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跟痛癥是一種常見足部疾病,給患者帶來顯著疼痛和不適。“態靶理論”強調機體在外部環境與內部狀態變化下的動態平衡,關注臟腑、經絡與氣血的相互作用。根據“態靶理論”可從整體與局部相結合的角度深入探討跟痛癥的病因病機及治療方法。跟痛癥的外因包括外傷、勞損等,內因則涉及臟腑功能失調,導致氣血不足,無法有效滋養足部。治療上可運用針灸、推拿、拔罐、草藥等多種手段,標靶同治,調和氣血,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緩解疼痛。通過“態靶理論”的視角可更全面地理解跟痛癥的病因病機,制定有效的中醫治療方案,實現對該病的有效干預。
[關鍵詞]"跟痛癥;態靶理論;病因病機;中醫理論;辨證論治
[中圖分類號]"R274.9""""""[文獻標識碼]"A""""""[DOI]"10.3969/j.issn.1673-9701.2025.07.024
跟痛癥是一種常見的足部疾病,主要表現為晨起或久坐后站立時足跟部劇烈疼痛,活動后疼痛可緩解,但長期負重或行走后疼痛可加重;部分患者還可出現足底僵硬、足弓塌陷等表現,嚴重者可導致行走困難[1]。跟痛癥的發病機制復雜,涉及筋膜、軟組織及骨骼的病變,疼痛與足底筋膜炎、跟骨骨刺、跟腱炎等有關[2]。本病常見于中老年人和運動員,研究顯示10%~15%的40歲以上人群曾經歷過跟痛癥,肥胖、長期站立工作、運動過度等都是增加其發病風險的因素,長期的疼痛和活動受限影響患者的日常活動和生活質量。此外,遷延難愈還可導致患者出現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3-4]。
跟痛癥的治療常用非甾體抗炎藥物(non"steroidal"antiinflammatory"drug,NSAD)減輕疼痛和炎癥,此外還可選用冰敷、熱敷、超聲波等物理治療緩解疼痛,對反復發作的頑固性跟痛癥,可考慮手術治療[5]。跟痛癥的發病機制復雜,目前主要以對癥治療為主,藥物的長期使用可導致胃腸道不適、肝腎損傷等副作用;手術治療雖有效,但創傷大、恢復期長[6]。中醫學理論重視整體觀念與辨證施治,認為跟痛癥不僅是局部問題,更與全身的氣血運行和臟腑功能息息相關[7]。強調治療因人而異,應根據患者的體質、病情發展階段制定個體化的治療方案,不僅關注當前疼痛的緩解,更注重長期的治療效果和預防,通過辨證論治、綜合調節,從而實現標本兼治,減少復發[8-9]。
態靶理論是一種新興的醫學理論,其核心思想是從疾病整體狀態(態)出發,識別靶向病變部位和癥狀(靶);態靶理論強調辨證論治中的整體觀念,審視疾病全過程,厘清疾病各階段的表現,結合個體差異,識別疾病的核心病位和病機,制定更加精準的治療策略[10]。態靶理論與中醫學的整體觀、動態觀、辨證論治觀緊密結合,不僅關注疾病的局部表現,更強調全身狀態的調整和優化[11]。通過態靶理論,深入分析患者的個體特點和癥狀的動態變化,制定個體化的治療方案,尤其適用于復雜疾病,為臨床醫生提供新的診療思路和方法。
1""態靶理論的基本概念
中醫學認為疾病不僅是局部的病變,也是整體失衡的表現。態靶理論進一步強化這種整體觀念,在整體觀念的基礎上強調人體的動態平衡與靶向治療,在診斷和治療中不僅要考慮局部癥狀,更要關注全身狀態的變化。該理論與中醫學的整體觀、辨證論治思想相輔相成[11]。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各個系統、器官、組織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同時,人體狀態與疾病發展也是動態變化的,疾病的發展與治療過程中,狀態和靶點都可能發生變化[10]。分析患者的動態狀態,更準確地識別病變的核心靶點,隨時調整治療策略,根據個體差異制定治療方案,這與中醫學因人而異、辨證施治相契合[12]。態靶理論鼓勵在治療中采用多層次的策略,不僅要靶向局部病變,還要改善整體狀態,通過內外治結合,調理臟腑、經絡、氣血,實現標本兼治。
態靶理論與傳統中醫理論具有共通性,傳統理論強調的整體觀、動態觀、辨證論治觀與態靶理論的基本理念一致。傳統中醫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疾病是整體失衡的表現,治療應從整體出發,而態靶理論正是對這一理念的現代詮釋[13]。態靶理論與傳統中醫理論互為補充,態靶理論引入現代科學的系統觀念和技術手段,為中醫提供新的診斷和治療工具;而傳統的經驗和理論也可豐富和發展態靶理論,使其更加全面和實用[11]。在實際應用中,態靶理論與傳統中醫理論相輔相成,辨證論治可通過態靶理論獲得更準確的靶向指導,從而提高治療效果,尤其治療復雜病癥時,通過態靶理論識別病變的核心靶點,結合整體調理,可更好地實現標本兼治。
