駭浪,你埋下頭,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窮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為國家最大的財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潛艇,無聲,但有無窮的力量”。
先生千古,精神永存。同學們,讓我們一同送別黃旭華院士,銘記他的精神與事跡。作為少先隊員、祖國未來接班人的我們,請不負前輩所托,接過接力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