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思說:“語言是思想的直接現實”。領袖人物的語言,尤其是那些順應時代發展大勢、指引時代發展潮流、反映時代主旋律、回應時代最強音的語言,有著推動時代滾滾向前的巨大影響力。鄧小平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久經考驗的共產主義戰士,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創者,鄧小平理論的主要創立者,為世界和平和發展作出重大貢獻的偉大國際主義者。同時他也是有著自己獨特風格的語言大師,他極具魅力的語言,不僅閃耀著智慧的火花,也閃耀著真理的光芒,極大豐富和發展中國政治語言的同時,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不斷推進指明了前進方向。
言簡通俗中蘊含深意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報》刊發《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特約評論員”文章,系統論述了檢驗真理的標準是社會實踐,極具針對性地提出理論和實踐的統一是馬克思主義最基本的原則,任何理論都要不斷接受實踐的檢驗。一石激起千層浪,這篇文章一經發表,就在黨內外引起強烈反響,遭到反對者“究竟是砍旗還是舉旗”的質疑和指責。在這場理論較量的關鍵時刻,鄧小平旗幟鮮明地指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篇文章,是馬克思主義的。”這句話超出了學術觀點討論的一般范疇,而是斬釘截鐵地回答了應該實事求是還是教條主義地對待馬克思主義,果斷鮮明地指出要回到實踐中去,高度概括了他對開展真理標準問題討論的態度。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講話中,鄧小平就真理標準問題討論作了科學精練的總結:“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爭論,的確是個思想路線問題,是個政治問題,是個關系到黨和國家的前途和命運的問題”。鄧小平的講話語重心長,直截了當,既明確了思想僵化、脫離實際的危害性,又明確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重要性,更是把真理標準問題討論看作是重大政治原則問題,上升到關系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政治高度,審視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就不再是簡單地解決思想分歧、可以淺嘗輒止,而是必須辨明白、論透徹,來個思想大解放,進而實現思想大統一。鄧小平觀點明確而又言簡意賅的語言,體現了一位馬克思主義者實事求是的思想品格和務實作風,在黨和國家面臨向何處去的重大歷史關頭,他強調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旗幟鮮明反對“兩個凡是”的錯誤觀點,領導和支持開展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推動各方面的撥亂反正,為推進改革開放奠定了堅實思想基礎。
“革命是解放生產力,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反動統治,使中國人民的生產力獲得解放,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產力。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以后,還要從根本上改變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建立起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促進生產力的發展,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鄧小平的這一論述,細細琢磨,可見其匠心獨運之處。“革命是解放生產力”,這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觀點,“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則是鄧小平在論述革命是解放生產力后,進一步考察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后采取推進生產力發展的系列改革舉措,進而順理成章、水到渠成得出的結論。其中一連使用兩個“這是……所以……”的句式來闡明觀點,有著極強的邏輯性和嚴謹性,言之有物、言之有據、言之有理。尤其是“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中的“也”字,使前后兩句緊密地聯系起來,表明后者是前者的繼承和發展,凸顯出理論上的創新源于堅守理論本身這個道理,彰顯了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態度和理論智慧。
