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前,英軍、俄軍和德軍都根據現代戰爭需要,采用了能見度低的卡其色或灰色制服,而法軍士兵則穿著色彩醒目、辨識度高的制服(茜紅色軍褲)。自1829年起,法軍茜紅色軍褲作為一種民族標志和革命傳統保留下來,自1884年無煙火藥出現后,這種顏色在戰場上因格外顯眼極易暴露,已不適應各種遠程火力打擊下的新型戰爭。另外,具有諷刺意味的是,1890年后德國生產的茜素染料取代了傳統茜草染料,一戰爆發后法國人穿著德國巴斯夫公司(BASF)生產的茜素染制的褲子上了前線。
殘酷的現實促使法軍指揮部迅速選擇新的服裝顏色,并著手對士兵制服、頭盔和裝備進行現代化改造。經過一番猶豫后,他們選擇了“地平線藍色”(horizon blue),其“三色”染料由白色(35%)、深藍色(15%)和淺藍色(50%)組成。至1915年4月,法軍新式制服終于問世。光鮮漂亮的制服消失了,代表部隊獨特性的標志也被淡化,只能通過徽章、編號、滾邊等服裝上的細節加以區分。
與此同時,法軍還為士兵配備了由軍需官路易·阿德里安(Louis Adrian)設計的M1915頭盔。該頭盔是世界上第一頂現代意義上的戰斗鋼盔,其外形結構設計受勃艮第頭盔啟發,包含半圓帽、雞冠形頂飾、帽檐和護頸4個部分,使用0.7cm厚軋制鋼板,通過冷沖壓加工制作,可以對頭部、前額和后頸給予有效防護,頭盔涂成藍灰色,與“地平線藍”制服相匹配,代表軍兵種或服務機構的鋼制徽章被固定在頭盔前部的金屬支架上。頭盔原型于1915年4月送審,同年5月獲批,之后由多家金屬加工專業公司進行批量生產。至1915年9月第二次香檳戰役(9月25日~11月6日)開始時,日產量為5.2萬頂,累計分發160萬頂。由于其有效性,還接到意大利、比利時、塞爾維亞、羅馬尼亞和俄羅斯等國家的大筆訂單。一戰期間,總產量超過2000萬頂。
阿德里安設計的其他護具還有半球形無邊帽、阿德里安胸甲、阿德里安護肩等,這些防護裝備可根據戰斗需要,有選擇地配備。
法語中的“camouflage”一詞,源自意大利語“camuffare”(音譯“迷彩”,意譯“偽裝”),是法國人在1914年以俚語形式創造出來的一個軍事術語,指的是武裝部隊使用偽裝來保護人員裝備不被敵軍發現的行為。在實際應用中,就是將顏色和材料應用于各種軍事裝備,包括車輛、船舶、飛機、火炮和軍服等,要么將其隱藏起來以防止被發現(隱秘),要么使其看起來像其他東西(模仿)。一戰期間,這種視覺欺騙的概念被廣泛應用,并發展成為現代軍事戰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最先發起軍事迷彩創作活動的主要是一些在法國軍隊中服役的藝術家,其代表人物有:法國象征主義畫家、粉彩畫藝術家吉蘭德·德·塞沃拉(Guirand de Scevola,1871~1950年),南錫畫派畫家、藝術收藏家歐仁·科爾賓(Eugène Corbin,1867~1952年),南錫畫派創始人、劇院裝飾設計師路易·金戈(Louis Guingot,1864~1948年)等。自1914年秋季開始,這幾位軍人藝術家自發地聚在一起,由時任第13炮兵團炮手的吉蘭德·德·塞沃拉牽頭,開始繪制迷彩畫布覆蓋火炮和設計制作士兵迷彩服的實驗,他們的創舉很快獲得所在部隊指揮官和法軍高層的認可。
