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光肩星天牛柄腹繭蜂(Spathius anoplophorae Yang)是新發現的寄生光肩星天牛低齡幼蟲的外寄生蜂,對光肩星天牛有很好的寄生控制效果,但是該蟲的寄主嗅覺信號識別機制尚不明確。為了明確光肩星天牛柄腹繭蜂的觸角感受器的種類和形態。[方法]本文通過掃描電鏡對光肩星天牛柄腹繭蜂雌、雄成蟲的觸角和感受器超微結構進行了觀察,并進一步分析不同性別成蟲觸角感受器的分布規律、大小及數量。[結果]光肩星天牛柄腹繭蜂觸角呈絲狀,雌蜂由1個柄節、1個梗節和33個鞭節亞節組成,雄蜂由1個柄節、1個梗節和31個鞭節亞節組成。在光肩星天牛柄腹繭蜂觸角上共發現了8種感器,分別包括Bohm鬃毛、刺形感受器、毛形感受器、板形感受器、腔錐形感受器、栓錐形感受器、鱗形感受器和表皮孔。[結論]發現雌、雄間的觸角感受器分布位置無明顯不同,但在觸角整體及各節的長度和寬度,感受器類型、長度、寬度和數量上存在顯著差異。結果為后續對該寄生蜂的化學通訊和嗅覺行為機制研究奠定基礎。
關鍵詞:光肩星天牛;光肩星天牛柄腹繭蜂;寄生蜂;觸角感受器;掃描電鏡
中圖分類號:S763.30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1498(2025)01-0139-11
光肩星天牛(Anoptophora glabripennis)是中國發生最嚴重的林木蛀干害蟲之一,同時也是歐洲和北美地區重要的外來入侵害蟲,已在多地造成嚴重的經濟和生態損失。據估算,光肩星天牛在美國的入侵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可達到1萬億美元。在中國,光肩星天牛是三北防護林工程最重大的生物災害。另外,隨著柳樹(Salix spp.)和槭樹(Acer spp.)在我國城市綠化和同林景觀中的應用愈發普遍,光肩星天牛也成為了一種十分嚴重的園林綠化害蟲。針對光肩星天牛的生物防治,可利用的天敵主要有3種,包括花絨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管氏腫腿蜂(Sclerodermus guani)和白蠟吉丁腫腿蜂(Sclerodermus pupariae)。腫腿蜂主要寄生光肩星天牛低齡幼蟲,但其寄主專化性不足。花絨寄甲主要寄生光肩星天牛老熟幼蟲和蛹,有較強的寄生控害作用。然而,當光肩星天牛發育至老熟幼蟲或蛹時,其對樹木的蛀食危害已經十分嚴重,對于挽救受害樹難度更大。因此,需要開發專化作用更強、控害時機更靠前的新天敵來防治光肩星天牛。
近年來,作者所在的實驗室通過在野外布設含有光肩星天牛卵和低齡幼蟲的誘木進行新天敵資源挖掘,發現了包括光肩星天牛黑色扁脛繭蜂(Bracon plamitiblae)、奧金小蜂(Oxysychus glaMpennisi)和光宿星天牛柄腹繭蜂(Spathius anoplophorae)等10種新天敵。其中光肩星天牛柄腹繭蜂最早在2017年發現于北京和上海,隨后在遵義、昆明等地也被陸續發現,可寄生光肩星天牛初孵幼蟲,自然寄生率約15%,是一種全新的優勢天敵。目前本課題組已經實現了該天敵的人工規模化繁殖,并且開始嘗試應用于光肩星天牛的生物防治。然而,該寄生蜂如何搜索定位寄主并不清楚,解答這些問題對于研發更高效的天敵釋放和利用技術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