“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是鄧小平對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理論的重大突破。過去,我們一度把社會主義社會看得很短暫,不去劃分階段,并急于向共產主義過渡,從而作出一些超越階段和違背客觀規律的失誤甚至是錯誤的決策。針對改革開放之初,在社會主義建設問題上再次冒頭的急于求成傾向,鄧小平明確指出:“我們黨的十三大要闡述中國社會主義是處在一個什么階段,就是處在初級階段,是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本身是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而我們中國又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就是不發達階段。一切都要從這個實際出發,根據這個實際來制定規劃。”鄧小平關于中國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論述,觀點鮮明,蘊含3層含義:第一,初級階段不是泛指任何國家進入社會主義都必須經歷的起始階段,而是指我國在不發達的情況下建設社會主義必然要經歷的特定階段,這是基于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得出的結論;第二,我國已經進入社會主義社會,我們必須堅持而不能離開社會主義,這是基于歷史得出的結論;第三,我國的社會主義社會還處在不發達的初級階段,我們必須從這個實際出發,不能超越這個階段,這是基于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得出的結論。這是對我國社會性質的科學認識,是對我國現階段基本國情的深刻揭示,也是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和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深刻總結。
詼諧幽默中直擊要害
在鄧小平的語言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當屬“不管白貓、黑貓,捉住老鼠就是好貓”。這句話出自四川的一句俚語——“黃貓、黑貓,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貓”。鄧小平首次引用“貓論”是在1962年7月接見共青團三屆七中全會全體代表談及農業生產管理政策時講的,表達他對恢復農業生產和包產到戶的看法。改革開放時期,“貓論”飛入尋常百姓家,成為華夏大地最生動的公眾語言。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之際,有媒體刊出《一句民間諺語與一個改革口號》的文章,首先提到的就是鄧小平提出的“白貓黑貓論”。“貓論”之所以跨越時空而不過時,重要的就是簡潔明快、詼諧幽默的大白話背后蘊含著不可抗拒的哲學力量和務實作風,空談誤國、實干興邦,建設社會主義的中心任務是發展生產力,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只要符合“三個有利于”標準,都可以拿來為我所用,就像只要能捉住老鼠,無論是什么顏色的貓,都是具有非凡勇氣和高超本領的好貓,目的就是為了激發敢闖敢試的改革勁頭。這種詼諧幽默的鄉俚土語,形象生動,深入人心,一經提出就會引起人民的共鳴共情,充分調動干部群眾干事創業的積極性,以務實作風開創新局、用實干精神創造幸福。
“‘老九’并不壞”是鄧小平對知識分子名譽的生動詮釋和維護。眾所周知,“文化大革命”期間,“四人幫”污蔑知識分子為“臭老九”,把他們作為改造對象。“文化大革命”結束后,剛剛復出不久的鄧小平在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上作了《關于科學和教育工作的幾點意見》的發言,在談到勞動時,鄧小平尤其談到了知識分子的重要性:“不是講腦力勞動、體力勞動嗎?”“好多農業院校自己培育品種,自己種田,怎么不是勞動?”“一定要用鋤頭才算勞動?”“一定要開車床才算勞動?”一連使用幾個反問,一方面啟發人們的反思,另一方面盡力營造活潑的談話局面,不至于讓這個嚴肅的話題束縛與會者的思想,推動座談會形成共識。這種語言,說服力在前,真理性在后,讓人不得不思考,不能不信服。接著鄧小平繼續提出要尊重勞動、尊重人才:“‘四人幫’創造了一個名詞叫‘臭老九’。‘老九’并不壞,《智取威虎山》里的‘老九’楊子榮是好人嘛!錯就錯在那個‘臭’字上。”這段話十分精彩,一下子拉近了與參會者的距離。“老九”一詞由來已久,是對知識分子的貶稱,鄧小平這段話沿用“老九”的稱呼來指知識分子,屬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是典型的正話反說,以“‘老九’并不壞”的結論,把知識分子與勞動階級聯系在一起,既生動幽默,又直指要害,起到了肯定知識分子,為后續教育戰線上的撥亂反正奠定基礎的作用。此后,作為“腦力勞動者”的知識分子,正式恢復名譽,成為光榮的“工人階級的一部分”,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充分激發和調動出來,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不能像小腳女人一樣”這句話從側面反映出改革開放進程中出現的邁不開步子,不敢闖、不敢干的現象。蘇東劇變之后,姓“社”姓“資”的爭論,遲滯了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時代步伐,在這歷史發展的緊要關頭,鄧小平毅然南下,邊走邊看,發表了“南方談話”,其中提出“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于試驗,不能像小腳女人一樣”的觀點。其中的“小腳女人”是指封建社會被強行纏足的女性,在行走過程中無法邁開步伐,早已被文明時代所廢止。這里鄧小平把改革開放中不敢大膽進取、勇于探索的人比喻成“小腳女人”,寓意深刻。如果不敢嘗試,不追求創新,邁不開步子,改革進程就會停滯不前,不僅發展上中國會與世界主要國家進一步拉開差距,人民也會心生怨言,甚至質疑社會主義制度。細細品味,詼諧幽默中直指要害,批判開歷史倒車的同時,也警醒、啟發、激勵人們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
