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代表作
我 想
·高洪波·
我想把小手,
安在桃樹枝上。
帶著一串花苞,
牽著萬縷陽光,
悠呀,悠——
悠出聲聲春的歌唱。
我想把腳丫,
接在柳樹根上。
伸進濕軟的土地,
汲取甜美的營養,
長呀,長――
長成一座綠色的篷帳。
我想把眼睛,
裝在風箏上。
看白云多柔軟,
瞧太陽多明亮,
望呀,望――
藍天是我的課堂。
我想把自己,
種在春天的土地上。
變小草,綠得生輝,
變小花,開得漂亮。
成為柳絮和蒲公英,
更是我最大的愿望。
我會飛呀,飛――
飛到遙遠的地方。
不過,飛向遙遠的地方,
要和爸爸媽媽商量商量……
詩人這樣說
關于《我想》的創作過程
高洪波
兒童詩歌《我想》創作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在我的記憶中,那段時間美好而緊張、清貧卻充實,快樂中充滿著風風火火的忙碌。
我的女兒是一個典型的“80后”,她的出生使我成為一位父親,進而又成為一名為兒童寫作的詩人。可以說,是女兒的誕生使我意識到某種責任,面對她和她的同代人,我在欣喜之中開始了噴泉式地創作兒童詩歌作品。
之所以使用“噴泉式”這樣的字眼,是因為那段時期文思流暢、詩情濃烈,常常是一組一組地創作詩歌,譬如這首《我想》,就是這種狀態下的作品。
記得那是一個北京的早春時節,當時妻子是一家醫院的婦產科醫生,她值夜班歸來,需要休息。由于住房僅有一間,我就把四歲的女兒丫丫領到北京的天壇公園,一起度過了一個完整的周末。
我們父女二人坐在初春的草地上,盡情享受陽光、春風和鳥鳴帶給人的快樂。我們捉迷藏,放風箏,聆聽公園中朋友們引吭高唱各種流派的京劇選段,吃冰淇淋、糖葫蘆、大白兔糖。那個時節的青草剛剛染上一抹綠,成簇的小芽頂出地面,而黃色的迎春花卻開得熱烈無比。女兒邁開小腳丫,在公園里盡情跑動,一個四歲的孩子,一個三十四歲的父親,就這樣和春天、詩歌碰撞在一起。
晚上回到家里,我靈感襲來,不能自已,一口氣擬了八個題目,總標題是《春的書簽》,然后陸續寫下了《春的書簽》《漂亮的阿姨》《我想》《美》等八首小詩。說是“陸續”,其實僅用了一個夜晚。我用一個小姑娘的視角,表達出自然之美、詩意之美和人性之美。在《春的書簽》中,我這樣寫道:
我在粉紅的桃樹下,
拾起幾片花瓣。
紅紅的桃花沖我笑,
笑我美麗的衣衫。
我在嫩黃的金色花朵下,
拾起幾片花瓣。
小花們張開翅膀,
飛落在我的心田。
我在雪白的玉蘭樹下,
拾起幾片花瓣。
好大一朵的玉蘭花呀,
像扇來春風的小扇。
我用藍色的小手絹,
包起這春天的花瓣,
捎給大病初愈的老爺爺,
當作香噴噴的書簽……
這里實際上是我對公園中春天的觀察描繪,幾種花瓣都是真實的存在,我所做的就是對“花瓣”這一意象進行整合與構思。
寫作《我想》時筆下十分流暢,幾乎是一氣呵成。我以一個小姑娘的視角,走進春天的公園,運用通感的修辭手法,讓身體和思緒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進入春天。全詩構思是這樣的:從手開始,手要安在桃樹枝上;繼而是腳丫,要接在柳樹根上;然后是眼睛,要裝在風箏上。三個孩子最熟悉的身體部位,和春天中的桃樹、柳樹及常見的風箏,產生詩意聯系,再借助花苞、陽光、春的歌唱,土層、營養、綠色的篷帳,進而寫柔軟的白云、明亮的太陽和藍天是我的課堂,完成了構思中第一個層面。
第二層面進行遞進式開掘,讓小主人公索性把“自己”種進春天的大地里,變成小草、小花,或是飛翔的柳絮、蒲公英,想象飛騰,上天入地。這是兒童思維的典型特點,我就緊緊抓住這一特點,讓詩意駕馭想象,讓靈感催動通感,完成全詩的點晴之筆:“不過,飛向遙遠的地方,/要和爸爸媽媽商量商量……”想象回到現實,上天入地的小家伙重新成為乖孩子,在幽默中完成了全詩的創作。
法國作家雨果有一個觀點:“詩人的兩只眼睛,其一注視人類,其一注視大自然。他的前一只眼叫做觀察,后一只稱為想象。”用雨果的話來論證《我想》一詩的創作過程,是再貼切不過的。
這就是《我想》誕生的背景和創作過程。
高洪波簡介
高洪波,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七、八、九屆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兒童文學委員會主任。著名兒童文學作家、詩人、散文家。作品有兒童詩集《大象法官》《喊泉的秘密》《我喜歡你,狐貍》等,散文集《悄悄話》《波斯貓》等。其中,《我想》獲第一屆全國兒童文學優秀作品獎,散文集《悄悄話》獲第三屆全國兒童文學優秀作品獎。多個作品獲中國出版政府圖書獎、“五個一工程”獎等各類獎項。圖畫書“快樂小豬波波飛”系列累計銷量超百萬冊,版權輸出到法國、韓國、越南等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