1915年2月12日,法軍第一個專司軍事迷彩工作的機構迷彩部(Section de Camouflage)正式成立(這個日期被吉尼斯世界紀錄的審核人員認定為首次使用現代迷彩的日期)。同年8月,迷彩部被正式確定為法軍總司令部(Grand Quartier Général,簡稱GQG)的直屬單位,軍官佩戴的臂章采用GQG的顏色(紅色和白色),上面繡有迷彩部特有的銀色變色龍標志。
法軍迷彩部成立后,隨著更多實力派藝術家的加入,軍用迷彩的應用范圍得以不斷拓展,其形式、方法、手段等也得到全面提升。迷彩部設立多個迷彩裝備加工廠,雇傭工人最多時達9200余人,其中男性1200人(主要來自越南),女性8000余人。
博物館收藏并展出的一戰期間與迷彩有關的物品數量有限,但每一件都彌足珍貴。
繡有變色龍標志的軍官臂章,由位于巴黎市黎塞留街41號的V.Petitfils公司制造,從一開始它就是被嚴格管制的物品,如今更是所剩無幾,不僅展品品相上乘,原始的包裝盒亦完好無損。
迷彩部1916年贈予吉蘭德·德·塞沃拉的軍刀,是一把特制軍刀,以法軍M1822/1899炮兵軍官刀為藍本,由迷彩部成員、著名軍營畫家、賽福爾國家工廠陶藝設計師亨利·巴伯里斯(Henri Barberis)設計,沙泰勒羅國家兵工廠制造,其青銅質劍柄鑄有變色龍標志,刀身刻有亨利·巴伯里斯的簽名,稱得上是一件意義非凡的藏品。
科爾賓迷彩服,歐仁·科爾賓設計,1914~1915年間在其父親經營的南錫百貨店縫紉工坊加工制作,色彩為棕色和綠色,配有可向后折疊、帶有3個孔的連體帽,這是科爾賓早期迷彩服的一個樣本。歐仁·科爾賓于1915年8月服役期滿后,作為志愿者繼續在迷彩部承擔設計制作迷彩帆布和迷彩服的工作,直到戰爭結束。
防空掩蔽網,是最早出現的一件軍事迷彩作品,出自法軍步兵營營長阿納托爾·科本哈格(Anatole Kopenhague)之手,他在1912年設計了這種掩蔽網,主要用于保護部隊營地不受敵機襲擊。1913年法軍總部在第119步兵團進行試驗,1914年8月22日,該項目最終被否決,理由是這項發明雖然有效但難以實施。
望遠鏡觀測臺模型,是迷彩部按照1:5的比例設計制作的哨兵觀測臺模型之一,這種哨位觀測臺由迷彩部所屬的工廠加工生產,視戰場情況在此基礎上進行不同形式的偽裝。1915~1917年,迷彩部在亞眠美術學校設立了一個迷彩車間,有工人800余名,擔負的任務主要是制造不同形式的觀測臺、觀測哨及其掩蔽物,將哨位偽裝成形象逼真的樹木、花草、柴垛、土堆,甚至馬的尸體。
涂有迷彩偽裝色的“機動盾”(移動人員防護罩),是一種配有輪子的防彈盾牌,在一戰的塹壕戰中被試驗性使用。
法國是歐洲戰場上最廣泛使用非洲士兵的國家。非洲軍,即北非士兵曾參加過1854~1856年的克里米亞戰爭、1859年的意大利戰爭以及1870~1871年的普法戰爭,這些戰爭提升了非洲殖民軍隊的形象。在1905~1906年第一次摩洛哥危機后,法軍將領兼激進政治家阿道夫·梅西米(Adolphe Messimy,1869~1935年)請求延長阿爾及利亞穆斯林義務兵役期限,1912年頒布的一項法令最終允許在志愿者人數不足的情況下實行強制征募。從1909年起,殖民官員查爾斯·曼金(Charles Mangin,1866~1925年)致力于在西非招募一支龐大的“黑色軍隊”,并進行系統訓練,以便在歐洲戰爭中部署。他認為,人口發展將使法國和德國的可用軍事人力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而西非人特別適合在戰爭中擔任突擊部隊,據稱他們的神經系統不太發達,使他們對戰斗的噪聲免疫。因此,1912年的一項法令允許在法屬西非強制征兵,并在殖民地以外使用這些軍隊。
