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家鄉有“打春鑼”的風俗,最早是用來提醒農民注意播種,后來發展成一門手藝。立春前后,民間藝人走村串戶,進城敲門,打起小鑼鼓,唱著吉祥話。
先是“咚咚,鏘;咚哩咚咚,鏘”,保持節奏敲打一陣,然后開腔,有賀新年的,有講農事的,有唱戲文、講故事的。隊伍里都是上了歲數的大爺,也不進門,還能現編詞,夸看到的一切家里的東西和人。他們嘴里大聲念叨:“春來了,送春來了!吉祥順遂,四季發財!”在得了賞錢后,他們會送出一張巴掌大的“春紙”,就是油印的節氣圖。
“過春節,打春鑼,來到貴府唱一曲。春鑼春鼓報春忙,報得天下喜洋洋……”
江西省宜春地區的風俗“打春鑼”,抑揚頓挫,如歌如訴,臨場發揮,別有韻味。它不僅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也讓人們在佳節中感受到社會的和諧。雖然這種習俗在慢慢地隨風遠去,可在人們的回憶中依舊那么溫馨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