平實質樸中發人深省
什么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這是“文化大革命”結束后擺在黨和人民面前的一個現實問題,也是一道必答題。這個問題沒有現成答案,全黨全國人民都在苦苦求索。鄧小平沒有從本本里、經典里或以往經驗和固定模式中去尋找答案,而是實事求是地考察問題,站在群眾的角度思考問題,他意識到“社會主義如果老是窮的,它就站不住”,為此,他大聲疾呼:“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更不是共產主義”,平實質樸的話語中蘊含著真知灼見,聞之發人深省。這一呼吁契合人民群眾的利益和訴求,同長期以來存在的機械地、形而上學地把富裕同社會主義對立起來、不追求群眾生活水平是否提升的觀點和做法,形成強烈對比。這里,鄧小平沒有直接回答什么是社會主義,因為這本身就是一個需要長期實踐并深入總結探索才能形成科學認識的命題,但什么不是社會主義、前進道路上可以避免哪些坑、少走哪些彎路,卻是通過深刻洞察中國國情、分析世界發展大勢可以得出的結論。從人的解放這一基本目標來看,如果社會主義解決不了貧窮問題,這樣的社會主義就不能稱之為社會主義,或者說根本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社會主義。“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的觀點,成為鄧小平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最樸素的邏輯起點和理論“支點”,從這種底層邏輯出發,制定強國富民的改革開放政策,提升社會主義內在價值、凸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同時,自然而然地就把人民富裕作為一個重要目標和抓手,進而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豐富實踐的背后蘊含著更多的理性思考和科學認識,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內涵就愈發明朗,“什么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這個困擾黨和人民的現實問題的答案也越來越清晰。
“殺出一條血路來”是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指示廣東省委創辦特區時提出的。當時,廣東省委專門向鄧小平匯報了廣東經濟發展的情況,提出希望中央下放若干權力,擴大廣東對外經貿的自主權,同時舉辦出口加工區,以吸引外商投資設廠。對此,鄧小平饒有興趣地指出:“可以劃一塊地方,叫特區。過去陜甘寧就是特區嘛。中央沒有錢,你們自己去搞,殺出一條血路來!”用語堅定有力,平實質樸中可以充分感受到語言的力量和思想的深刻;同時不難看出,邁開改革開放實質性的一步何其之難。這里,鄧小平不僅是為廣東省委鼓勁,也是為全國推進改革開放加油打氣:改革開放的確需要一些突破口來打開新局面,即使面對重重困難,即使頭破血流,也要披荊斬棘,攻堅克難,走出一條康莊大道。他的一席講話,傳遞的是不畏艱難、知難而進、迎難而上、銳意進取的堅定信念和堅強意志,旨在激發和調動全國各族人民的進取精神、戰斗姿態,喚起一股在困難面前遇強更強、愈挫愈勇、永不言敗的精氣神,堅定不移把改革開放推進下去。
“學馬列要精,要管用的。”這句話是鄧小平1992年第二次南下時提出的,實際上道出了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根本方法和最終目的。“精”指的是要抓住精華、精髓,“管用”指的是理論要體現出其價值,要在指導實踐中見成效。這句話平實質樸,卻暗含著對待理論和實踐的科學態度。經過十多年的改革開放,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一些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但是,如果據此按圖索驥地找出馬列主義“大本子”里的一些觀點和論述,以此為“尚方寶劍”,對經濟特區、市場經濟等改革舉措提出質疑,進而質疑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確立的理論路線和改革開放的方針政策,那就是離開生產力空洞抽象地談論“社會主義”,就是脫離實際的形而上學、本本主義,違背了馬克思主義實事求是的理論態度和理論精髓,也經受不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檢驗。鄧小平的這句話,平實質樸而又準確精煉,也是在告誡黨員干部學習運用馬克思主義要有科學的態度和方法,要用馬克思主義的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不僅要向書本學,也要向實踐學,向群眾學,把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學,不要簡單機械地照抄照搬、照套照用特定結論,而是要實事求是地從現實出發、從我們正在做的事情出發,站在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實踐中繼續接受檢驗。
博大精深中催人奮進