一戰開始后,交戰國的殖民地國家不可避免地被卷入戰爭,法國和英國從殖民地征兵一百余萬人投入戰場。英國主要使用印度士兵在中東作戰,也參加了歐洲西線的作戰行動。法國招募非洲軍和殖民地軍隊土著士兵共達54.5萬人。其中:來自阿爾及利亞、突尼斯和摩洛哥約27萬人,來自撒哈拉以南非洲約18.1萬人,來自印度支那4.9萬人,來自馬達加斯加4.1萬人,來自索馬里海岸和吉布提2500人,來自太平洋島國1000人。在歐洲前線作戰的有43.7萬人,另有一些部隊被派往達達尼爾海峽和巴爾干半島戰場。還有一些印度支那人和馬達加斯加人被作為勞工雇用,這些人往往是第一次來到殖民宗主國。
由于地理上的原因,德國無法征召殖民地軍隊到歐洲作戰。戰爭開始后,非洲成為德國人爭奪殖民地控制權的戰場,因此非洲戰事也一直持續到一戰結束。在此期間,多哥在1914年8月底被英法聯軍輕松占領,而德屬西南非洲則在定居者和德國軍隊的堅決抵抗下于1915年7月被南非占領。英法聯軍在1916年初完成對喀麥隆的征服,雙方都付出了慘痛代價。在東非,比利時、英國、南非和葡萄牙盟軍面對的是德國長期、猛烈和系統的防御,德軍在黑人部隊的幫助下,以寡敵眾,進行了長期游擊戰,直到歐洲停戰協定簽署后才投降,駐德屬東非軍的司令官保羅·馮·萊托-福爾貝克將軍回到德國時,被奉為民族英雄。
戰爭非常昂貴,國家需要向民眾借錢來支付戰爭費用。一戰期間,為了籌措戰爭資金,法國政府先后發行4期國防貸款,籌集資金總額達550億法郎。
發行國防貸款離不開廣泛深入的宣傳活動,海報是大戰期間當局用來向民眾講話的主要宣傳工具。得益于彩色印刷術、縮放儀和照相技術,海報能夠以較低的成本大量印刷,迅速分發到全國各地,張貼在大街小巷的墻上。這些海報通常利用人們在戰爭中的愛國主義情緒和對現實生活中的危機意識與責任感,宣揚戰爭債券為他們提供一個直接為戰爭出力的機會。
法國第一期國防貸款海報《為法國傾注你的黃金;黃金為勝利而戰》(Pour la France versez votre or.L’or combat pour la Victoire),由法國著名漫畫藝術家阿貝爾·費弗爾(Abel Faivre,1867~1945年)創作,他的繪畫作品定期在《費加羅報》的“黃油盤”(L'Assiette au beurre)欄目上發表,具有極大的社會影響力。海報畫面由一枚金幣和一個在白色背景下出現的人物組成,佩戴尖頂頭盔、手持配裝刺刀步槍的德國士兵被金幣擊倒,金幣中伸出的公雞向德國士兵發起攻擊,雞喙瞄準了士兵因恐懼而凸出的眼睛,這種簡潔刻板的印象向人們提供了一眼就能讀懂的視覺信息。海報中的兩條口號同樣簡潔明了:為法國傾注你的黃金,黃金為勝利而戰。這種對公民意識和愛國主義的雙重訴求,從擔負保衛祖國責任的前線士兵身上擴展到了全體民眾。
法國第二期國防貸款于1916年10月啟動,漫畫藝術家阿貝爾·費弗爾再次創作了海報《我們會抓住他們!》(Onles aura!),這幅作品被公認為“一戰沖突中最令人難忘的法國海報”之一。畫面上,一名年輕的士兵一手拿槍,一手高高舉起,向世界展現了勝利的決心和勇氣。“我們會抓住他們!”,源于貝當將軍在凡爾登戰役期間發布命令時引用的一句名言,在這里被集中體現于這位年輕士兵身上,使他成為了一個寓言式人物,表現的是站在士兵背后的所有法國人的共同意志。
