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識別壞人和好人?現代心理學經過多年研究,找到一種簡單、穩定的方法,可以迅速判斷誰是壞人誰是好人。
早在2002年,兩位加拿大心理學家德爾羅伊·保羅赫斯和凱文·威廉姆斯,提出一個概念,叫“黑暗三角人格”。即符合以下三個特征的人——自戀、馬基雅維利主義和精神變態——就是危險的人。
這里說的“自戀”,不是說俊男靚女愛照鏡子那種普通的自戀,而是以自我為中心、總是要求聚光燈聚焦在自己身上,極度渴望得到他人的贊美和崇拜,對批評極為敏感。自戀者外表往往自信滿滿,內心實則十分脆弱。
奉行馬基雅維利主義的人則是算計和操縱他人的傾向。馬基雅維利是《君主論》的作者,號稱“西方韓非子”,熱愛權力斗爭,對人不講情分只看利益,不問公平只要取勝,主張做披著羊皮的狼。
精神變態,也叫“反社會人格”,特點是冷血。一般人都有同理心,當你看到別人受苦時,你會共情,會覺得是疼在自己身上,所以你不忍心對別人做壞事——但精神變態不是這樣的,他們的同理心很弱,對人冷漠,容易下得去手,甚至還可能從別人的苦難中感受到快樂。
當然,任何性格特征都是連續光譜,可能每個人都多多少少有一點自戀什么的——但關鍵是,有這么一群人,自戀、馬基雅維利主義和精神變態這三個特征在他們身上都很突出,那你就要特別小心了。
過去20多年間,學者對黑暗三角人格做了大量研究,我們可以給這樣的人來個畫像。
黑暗三角人格者喜歡操縱他人,他們把人與人的關系給工具化。他們不在乎什么意氣相投,只問“你對我有沒有用”。這些人還喜歡冒險,不怕違反規則,做事容易沖動。
有趣的是,黑暗三角人格者給人的第一印象往往很好,充滿魅力。因為自戀,他們口才很好,尤其在公共場合自信滿滿,讓人覺得很有領導力。而因為有精神變態人格,他們雖然對他人毫無同理心,卻十分擅長展現出迷人的一面,進而操控他人的情感。也就是說,他們明明不在乎你的喜怒哀樂,卻能把你哄得很開心。
黑暗三角人格者很擅長在短期內獲取競爭優勢,他們只要真想要,往往就能得到想要的東西。他們比別人更快一步洞悉利益格局,更大膽地爭取,甚至不擇手段。
但是他們只能贏得現在,卻往往輸了未來。研究表明,這類人很難維持長期的人際關系,因為人們與他們相處一段時間就會發現此人不可交。所以他們的生活滿意度都比較低。也許這就是我們不應做壞人的原因。
當然,我們不能只研究黑暗,也要研究光明,有壞人必然也有好人。那好人又是什么樣呢?
2018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斯科特·考夫曼提出“光明三角人格”概念。研究發現,光明三角人格也有穩定的特性,也有三個特點。
首先是“人文主義”,意思是尊重他人。不但尊重,而且尊重每個人的獨特性、尊重特殊需求和不同的價值觀。能從他人的角度理解世界,而不是處處以自我為中心。這跟自戀和精神變態恰恰相反。
第二是“對人性的信任”。馬基雅維利主義者總是假定他人都在算計自己,而光明三角人格者卻是寧可被騙,也愿意相信他人身上有美好的一面。他們認為人性本善,對陌生人也會以禮相待。
第三是“康德主義”,要點是認為人只能是目的,而不是手段,那么把人當工具、操縱別人就是不可接受的。
光明三角人格者是人群中的寶貝。你尊重、信任和幫助別人,別人也會尊重、信任和幫助你,光明三角人格者總是能跟人建立長期的友好關系,善于合作。他們的人際關系質量高,所以他們的生活滿意度也高。
這兩個分類并不是絕對的。人性是個連續光譜,每個人可能都有一定程度的黑暗和一定程度的光明特征,而且人是可以改變的,千萬不要把人一棍子打死。
但我更要再三強調的是,這些人格特征是比較穩定的。人群之中的確就是存在一些人具有很強的黑暗三角人格,也有一些人具備很強的光明三角人格。對前者,我們應該多加小心;對后者,我們應當倍加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