1985年3月,鄧小平在會見日本商工會議所訪華團時提出:“現在世界上真正大的問題,帶全球性的戰略問題,一個是和平問題,一個是經濟問題或者說發展問題。和平問題是東西問題,發展問題是南北問題。概括起來,就是東西南北四個字。南北問題是核心問題。”這是鄧小平對世界發展形勢作出的高度概括,換言之,發達國家要想繼續發展下去,資本需要更大的國際市場,貿易需要更廣闊的海外市場,而廣大發展中國家要想發展,需要資本的助力,需要擴大對外貿易,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雖有競爭,但優勢互補,還是可以實現互惠共贏,和平與發展是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事業,必須阻止南方繼續貧困下去,否則北方發展就可能難以為繼。鄧小平從錯綜復雜、瞬息萬變的世界諸多矛盾中,作出了世界的主要傾向不再是戰爭,而是和平與發展的科學論斷。面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風險困難挑戰考驗,必須堅持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不動搖,把握時代發展大勢,抓住歷史發展機遇,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同時,旗幟鮮明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維護世界和平,攜手世界各國人民,和衷共濟,為人類社會的持續和平與發展而不懈努力。
“小康之家”是鄧小平對“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建設目標的創造性概括。1979年12月,他在會見到訪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根據我國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第一次提出“小康”概念:“我們要實現的四個現代化,是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我們的四個現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們那樣的現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在這之后,鄧小平又多次提出這一構想。“小康”一詞最早出自《詩經·大雅·民勞》中的“民亦勞止,汔可小康”,反映了古人對安定生活的追求;《禮記》也把它作為一種理想的社會模式,這個概念在民間耳熟能詳,有廣泛的群眾基礎。鄧小平結合四個現代化建設,構思中國式的現代化發展藍圖,賦予“小康”更加豐富的時代內涵。首先,小康是四個現代化的最低目標,“就是還不富裕,但日子好過”;其次,“小康之家”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的現代化,不是西方的現代化,不能同西方直接比較。此外,小康水平是在溫飽的基礎上,達到豐衣足食,生活質量進一步提高,是預期可實現的戰略目標。鄧小平運用“小康”這個博大精深而又能夠團結社會各方力量的大眾化詞語,形象概括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目標,鼓舞人心、催人奮進。黨的十二大正式引用“小康”概念,并把它作為20世紀末的戰略目標。此后,在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中國人民意氣風發、斗志昂揚,對未來的小康生活充滿了憧憬,對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更加寄予厚望,向著實現小康的奮斗目標奮勇邁進。
“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這一在今天看來平常無奇的論斷,在30多年前的中國,卻是振聾發聵的又一次思想解放宣言。社會主義制度確立后的一段時期以來,總有觀點認為市場經濟是資本主義特有范疇,計劃經濟是社會主義經濟的本質特征,這種觀念根深蒂固、幾乎不可置疑,反對市場化改革的聲音更是不絕于耳。與此同時,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市場不斷地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發揮出積極作用,充分說明了以市場為取向的改革是行得通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和市場經濟是完全可以有機結合起來的。而且經濟體制改革已經逼近市場經濟的關卡,這個重大歷史關頭需要有人登高一呼,凝聚共識,鄧小平南方談話的作用就在于此。正是在這樣一個關口,鄧小平條理清晰地提出“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的精辟論述,巧妙批駁了把計劃和市場對立起來的歷史偏見,解開了市場經濟姓“社”姓“資”的死扣,從理論上破除了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是制度屬性的陳舊觀念,從根本上解除了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作為社會基本制度范疇的束縛,再一次解放了人們的思想,為積極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奠定了堅實基礎。緊接著,黨的十四大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中國的市場化改革終于越過它的臨界點,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進入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
(作者系上海市寶山區委黨校講師、上海市馬克思主義研究會理事)
(責編 孟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