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數字化轉型的大潮中,國網冀北信通公司積極響應號召,致力于布局人工智能基礎能力和場景應用,專注于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與創新。該公司積極開展新技術探索,形成“一冀三位”的人工智能規模應用,將AI技術逐步融入電網核心業務場景,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的動能,助力國網冀北電力有限公司“綠色希冀”品牌建設。
夯實基礎通用能力
賦能人工智能體系化建設
為推進人工智能與電網業務不斷融合,信通公司著力打造省公司級人工智能平臺、高質量樣本庫、OCR、RPA等人工智能基礎設施,實現樣本處理、樣本標注、樣本管理、鏡像管理、模型管理、運行中心等業務功能。并構建面向省市電網公司的人工智能平臺樣本系統,實現了從樣本接入到標注、服務直至共享的一體化管理,從而支撐樣本運營工作的高效開展。
目前,信通公司已累計歸集設備、安監等圖像類樣本500萬張,營銷、物資等文本類樣本5.9萬份,組織完成圖像樣本標注11.1萬張,文本質檢標注任務42.3萬頁,有效支持國家電網公司“光明”電力大模型訓練工作。
信通公司依托省級人工智能平臺及語音識別等4類通用組件,建成標準化的云端模型分析鏈路,通過API、SDK等應用方式,為輸電、變電、安監、配電、營銷等10個專業提供120類實時穩定的模型服務,業務平臺通過與統一視頻平臺、人工智能平臺貫通,實現分析任務指令、任務信息自動下發、視頻巡檢等功能,將人工智能相關能力嵌入各業務生產作業標準化工作流程。并圍繞安監、設備等專業,累計打造“準入照片規范校核”“現場違章行為識別”“設備缺陷智能識別”等50項智能化場景,將人工的巡檢督查轉變為智能化巡檢督查加人工復核的新模式。
截至目前,該公司已為各單位提供智能識別模型服務上億次,人臉識別的智能準入校核15萬次,有效助力了冀北公司各專業規模化質效提升。
安監智能管控
作業現場更安全
近年來,作業現場多、安全風險多“兩多”態勢凸顯,作業現場督查人員力量難以匹配作業數量的快速增長,為此,信通公司加快推進人工智能場景應用,通過典型違章識別算法演進、大小模型協同應用、邊端安全距離管控等方式,以提升安監反違章數智支撐能力,保障現場作業安全。
完善帶電作業距離管控手段,提升帶電作業安全監管質量。針對國網公司“嚴防嚴控重特大人身事故硬措施”中的“變電近電吊裝發生觸電傷亡事故”風險,信通公司通過集成激光雷達的布控球,實現快速繪制作業現場三維點云地圖,作業人員、車輛與帶電設備的安全距離實時告警,有效降低變電近電吊裝發生觸電的安全風險。
自2023年開展人工智能賦能安監業務應用以來,信通公司累計完成跨越圍欄、未佩戴安全帶等十五個典型模型,現場違章行為識別準確率提升至83%以上,累計開展現場圖像分析百萬次。人員準入校核中發現不合格照片超3200余張,各項安監智能知識服務超2000次,輔助各環節質效提升。
如今,冀北人工智能技術已與該公司安全監管業務流程應用深度融合,有效保障了作業現場的安全。
探索大模型前沿技術
賦能供服指業務應用
長期以來,各地市供電服務指揮中心存在人工校核工單和數據處理效率低、易出錯等問題。信通公司積極探索創新,通過大模型技術構建供服指工單規范性核查、工單訴求總結與建議生成、供服業務智能問數、供服業務輔助決策等典型場景,有效解決傳統業務模式下的痛點問題。
在構建覆蓋供電服務指揮典型業務的知識服務方面,信通公司利用大模型+RAG模式構建知識服務應用,整合和優化各類制度、規范等原始文本資源,通過文本質檢、清洗、切割等預處理操作,構建供服指向量知識庫,為員工提供全面、準確、及時的知識支持。
此外,該公司還依托人工智能平臺構建工單核查及總結建議生成思維鏈,設計工單核查規則,對工單屬地回單內容進行規范性校驗,利用智能體的整合能力生成退單結果及原因,實現對復雜任務的自動化處理和智能化決策。
人工智能技術在供電服務指揮中心的應用取得了顯著成效。截止目前,知識問答已累計查詢400余次,智能問數累計調用超600次。地市公司供服指客戶服務指揮班工單回單人工審核時間每月節約160小時,供服指服務指揮班95598業務數據和運營情況統計分析每月節約44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