法國第三期國防貸款于1917年啟動,在出版發行的多份官方海報中,讓·德魯瓦(Jean Droit,1884~1961年)繪制的海報《站在曙光照亮的戰壕里,士兵們夢想著勝利和他們的家》(DEBOUTDANS LA TRANCHéE QUEL'AURORE éCLAIRE LE SOLDAT RèVE à LA VICTOIREET à SONFOYER)受到廣泛贊譽。海報分為圖文兩部分,上部繪圖刻畫了戰壕中一位老兵的形象,他表情凝重陷入沉思;下部為文字:站在曙光照亮的戰壕里,士兵們夢想著勝利和他們的家。海報作者讓·德魯瓦是一位軍旅畫家,他1914年8月被征召入伍,后晉升為第226步兵團少尉,歷經殘酷的凡爾登戰役,曾在前線向著名報刊《畫報》(L'Illustration)投送了多幅反映戰壕生活的草圖,他創作的海報更是真切地表現了戰士思念家鄉親人、渴望盡快結束戰爭的真情實感。
法國第四期國防貸款發行于1918年,距戰爭結束只有幾個月的時間。藝術家馬塞爾·法爾特(Marcel Falter 1866~193?年)創作一幅宣傳海報《為了最大的努力》(Pourle Suprême Effort),描繪的是一名法國士兵與“帝國之鷹”殊死搏斗的畫面。法國海報藝術家經常使用普魯士鷹來象征德國的野蠻。在這里,作者通過在背景中添加一個燃燒的村莊、廢棄的火炮和帶刺的德國頭盔來表現德國占領的恐怖。1918年8月,法國和德國軍隊之間非常真實且絕望的戰斗在這里被戲劇化地呈現:一只兇猛的老鷹咬住了一名法國士兵,它巨大的翅膀超出了圖像的邊界。戰爭期間被派往法國的美國紅十字會牧師沃爾特·拉塞爾·鮑伊(Walter Russell Bowie)在談到這張海報對法國街頭的影響時寫道:“幾個月來,法國一直在試圖擊退德國人。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她一直在與那只巨大的黑鷹戰斗,它的翅膀在整個大地上投下陰影。法國一直戰斗到似乎耗盡了所有的力量,并且似乎不可能再嘗試了。但那張海報的目的是讓人們記住,他們仍然必須堅持下去,進行最后一次偉大的嘗試。老鷹還沒有被窒息,法國絕不能放手!”
一戰期間,德國也在不斷地發行戰爭債券,發行頻率為每半年1期,遠高于法國。《幫助我們獲勝!》是1917年春季為發行第六期戰爭債券而制作的宣傳海報,這張以不知名普通士兵為主題形象的海報受到廣泛好評,被認為是德國戰爭宣傳中第一張最具思想性和親和力的官方海報。海報作者為德國慕尼黑藝術家弗里茨·埃勒(Fritz Erler,1868~1940年),作品具有類似木刻畫的表現主義風格,著力刻畫了一名戴著鋼盔、掛著防毒面具和手榴彈的士兵形象,這些都是現代戰爭的象征。士兵靠在被切斷的鐵絲網柱上,目光如炬地注視著遠方,顯示了堅定、不可動搖的意志。
發行“國防貸款”或“戰爭債券”的宣傳活動并不局限于海報這一種形式,博物館展出的一件木雕藝術品“香檳之鷹”就是德國為支持發行戰爭債券宣傳活動而創作的。這座木雕寬0.79m,高2.12m,雖呈靜立之狀,但很有氣勢。底座上刻有“Der Adler der Champagne”字樣,意思是“香檳之鷹”。鷹,作為常見的指示物實際上是德意志帝國的象征;香檳,是法國的地名。“香檳之鷹”,表明它是在帝國征募戰爭貸款期間在香檳制作的。這里的“鷹”還有一個特殊之處:它上面布滿了釘子,與德國軍靴靴底上通常釘的那種釘子十分相似。每一顆釘子都代表一個支付了費用并支持發行“戰爭債券”的德國人。據介紹,該木雕是一戰期間法國軍隊繳獲的戰利品。(待續)
編輯/劉玉珍
下期將呈現一戰中首次出現的空戰、坦克與反坦克武器以及一些戰役。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