2""跟痛癥的病因病機分析
跟痛癥多與外邪侵襲、氣血運行不暢、筋骨失養等因素有關;足跟部位于下肢末端,易受寒濕影響,寒濕之邪滯留于經絡,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凝滯經絡,不通則痛[7]。此外,過度負重也會加劇足跟部位的機械損傷,長期站立、行走或過度運動可導致足跟部位的筋膜、骨骼勞損而引發炎癥,導致疼痛[14]。除外因外,機體肝腎虧虛、氣血不足等也會導致跟痛癥發生;肝主筋,腎主骨,肝腎虧虛多見于中老年人,肝腎不足,筋骨失養,除足跟痛外,常伴有腰膝酸軟、頭暈目眩等。此外,“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血充足則筋骨得養,氣血不足則筋骨失養;氣虛者常伴疲乏無力,血虛者面色蒼白、心悸失眠[15]。病程較長者往往病邪入絡,導致絡脈瘀阻,氣血運行不暢,筋骨失養,絡脈不通,這些病理機制共同作用導致足跟部疼痛[16]。
3""態靶理論在跟痛癥中的應用
跟痛癥的癥狀具有動態變化的特點,受多種因素影響。患者常在晨起或久坐后站立時疼痛加劇,多由于夜間睡眠或久坐后局部血液循環減緩,炎癥介質積聚;適度活動可改善血液循環,暫時緩解疼痛,但過度負重或行走可導致疼痛加重;寒冷潮濕天氣亦加重癥狀,溫暖干燥環境有助于緩解疼痛[7]。根據態靶理論識別跟痛癥的主要病位是治療的關鍵。跟痛癥的病位在足跟部位,包括筋、骨、絡脈等;足底筋膜是主要受累部位,筋膜的緊張、炎癥是引起疼痛的常見原因;跟骨骨刺形成與局部骨質代謝異常有關,也可刺激周圍軟組織引發疼痛。此外,內外因素導致的足跟部絡脈瘀滯、局部血液循環不暢也是引起疼痛的重要原因[7]。
態靶理論強調不僅要關注局部病變,還要考慮全身狀態對病變的影響。跟痛癥的全身因素主要包括肝腎功能、氣血運行、脾胃功能。肝腎不足易導致筋骨失養,影響局部病變的恢復;氣虛血瘀者常見面色蒼白、疲乏無力,氣血運行不暢可加重局部瘀滯;脾主運化水濕,脾虛者易生濕,濕邪困阻下焦,加重跟痛癥狀[6]。治療上需重點關注足跟部位的筋、骨、絡脈,調理肝腎功能[17]。根據患者體質和全身狀態可采用中藥內服調理,如滋補肝腎、健脾益氣、祛濕清熱等。同時,針刺足跟部特定穴位如太溪、昆侖等,或通過推拿、按摩足底筋膜,放松筋膜,疏通經絡,調和氣血[17]。由于病癥具有動態變化的特點,治療方案也應根據病情變化進行調整。晨起或久坐后疼痛加劇者,調整用藥時間和劑量,晨起前可加用溫經散寒藥物;指導患者適度活動,避免過度負重,結合推拿按摩促進血液循環;寒冷潮濕天氣可加重癥狀,建議患者注意保暖,使用熱敷或熏洗緩解疼痛[18]。
4""案例分析
張某,女,52歲,中學教師,因“右足跟部疼痛半年,尤以晨起下床及久坐后站立時疼痛明顯”就診。患者自述半年前開始出現右足跟疼痛,未予重視。近3個月癥狀加重,特別是晨起和久坐后疼痛加劇,行走困難。患者無明顯外傷史,無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史。查體:右足跟部壓痛明顯,局部無紅腫,行走時跛行。舌淡苔白,脈沉細。
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和病史,初步診斷為跟痛癥;因其典型癥狀為晨起及久坐后疼痛加重,行走后稍緩解,考慮足底筋膜炎可能性較大;且患者年過五十,平素多勞少動,長時間站立;舌淡苔白,脈沉細,整體表現為氣血不足、肝腎虧虛,局部病變主要集中在足跟部位的筋膜和絡脈。以補益肝腎、溫經散寒、活血通絡為治療原則。內服中藥調理肝腎,改善氣血不足、肝腎虧虛;針對寒濕阻絡,使用溫經散寒、活血通絡的外治法,通過針灸、推拿等方法,疏通經絡,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內服藥物選用獨活寄生湯加減:獨活15g、桑寄生12g、杜仲12g、牛膝12g、桂枝9g、細辛3g、當歸12g、白芍6g,每日一劑,水煎服,早晚溫服。方中獨活、桑寄生祛風濕,止痛;杜仲、牛膝補肝腎,強筋骨;桂枝、細辛溫經散寒;當歸、白芍養血活血。針灸選用太溪、昆侖、涌泉、足三里、阿是穴,每周針灸治療3次;同時結合中藥熏洗熱敷,選用杜仲、川芎、桂枝、艾葉等藥材,煎水后熏洗熱敷,每日1次。
復診:經過2周的綜合治療,患者自覺足跟疼痛明顯減輕,行走時不再跛行。復查右足跟部壓痛明顯減輕。
按:態靶理論在本病例中應用效果顯著,通過對全身狀態和局部病變的綜合分析和治療,獲得較好的療效。針對氣血不足、肝腎虧虛的“態”,通過補益肝腎、調理氣血從根本上改善患者的內在狀態。根據局部病變主要集中在足跟部位的筋膜和絡脈的“靶”,通過溫經散寒、活血通絡,直接作用于病變部位,迅速緩解疼痛。
5""總結與展望
