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晉東南的沁源縣在烽火硝煙中組建了一支紅色劇團——綠茵劇團。綠茵劇團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扎根人民,以富有戰斗力的作品揭露日軍侵略行徑,宣傳了抗日救國道理、鼓舞了民眾士氣、有效傳播了新思想新觀念,對動員民眾抗戰起了積極作用,是從街頭廣場走上舞臺、從田間地頭唱到群眾心里去的一支紅色文藝宣傳隊伍。
綠茵劇團的成立
綠茵劇團前身為民間業余劇團,形成于沁源秧歌之上,在群眾間以“自樂班”的形式存在,記錄平日細碎的生活。1939年,沁源城關的老黨員胡奮之創辦了以宣傳民族解放為宗旨,傳播馬克思主義的農民夜校。由于沁源秧歌在沁源縣群眾心中的接受程度較高,因此胡奮之在夜校中組織一批文藝愛好者,白天正常勞動晚上進行演出,演出形式簡單,全靠演員即興表演,并初步涉及抗日方面的題材。此時,沁源秧歌由原先的“踩街”變為“舞臺劇”,創作內容不僅增加了古裝劇,還根據戰爭實際情況而創作了不少現代戲劇。前期的綠茵劇團因常被炮火打散,過著一邊逃難一邊演出的生活,因此也被稱為“難民劇團”。
1937年11月,八路軍第一二九師主力開赴晉東南后,即與當地黨組織一起創建太岳革命根據地。沁源成為太岳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1938年起,日軍多次“掃蕩”沁源。1942年,日軍集結重兵攻打沁源,并企圖以此為基點建立“山岳剿共實驗區”。危急形勢下,1942年11月,太岳區黨委決定對敵采取圍困戰的戰法,斷其路,絕其糧,使其無法行動與生存,實行徹底的空室清野。數九寒天里,沁源群眾填水井、砸屋舍、棄祖業,僅用五六天就將近1.6萬名群眾轉移至山溝內躲避敵人的襲擊,使沁源變成了“無人區”。在轉移過程中,沁源群眾還與日軍進行了激烈交戰,他們采取單個雷、連環雷、子母雷等地雷戰戰術進行斗爭,打擊了敵人的囂張氣焰。在長達兩年半的沁源圍困戰中,藏在深山里的群眾,需要精神的滋養,堅持一線作戰的八路軍,需要士氣的鼓舞,于是,一支極具革命性的新宣傳隊伍應運而生。
在沁源圍困戰中,為鼓動群眾積極參加對敵斗爭,黨組織于1942年底重新組織、分配劇團人員,將劇團更名為“綠茵劇團”,寓意其能夠如野草般具有頑強的生命力,成長為一片綠洲。至此,一個有著民間秧歌、中路梆子、新文藝愛好者和青年文藝愛好者的戲劇團隊在核桃莊正式成立,逐漸成為影響沁源圍困戰乃至全國抗戰的一支不可小覷的文藝隊伍。在1945年2月出版的《工農兵》第一卷第四期《看戲十九天》一文中,作者志華稱贊:“沁源的綠茵劇團是在對敵斗爭中長大的,他們的調兒編的好,把式唱的好,都是老百姓的話,故事好,情由好,都是老百姓的事情,看了入情入理,聽的入耳中聽,教我們怎樣殺敵人,怎樣鬧生產,怎樣辦教育。這應該是今天敵后農村戲劇努力的方向。”
綠茵劇團的主要活動
綠茵劇團在發展過程中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人民立場,以真實事例為原型開展創作,通過作品揭露日軍的侵略暴行,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作品逐步走向革命化、專業化的方向。
