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在行知理念的指導下,學校PLC編程與應用技術課程團隊積極探索,根據課程思政建設的調研現狀,發現教學內容和教學特色方面存在不足。團隊從課程重構、課堂實施和課堂生活化三個方向入手,提出了具體的實踐過程步驟和措施,總結了課程思政實施過程中的特點以及改進措施,為相關學校的課程思政建設提供了建議。
關鍵詞:行知理念;課程思政實踐;小先生;PLC課程;生活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25)04-0158-03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 標識碼(OSID) :
0 引言
2020年,教育部印發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綱要》,明確提出實踐類課程要注重學思結合、知行統一,以增強學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PLC編程與應用技術課程團隊結合課程特色和工科類學生的特點,以陶行知先生提出的“行知理念”為主要理論依據,努力將知識與行動結合進行探索。團隊積極將“知行結合”和“小先生”等具體措施落實到課堂教學中[1]。在兩年多的教學實踐中,從課程重構、課堂實施和課堂生活化三個方向入手,最終將課程思政改革的具體要求落實。PLC編程與應用技術課程在省教學大賽和省級在線精品課程中均取得了良好的成績,實踐成效也為相關研究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本文通過對現狀的調研與剖析,提出了相應的策略和反思,期望為職業院校的工科類課程思政改革提供參考。
1 課程思政建設現狀
為進一步了解課程思政建設情況,參照《江蘇省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建設指標》,學校從課程團隊、教學內容、教學改革、教學評價和教學特色五個方面對教師進行了問卷調查和訪談。調研結果表明,在培訓和師資等條件充足的情況下,教師的課程建設意識較為明確,能夠主動參與各類課程思政建設和實施環節。課程團隊符合課程建設標準,擁有較好的學生評價標準和較強的教學改革能力,但在教學內容和教學特色方面仍存在不足,主要情況如下。
1.1 教學內容方面:課程思政的整合缺失
如何在教育中融入課程思政是每位教師追求的目標。目前,教師在討論課程思政時,主要圍繞工匠精神、愛國情懷、職業道德和7S管理等進行,這些內容在每個崗位上都有具體的工作要求,只有貼近學生的生活和工作,才能更好地被學生接受和采納。然而,教師一般根據當前的時政背景和教學實際進行設計,雖然與時俱進,但在整個課程相關的教學中缺乏主線。調研顯示,有72%的教師能夠較好地設計相關的課程思政要素,95%的教師能夠靈活使用生活中的案例對課堂進行有效的思政教學。但81%的教師認為,教學過程中的課程思政元素應進行完整的設計,針對不同專業應設置不同的課程思政主線,以幫助學生在教學與生活中獲得升華。
1.2 教學特色方面:課程思政生活化不足
生活即教育,如果課程實施能夠與學生的生活緊密結合,并與國家發展的現狀相結合,課程思政的實施將更具實效,同時也能幫助學生在學習中理解課程所引發的思考。以工業機器人專業課程思政探索為例,該課程結合了大國重器和大國工匠,通過3-5個案例逐步深入地介紹在企業工作的大師,幫助學生理解工匠精神。然而,從學生的訪談來看,學生能夠較好地認識到國之重器需要工匠精神,但他們認為這類學習與實際生活相脫節,難以應用于日常生活中,這使得課程內容難以引起學生的共鳴。
2 基于PLC 編程與應用技術的課程思政探索
PLC編程與應用技術是學校省級在線精品課程,同時也是學校持續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先鋒。課程團隊提出,課程思政建設應圍繞國家課程建設要求,基于“崗、課、賽、證”要求重構課程內容,將工作細節和工作過程全方位融合思政建設。教學方式由教師講授轉變為學生體悟或演講,旨在加強學生的感受,以達到更好的效果[2]。
2.1 落實“生活教育”的課程重構
在教育中體現生活,在生活中感知教育,一個良好的課堂應讓學生感受到課堂內外的緊密聯系,貼近生活。PLC編程與應用技術課程秉持這一理念,進行了課程重構。該課程對接國家專業教學標準,緊扣專業特點,融合工業機器人裝調技能和1+X可編程控制器系統應用編程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標準,根據“工業機器人調試員、PLC編程員、PLC調試員”崗位對教學單元進行了課程重構。按照“能力分層,循序漸進,逐步提高”的原則,設計了機械爪搬運控制、步進控制機械爪、郵件控制分揀系統等六個項目。這六個項目的設計充分考慮了本地區鄉鎮企業中出現的機械爪、噴泉、紅綠燈、郵件分揀等常見應用場景,實現專業與生活的有效結合。其課程重構安排如圖1所示。
2.2 開啟“小先生教育”嘗試,課程思政由教師講授轉變為學生體悟