跟痛癥作為一種常見的足部疾病,顯著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雖然西醫在緩解癥狀方面有一定成效,但其治療多為對癥處理,長期效果有限。態靶理論為跟痛癥的治療提供新的視角與方法。在跟痛癥的治療中,首先通過態靶理論分析患者的整體狀態,包括體質特點、情志狀態、生活方式等。然后識別病變部位(如足跟部位的筋、骨、絡脈)及全身因素(如肝腎功能不足)。基于此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采用中藥內服、針灸外治、推拿按摩等多種方法,動態調整治療策略,達到改善癥狀、治愈疾病的目的。通過強調整體觀、動態性和個體化,態靶理論與中醫傳統理念相結合,可更好地指導臨床實踐,提高診療效果。
在未來,隨著中醫藥現代化研究的深入,可借助現代科學技術,如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在中西醫結合的基礎上,開展多學科合作研究,進一步提高態靶理論在診斷和治療中的應用水平。態靶理論將在實踐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為復雜疾病的治療提供更全面和有效的解決方案,為人類健康事業做出更大貢獻。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參考文獻]
[1] 吉富濤,"尹本敬,"陳葛,"等."基于文獻數據挖掘中藥外用治療跟痛癥用藥規律研究[J]."世界中醫藥,"2023,"18(23):"3411–3417.
[2] 徐力康,"莫婉銀,"劉吟婷,"等."推拿手法配合體外""沖擊波治療跟痛癥[J]."吉林中醫藥,"2024,"44(9):"1105–1108.
[3] 韓春,"陳廣烈,"趙建樂,"等."針刺聯合體外沖擊波治療跟痛癥的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藥科技,"2022,"29(4):"702–703.
[4] 羅富強,"謝康麒,"李載永,"等."慢性頑固性跟痛癥的病因和治療新進展[J]."廣東醫學,"2022,"43(12):"1573–1580.
[5] 夏宇,"李文,"張磊,"等."外側雙入路鏡下骨剌切除跖腱膜松解治療跟痛癥[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24,"32(11):"961–966.
[6] 楊尚蓉,"梁炯文,"徐攀峰."跟痛癥中醫外治研究進展[J]."廣西中醫藥大學學報,"2022,"25(6):"54–56.
[7] 王和鳴,黃桂成."中醫骨傷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
[8] 劉吉,"石隕."淺析跟痛癥的中醫藥治療[J]."中國民間療法,"2023,"31(4):"115–119.
[9] 李霖,"殷繼超,"胡興律,"等."基于中醫瘀血學說探討跟痛癥病因病機[J]."現代中醫藥,"2022,"42(2):"69–73.
[10] 仝小林,"何莉莎,"趙林華."論“態靶因果”中醫臨床辨治方略[J]."中醫雜志,"2015,"56(17):"1441–1444.
[11] 何莉莎,"宋攀,"趙林華,"等."態靶辨證——中醫從宏觀走向精準的歷史選擇[J]."遼寧中醫雜志,"2020,"47(1):"1–4.
[12] 仝小林."態靶醫學——中醫未來發展之路[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21,"41(1):"16–18.
[13] 何彥虎,"金華,"劉志軍,"等."基于“態靶因果”理論構建中醫辨證論治新思維[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22,"28(12):"1961–1963,"1992.
[14] 范逸哲,"王培民."王培民教授辨治跟痛癥經驗淺析[J]."基層中醫藥,"2022,"1(5):"12–16.
[15] 孫廣仁."中醫基礎理論[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
[16] 何洪英,"陳澤林,"劉小銀,"等."中藥熏洗聯合浮針治療跟痛癥的效果[J]."中外醫學研究,"2022,"20(14):"136–139.
[17] 王華."針灸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18] 牟宏亮,"吳小燕,"昝強,"等."中醫外治法在跟痛癥中的臨床應用[J]."西部中醫藥,"2022,"35(4):"147–150.
(收稿日期:2024–11–19)
(修回日期:2025–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