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了積極推動電網數字化轉型,國網秦皇島供電公司不斷聚焦新型電力系統與人工智能技術融合發展,以數字空間為引擎,不斷探索和應用新技術,拓寬應用場景,構建電網設備自動巡檢、配變負荷智能預測等典型應用場景,重點解決旅游旺季保電協同響應效率低、人海戰術成本高等問題,該公司有效激發了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數字化新質生產力發揮更大價值,實現秦皇島電網從傳統模式向智能化、數字化電網轉型發展,不斷擦亮“綠色希冀”品牌。
數字孿生 智慧賦能變電站巡檢
以前,由于變電站環境錯綜復雜,運維人員需要人工記錄隱患,巡視一圈至少要二三十分鐘,且巡檢完成后需要靠人力編制巡檢分析報告,耗時費力。
為了提高智能運維水平,去年6月份,秦皇島公司在110千伏河東寨變電站試點應用數字孿生技術,依托“電網一張圖”構建變電站三維模型,對站內設備按比例建模復制,實時調閱高清視頻與站內三維模型疊加,開展變電站“線上巡檢”作業,對電網設備重點區域不間斷線上巡檢。借助人工智能技術,系統可自動生成涵蓋設備運行、視頻監控、輔助監測等多維度信息的巡檢分析報告,并利用先進的圖像識別算法,自動識別潛在設備危險,極大降低了運維人員勞動強度和作業風險,為變電站精準運維提供了有力支撐。
如今,值班人員只需輕點鼠標,進入數字空間保電系統,點擊基于數字孿生技術的線上巡檢模塊,便能在三維立體空間中實時查看該變電站內設備運行、氣象環境、視頻監控等情況。然后點擊巡檢報告按鈕,只需三分鐘,一份詳細的巡檢報告就能自動生成了,大大提高了巡檢效率。
“對變電站進行建模后,員工在線上點擊主變旁邊攝像頭,可360度無死角查看監控區域的實時視頻。有了線上巡檢功能,無需工作人員到達變電站現場,便可實時掌握站內運行狀況。”秦皇島公司科技數字化部員工劉照拯說。
負荷預測 讓電力供應未雨綢繆
2月5日,在北戴河區供電中心,運維人員楊永旭通過輕輕點擊數字空間保電系統負荷預測按鈕,一鍵生成了北戴河區配網變壓器未來24小時的負荷預測信息,為提前做好重過載配網變壓器的運維決策,提供了依據。
除了在智能巡檢方面發力,提高精細化運維水平,秦皇島公司還積極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在數字空間保電系統中開發出北戴河區10千伏配變智能負荷預測模型。該模型能夠針對負荷預測與實際值的偏差,自主優化模型參數,不斷提高負荷預測精準度。目前,北戴河地區單臺配變負荷預測偏差值已經控制在5%以內。
精準的負荷預測信息,讓運維人員對轄區配變的重載、過載情況了如指掌,實現了保電工作從被動搶修到主動運維的跨越。
秦皇島公司不斷拓展負荷預測建設成果,先后實現了工單自動派遣、現場實時督察、物資高效調度以及設備智能運維的全流程智能化閉環管理,有效提升了保電工作的自動化水平和響應速度。
“這一套AI賦能保電應用,幫助我們全面壓降了人力成本與時間成本,同時提高了我們電力保障的響應速度和響應效率,讓我們真正做到了未雨綢繆。”北戴河區供電中心黨支部書記書記秦川說。
培養人才 不斷激發創新活力
人才是科技創新與發展的核心驅動力。2024年,秦皇島公司開創性地實施了“總師引才、人才+項目”行動,通過選拔優秀的青年職工擔任公司科技研發項的技術總師,加速青年人才的培養。
2024年,秦皇島公司信息通信分公司青年員工韓佳奇發現,35千伏及以上的變電站所有電力通信光路的接收光功率數值需要全程手動操作,不僅費時費力且容易出現差錯。為此,他積極投入到電力通信光路劣化預警AI工具的研發中,歷時1個月的時間,成功研發出該工具。“工具安裝到電腦上,員工只需點擊工具上的查詢收光按鈕,AI工具就自動采集并分析接受光功率數據,實時監測電力通信光路運行狀況,并通過歷史數據自動比對快速定位異常光路,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韓佳奇說。
此外,該公司去年還發起成立了秦皇島市綠色電力數科創新聯盟,吸引了包括燕山大學、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在內的16家高校院所、專利孵化單位等成員機構加入。該聯盟旨在共同攻克新能源健康發展、電網建設環境保護、電網數字化與網格化新技術應用等方面的技術難題,深入打造“綠色希冀”品牌,推動綠色電力與數字化技術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