“小先生”教育模式是陶行知先生提出的一種教學理念,具體而言,是在學生自主理解的基礎上主動學習,通過多樣化的學習策略加工知識信息,構建個人的知識體系,并將加工后的知識信息傳遞給同伴。在教學過程中,“小先生”完成了一次深度學習[3]。課程團隊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和PLC課程的教學現狀,結合教學理念,提出采用“小先生”學習模式,重在提高學生的自我表達、自主學習、知行結合和總結反思等四方面的能力培養,促進學生的職業理念和素養全面發展。通過學生的主動學習和表達,更好地實踐課程思政。其主要內容如下:
1) 做生活的發聲人,善于自我表達
中職學生在九年制義務教育期間往往受到的關注不足,導致他們長期不愿意表達。在中職教育過程中,應給予學生多方面的關注和關心,以幫助他們成長成才。課程團隊引入卡耐基的教育理念,鼓勵學生主動表達,在學習過程中強化學生主體意識,幫助他們勇于表達。在本課程中,教師主動邀請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并播放一些提高情商的演講視頻,幫助學生在同學面前樹立信心,增強其自信心。
2) 推進創新理念,學會自主學習
“小先生”理念強調讓學生主動學習。通過文心一言、Kimi助手等工具,幫助學生逐步掌握各種大數據應用,從而拓展自身的學習方法。在PLC編程與應用技術課程中,教師在課堂上教授學生一種實用且易于理解的PLC編程方法。除了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外,學生還可以利用ONENOTE進行筆記整理,同時通過各類大數據助手,探索不同的學習方法。這樣的任務為不同的學生提供了多樣化的解決方案,學生也可以通過ONENOTE的學習,互相借鑒使用方法,提升創新能力。
3) 知行結合,促進學生掌握知識
課堂上精心挑選了六位杰出工匠的事例,將這些故事融入課程教學中。在PLC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學生更需要踐行“細致”和“認真”的品質[4]。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邊實踐邊思考問題時,教師會鼓勵他們認真學習和品味工匠的故事。在教學中實現知行結合,不斷提升自我。
4) 總結反思,提升自我
總結和反思是“小先生”教育模式中的必修內容。教師會為每位學生提供每日總結與反思的機會,通過幫助學生不斷總結和反思當日的學習,促進彼此逐步提高。
通過以上四個課堂實踐步驟,課程有效踐行了“小先生”教學理念,并融入了創新理念和工匠精神等內容。為此,課程總結了如圖2所示的四能教學引導。在學生踐行四能學習的過程中,將課程思政中的知行合一的學習理念及工作中的細致品質融入其中,幫助學生全面成長與發展。這也是培養和學習工匠精神的一種方法,從具體的操作層面進一步推動了對工匠精神的學習。
2.3 課堂教育生活化,將思政教育貫穿整個教學過程
生活教育是指在生活場景或工作情境中進行有效的教育,而職業教育則是生活教育的一個典型延伸與拓展。課程所進行的教育與未來的工作場景相結合,緊密聯系企業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進行教育,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未來的生活。以下是教學團隊在貼近生活教育實施方面的探索。
1) 工作場景復刻,提前感知工作環境
PLC實訓部分的場景在工業機器人和數控技術中得以應用。教學團隊利用學校的實訓室模擬企業環境,使學生熟悉本專業的相關場景,并幫助學生掌握PLC調試和維護的教育內容。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參觀學校附近的企業,在學習過程中,理解工作服、安全帽等安全裝備的必要性,了解一些常見工作習慣對工作的影響。無形中的生產教育讓學生深刻理解并內化于心。
2) 安全教育視頻,強化安全生產概念
在課程建設過程中,教師錄制了小張在實訓和實習過程中經歷的二十個故事,內容包括小張在企業實踐和學習中的十個要點和十個注意事項。在視頻中,通過與實訓場地相同的場景,讓學生明確電源安全、工作設備使用安全等操作事項。學生通過超星平臺進行學習,每個視頻時長為5至7分鐘。通過視頻學習,學生認識到一些平時的行為對工作的影響,有助于防微杜漸。
3) 熟悉工作流程,掌握生活技能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積極引入設備維護、電源通斷、安全避險等日常工作,幫助學生了解在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實際問題。以課程為例,通過在線精品課程講授PLC電池更換、日常通斷電等工作,課堂上還組織學生了解安全生產相關內容,幫助學生熟悉未來的工作流程和基本操作方法。
3 PLC 編程與應用技術課程思政的探索總結
3.1 課程重構,融入多種思政元素有成效
通過課程整體設計和研討,課程將安全生產、環保意識、創新意識、規范操作及職業素養等內容融入課堂教學中。在教學過程中,每個模塊均有所側重,突出重點。教學環節與思政元素的關聯如圖3所示,在PLC編程步驟的實施中(程序設計、程序編寫、程序調試、設備連接、系統聯調) ,均融入了與本專業相關的課程思政元素。在思政元素的融入廣度和深度方面,均取得了較好的成果。
