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
您好。事情源于學校社團活動中,我被安排與學長一起拍攝了一組宣傳片,內容是我們邊逛校園邊介紹社團,并且合作表演了一段彈唱。宣傳片被發在多個網絡平臺, 瀏覽量出乎意料地高,剛開始我很興奮,因為評論里有人夸我漂亮、唱歌好聽。不知怎的,突然網上有人說我和學長早戀,也有攻擊我長相、人品的惡意言論,甚至有人用夸張露骨的文字編排了我和學長的“戀愛橋段”。我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么,為什么事情會發展成這樣。現在一想到這件事我就很痛苦,后悔答應拍攝,害怕走到人群中,我不知道該怎么辦。
同學:
你好。我可以想象當你遭遇網絡暴力后痛苦的樣子。或許你還會反復念叨:“事情怎么會發展成這樣呢?當初我不該答應的!”其實,像你這樣的青少年被網暴的情況并不是個例。中國社會科學院調查數據顯示,近三成青少年曾遭受過網絡暴力,另一項全國性的互聯網使用研究發現40% 以上的未成年網民遭遇過網絡謾罵。數據令人憂心,類似的社會新聞更是屢見不鮮。網暴者隨意敲擊鍵盤,便發表一番惡意傷人的言論,這些言論在網上迅速傳播,和你一樣的受害者的生活很容易陷入四面楚歌。
有一位讓我印象深刻的高中女生,她的經歷和你很相似。她曾對我講述,自從被網暴之后,她走在校道上都膽戰心驚,總感覺旁邊的人都在對她指指點點,還有人在食堂對著她怪笑……網絡上更是烏煙瘴氣,滿屏都是各種無法直視的評論,每個字都是對她內心的痛擊。“我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么,為什么事情會變成這樣?”這是她多次詢問我的問題。
我知道,遭遇網絡暴力后,受害者會出現痛苦、憤怒、后悔等各種負面情緒,困在“有毒”的網中無法出來,長此以往,會對身心造成巨大傷害。所以第一步,我們要先把這些負面情緒宣泄出來。那么,有哪些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以幫助我們宣泄情緒呢?我的建議是,只要不傷害自己且不影響他人,即使聽著很古怪的方法也可以嘗試。比如,把內心的痛苦和想對施暴者說的話寫下來,再把這張紙卷成一個長條的“紙棍”,用力地抽打桌角,或者撕成碎片。又如,可以找個安全的地方,找個值得信任的人,放聲大哭,想哭多久都可以,直到痛快地將負面情緒充分發泄出來。
當你的情緒宣泄得差不多,內心平靜一些了,第二步就是堅定地告訴自己:“我是受害者,這不是我的錯!”請你大聲地重復這句話,直到你感覺有力量了為止。我也曾對那些遭遇過網暴的同學多次重復這句話,每次我都會注視著他們,一字一句、緩慢但又鄭重地告訴他們:“你是受害者,這不是你的錯。”
接下來第三步,我想請你答應我,不要像施暴者一樣,用極端的話語還擊,成為新的施暴者。當你用難聽的話語以牙還牙時,你就已經成為自己討厭的人了。網絡因其匿名性、隱蔽性、時空的延展性,且人的情緒容易被挑動,會讓彼此的施暴無限擴大,最后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你可以試著去了解其他被網暴的人,比如明星,他們是怎么做的,從中借鑒一些解決辦法。
當你了解之后,會發現有些明星會把一些惡評發出來調侃,自己似乎并不是很在意這些評論;還有人會選擇報警,并要求施暴者道歉。你更想選擇何種方式呢?如果能真心地忽略不實的謠言,使自己的生活不受影響,甚至把謠言當作笑談,自然是很好的,但這需要時間、閱歷與強大的內心。
做不到忽略或者一笑置之也很正常,你也可以考慮要不要截圖、錄屏留存證據,并采用法律手段維權。但你也要有心理預期,如果是匿名發帖,雖然相關部門可以采取法律手段,要求網絡平臺鎖定施害者,對其實施懲罰,但法律維權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你可以根據自身情況確定怎么做最適合。
而且你也要相信一個網絡傳播規律:只要你不加入對罵,讓施暴者得到新的素材,謠言傳播的熱度自然會慢慢降下來。如果你總覺得人群中還有人對你議論紛紛,就要細心觀察,這到底是事實還是你的錯覺。
如果不是你的錯覺,或者你不放心的話,就盡可能找同學、朋友陪你一起外出,還可以尋求家長和老師的幫助,相信他們會陪伴你,鼓勵你,幫助你走出這段艱難的旅程。多看看身邊的人,你會發現你有很強大的支持力量。不管是情緒尚不穩定,還是擔心有人故意挑釁你,你都可以結伴出行,起到預防不良情況、加強自我保護的作用。
網暴者“按鍵傷人”,受害者雖然面臨四面楚歌,但是只要你愿意鼓起勇氣,發出求助信號,就像你勇敢寫下這封求助信一樣,就一定會走出被網暴的陰霾。同時,你的韌性也會得到鍛煉,你會變得更勇敢、理智。這段經歷還會幫助你把未來的挑戰化為充實人生的素材,讓你成為更有彈性、更有力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