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房間的書柜之上,陳列著眾多書籍,有中國的四大名著,有外國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其中,我最為鐘愛的當數《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其作者為羅貫中,他乃元末明初時期的著名小說家,亦是中國章回體小說的開山鼻祖。
此書情節跌宕起伏,曲折離奇。東漢末年,群雄并起,稱霸一方。劉備、關羽、張飛三人于桃園義結金蘭。其后,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雄踞北方;孫權占據江東;劉備借得荊州得以站穩腳跟,而后奪取西川,天下遂分為魏、蜀、吳三國。歷經多年征戰,最終,司馬炎篡奪魏國政權,改國號為晉,吳主孫皓投降,天下歸于一統。
《三國演義》之所以能夠吸引我,在于羅貫中用豪邁奔放的筆觸刻畫了一個個活靈活現、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如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奸詐多疑的曹操、沉著冷靜的劉備、驍勇善戰的關羽,等等。
諸葛亮是一位智者,令我欽佩至極。赤壁之戰后,諸葛亮已然料到曹操會走華容道,然而考慮到當時劉備的實力尚薄弱,倘若直接鏟除曹操,那么接下來蜀國必定會與東吳成為敵對關系,故而讓關羽去守華容道。此舉不僅讓關羽報答了曹操的恩情,更為自己日后的發展壯大預留了充足的準備時間,著實深謀遠慮。還有草船借箭、空城計、舌戰群儒等事跡,盡顯其神機妙算、料事如神。他無愧為中國赫赫有名的智者。
諸葛亮固然厲害,頗具神仙氣質,可他終究只是一介凡人,不可能毫無瑕疵。在“揮淚斬馬謖”一事中,他讓馬謖鎮守街亭,致使街亭這一軍事要地失守,他本人主動請求降職。瞧,料事如神的諸葛亮尚且如此,何況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呢?故而我們不能毫無理由苛求他人和自己不犯錯誤,更不應因他人的些許過失就橫加指責。
這也令我憶起跳長繩比賽時的一樁事。賽前我們練習了數百遍,比賽時卻因一位同學的腳稍稍顫抖,致使后面的人均未能接上,從而錯失名次。當時我頗為氣惱,便埋怨于他。如今回想起來,我覺得自己著實不該那般。畢竟就連如此厲害的諸葛亮,也無法保證自身完美無缺、毫無過錯。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皆存在有待充實改進之處,我們沒有理由苛求自己或他人盡善盡美,應當學會接納并不完美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