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籃球運動員河村勇輝是全球2024年存在感最強的運動員之一。不久前,他成為日本歷史上第四位進入NBA的球員。
河村勇輝為什么受關注?除技術好之外,還因為他是小個子?!豆嗷@高手》里的小個子后衛宮城良田1米68,河村勇輝1米72,他也因此被稱為宮城良田的真人版。
2023年男籃世界杯,河村帶領日本隊在前三節落后18分的情況下,逆轉芬蘭。最后一節,他一個人得了15分,投中了4個三分球,其中一個球還是面對比他高40厘米的對手投中的。
河村勇輝本人的經歷,很像熱血動漫。從7歲起,他就立志成為日本第一的球員。因為身高不占優勢,在球場上的出手空間不大,所以河村必須投得更快更準。小學四年級開始,他給自己定下每天投籃500次的目標;六年級,他把這個目標提高到1000次。高中時,河村每次訓練都必須投中600個球,而且這600個球還得是在行進或在對抗中投進的。
高中時,河村帶領球隊3年拿下6個全國冠軍。2019年,18歲的河村勇輝被破格選進日本的頂級聯賽B聯賽,成為該聯賽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出場球員和得分球員。
站在觀眾的視角,一個1米72的日本球員打進NBA,怎么看都是個小概率事件。那么,這一切是怎么發生的呢?或許我們不該忽視的是河村勇輝背后缺一不可的推動力。
第一個推動力,也是最重要的推動力在于河村勇輝本人?!豆嗷@高手》里有句簡單明確的臺詞:“教練,我想打籃球?!睕]錯,河村從小就只想打籃球。
河村的訓練生涯乍看很熱血,但細想卻非常枯燥,比如,每天必須投進600個球,這不是常人能承受的。而且,河村勇輝要面對比自己高大得多的隊友,壓力更大。河村是怎么熬過艱苦練習的呢?關鍵在于一個狀態,叫和諧激情。
心理學家把激情分為兩類:一種叫“和諧激情”,意思是你做的事是你愿意做的,你從這件事本身獲得了樂趣;另一種叫“強迫激情”,意思是雖然你也上心,但你在意的不是這件事本身,而是它附帶的結果。
很多高手球員往往都會說,自己享受的是運動本身的樂趣。比如,河村要求自己投進600個球,就要只在意這600個球本身,而不是想著盡快結束。再比如,河村中學時當籃球隊長,面對分心的隊員,沒有強制要求他們回來訓練,而是逐個了解他們分心的原因,然后再用“參加全國大賽”的目標說服隊友。因為他很清楚,被迫打籃球和主動打籃球有很大區別。又比如,他放棄了日本籃球史上第一高薪,拿著沒有保障的訓練營合同一個人去美國,目的就是為了籃球本身,這也是和諧激情使然。
換句話說,所謂高手,正是能夠享受事情本身樂趣的那些人。
隨著日本籃球選拔體制的改革,所有人參與籃球的機會變多了,高手更容易嶄露頭角,河村也擁有了更多冒頭的機會。有人可能會質疑,籃球畢竟一度被稱為巨人運動,高個子球員一向有優勢,就算籃球體制改革,先涌現出的也應該是高個子球員,為什么偏偏是小個子的河村勇輝呢?
第二種推動力量來自外界,那就是籃球運動本身的進化?;@球中的智能對抗屬性正在變得越來越重,體能早就不是最核心的決定因素了。
數據分析發現,過去20年里,籃球發生了質的變化。2001年,NBA打的是我們印象中的籃球,最熱門的200個投籃位置遍布全場,球員想在哪兒出手就在哪兒出手。而到了2020年,熱門投籃點只剩下了籃下附近的位置和三分線外那一圈,中線消失了。
以前的籃球比賽,投中一個三分球是值得歡呼的罕見大事,而現在,三分球是最主流的得分方式之一。20年里,三分球占投籃總數的比例,從17%增加到40%。
因此,現在要想取勝,就要通過整體運作,把球員送到最能得分,尤其是能得三分的地方去。在這套機制里,即使你個子矮一點,但只要投籃足夠穩,一樣有機會成為主力。
河村勇輝正是這種“用智慧打球”機制的受益者。河村的位置是控球后衛,雖然身高不占優勢,但這個位置往往是球隊的大腦,可以從后面看整場比賽,把控整個隊伍的節奏和戰術。
說到這兒,我們也能發現一個關于競爭的真相。在一個充分競爭的領域里,很多問題都已經被摸索出了最優解。這時,參與者之間比的不再是獨門秘籍,而是比執行力。因為方法是確定的,原理是公開的,你能執行,就留在場上,否則就出局。
其實,很多運動都遵循了這個規律。比如,早期的跳高運動員都是跨越式過桿。直到1968年,福斯貝里用背越式獲得了奧運會的跳高金牌,全世界都陸續開始模仿。現在背越式已經成為唯一的跳高姿勢。又如,早年的乒乓球很流行直板。中國的幾代球員把這個打法發揮到了巔峰。但在之后的研究里,人們發現橫板的攻防更全面?,F在,橫板已成了主流打法。
我們需要重新思考“勝者通吃”這個現象,現在能獲勝的不是哪個人,而是方法。當然,除方法之外,還有一顆保持激情的熱愛之心。有了這兩個推動力,一切都會變得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