3.2 課程思政實施探索促進教師成長
通過課程思政建設,教師在課程設計中吸取了經驗和教訓,總結和探索了本課程的思政要素,課程思政育人意識得到了顯著提升。在實施過程中,不僅實現了對學生的思想引領,也使教師感受到教學相長,增強了教師的立德樹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教師在課程思政建設中學會了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融入,豐富了課堂教學的內容。在近三年的教學能力比賽中,學校的教學團隊在江蘇省職業院校教學能力比賽中獲獎兩次,并被評選為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課程思政優秀案例,教師的業務能力得到了明顯提升。
3.3 課程思政促進學生成為有用人才
通過深入實施課程思政教學實踐,啟用“小先生”教學模式,師生之間的互動變得更加頻繁,學生在課堂上的專注度顯著提高,作業完成的質量與效率也呈現出積極的上升趨勢。這種積極轉變源于授課內容與思政教育的有機融合,不僅激發了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深入探索,更在無形中觸動了學生的情感共鳴,使他們更加熱愛專業學習[5]。在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的同時,注重對學生價值觀念的引導,旨在培養具備科學探索精神、職業精神、民族自豪感、法治意識和責任擔當的新時代青年。學生通過“小先生”模式,積極反饋與反思,教師及時引導與發現,進一步提升了課程思政的育人成效。
4 課程思政研究實踐反思
通過行知理念下的“小先生”“生活教育”探索實踐,教學團隊在課程中融入大量思政元素,取得了不少成果,同時也總結了一些不足和改進的方向。
4.1 課程思政案例須與時俱進、貼近時代
課程思政案例更新時要根據熱點來不斷整合新的內容。在課程實踐中,2021年團隊在課程實踐中引入“武漢點燈”故事,2022年引入北京冬奧會,2023年引入了天宮探索,這些思政案例都有時效性,讓學生感受到課程的活力,但這些思政案例隨著新的事件發生要積極替換。未來將積極挖掘思政元素,及時補充到教學中,豐富課堂教學。
4.2 課程要積極擁抱知行合一,融入新技術
知行合一是工程類課程學習的寶貴鑰匙,只有在做中學、在學中做,才能保證學習的效果,同時近年來AI技術的普及和提升,加速了課程的創新和發展,只有緊緊追趕才能不斷前行。教學團隊將通過文心一言等AI工具幫助學生學會學習,積極開放實訓室,讓學生在課余時間不斷實踐,開辟課外實踐學習。
4.3 課程思政需要提升教師的學習能力
課程思政建設旨在提升學生在學習知識過程中的政治認同,增強“四個自信”。課程教學團隊應該要積極加強對本專業、學科的責任意識,教師要加強日常學習,及時將所學到的國家政策方針融入課堂教學中。教無定法,思政融入各有其法,只要緊扣課程,主動創造性地在教學過程中全方位“潤物細無聲”地融入價值觀導引,就能實現專業知識、能力培養和育人目標的三統一。
5 結束語
·在新時代背景下,課程思政已成為教育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工科教學中,知行合一尤為重要。只有通過進一步優化課程內容、落實“小先生”教學模式和改進課堂教學生態,貼近生活,才能不斷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讓每位學生在這樣的課堂教學環境中不斷學習,體悟工匠精神,為成為一名合格的電氣工程師而努力前行。
參考文獻:
[1] 賀靜.大學英語課程思政“ 三位一體” 模式建構及實踐路徑[J].科教文匯,2024(19): 124-128.
[2] 吳凡,馬燕平,趙亞平,等.基于“崗課賽證” 的高職“PLC技術應用” 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科技風,2024(29):13-15.
[3] 曹水群.將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有效融入“ 思政課” :學習總書記賀信精神的思考[J].西藏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40(2):1-3.
[4] 左維琦.電氣控制與PLC應用課程的教學改革與探索[J].科技風,2018(26):191.
[5] 張艷珍.PLC應用技術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現代職業教育,2024(25):121-124.
【通聯編輯:張薇】
基金項目:2023 年無錫市中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專項研究課題“課程思政視角下機電類課程建設與實踐研究——以《PLC 編程及應用技術》為例”(CXYZ202306) ;資助資金:江蘇省高校“青藍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