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舊歲的最后一天,同時也是新年的前一晚,“大年三十”在中國人心中是家庭團圓、辭舊迎新的重要時刻。然而,細心的同學會發現,今年居然沒有大年三十,臘月二十九之后便是正月初一!更令人震驚的是,不僅是今年,明年、后年、大后年也沒有大年三十,直到2030年,大年三十才重新“歸來”。
大年三十“消失”5年,這與我國農歷歷算的規則有關。眾所周知,月球圍繞地球轉動,在地球上看,月亮會呈現出不同的相貌,農歷月是古人根據月亮圓缺變化的周期而制定的。因此,有時一個農歷月是不滿30天的。
當月球和太陽的地心視黃經相等時,即當處在地球的我們看不見月亮時,這個時刻的月相會稱為“朔”,“朔日”是每個農歷月的第一天,即農歷初一。從一個“朔”到下一個“朔”,所間隔的時間便為一個月,在天文學中被稱為“朔望月”。朔望月的長度并非是固定的,其平均長度只有29.53天。據科學家調研,本世紀內,朔望月出現過的最短長度只有29.27天,最長則為29.82天。
在現實生活中,農歷月會按整數計算,分為大月的30天和小月的29天。當臘月碰上小月時,大年三十就會“缺席”。恰好,從2025年到2029年,臘月都遇上小月,因此大年三十會“消失”整整5年。
人們常提到的除夕,是指歲末的最后一個晚上,并不代表大年三十。因此,除夕不會“消失”,它的具體日期是會變化的。其實,有沒有大年三十都無關緊要,最重要的是一家人能開開心心、團團圓圓地過大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