(一)克服艱苦條件,提高政治文化素質
綠茵劇團是在極為艱苦的條件下創立的,其發展壯大離不開黨組織的指導和關懷。為更好地發揮出綠茵劇團的教育作用,岳北地委和沁源縣委專門從部隊文工團調派人員到綠茵劇團任職,緊抓思想建設、組織建設和文化建設,大大提升了劇團成員的思想覺悟和文化素養,使得創作出的劇本不偏離革命主線。縣委書記劉開基也曾坐下來和編導組的同志一起商討劇本,有時討論激烈都顧不上吃飯,他常以樸實易懂的語言和堅定的政治信仰鼓舞著劇團成員。劇團從成立之初到后來影響力逐漸擴大,每一步都伴隨著劇團人員的心血。面對物資短缺,他們“用兩塊破毯做幕布,土堆場院作舞臺,自制樂器”,還想出“一拼、二借、三制作”的法子。經過一系列的努力,綠茵劇團的服裝、道具、舞臺、燈光和化妝技術等方面均有了很大提高,原先的“土劇團”逐步成為正規劇團。在行軍過程中學習理論,劇團成員也提高了覺悟和政治素養。通過系統化、規范化的訓練,劇團內的很多人從不通文墨成長為能夠根據形勢進行戲劇創作的行家。他們編劇本、寫稿子,極大地提高了劇團的創作水準。在如此環境的演出和創作下,劇團內部始終保持著團結互助的風氣。
(二)通過“對敵斗爭三部曲”揭露日軍侵略行徑
在沁源圍困戰期間,黨組織帶領群眾進入山溝中生活數月。日軍不同于以往的燒殺搶奪、趕盡殺絕,而是通過建立“維持會”的形式對山溝中的群眾軟硬兼施,給抓住的群眾發放良民證,對群眾洗腦只要下山就能吃飽穿暖、看病等,企圖籠絡人心。此時黨組織也在不斷教育群眾,不要上當,堅持就是勝利。綠茵劇團則根據這種現實情況創作出經典的“對敵斗爭三部曲”,揭露日軍欺騙行為,鼓舞群眾堅定信念。《出城》講述的是在黨組織部署的“空城戰術”“困死敵人”的戰略下,沁源群眾放棄祖屋,將水井填上,能帶走的帶走,帶不走的藏起來,就算扔掉也決不給敵人留著用,在寒冬臘月全家老少說走就走的事跡,綠茵劇團將群眾這種舍家為國、軍民一心的智慧唱了出來;《山溝生活》記錄了日軍企圖通過“懷柔”政策,“潛入山區喊話、散發傳單,要群眾回家安居樂業進行欺騙宣傳”,全沁源群眾誓死不當賣國賊的事跡,綠茵劇團將日軍的偽善、群眾的浩然正氣唱了出來;《搶糧》記敘了入冬后在山溝生活的群眾糧食緊缺,在當地黨組織的部署下分批次集結成數十個“搶糧小隊”,返回沁源縣城中,在日軍眼皮子底下智取糧食的事跡,綠茵劇團將黨的巧取方針、群眾的無畏精神唱了出來……對敵斗爭三部曲引起廣泛好評。之后,隨著時機成熟,黨組織下令部署在沁源開展地雷戰,綠茵劇團也進行了相應的戲劇創作。綠茵劇團在黨組織的帶領下,一直堅持將革命精神融入戲劇之中,揭露日軍侵略,成為宣傳抗日戰爭的一把利刃。
(三)依據現實狀況進行多角度創作
在黨組織的領導下,綠茵劇團將政治性融通到沁源小調中,不僅緊抓抗戰實事,還進行多角度敘述,創作出許多優秀作品,內容上也多以人民為視角進行編創。如綠茵劇團在生產自救運動篇章中創作的《女模范胡讓牛》,著重突出了這位年僅18歲的青年女性在農業生產領域取得的成績和思想覺悟;在禮贊英雄篇章中以17歲小兵李德昌為原型創作的《民兵英雄李德昌》,歌頌這位巧用冰雪、足智多謀的殺敵英雄;在批判舊社會的不平等,歌頌減租減息期間黨的合理負擔政策創作的秧歌劇《回頭看》;在動員群眾積極參加抗日、保家衛國中創作的《溫媽媽勸子》 《參軍去》 《上冬學》等戲劇作品。這些作品真實生動地記錄了在抗日戰爭的艱苦年代,黨指引群眾朝著正確方向前行并頑強奮斗的事跡。
烽火中誕生的綠茵劇團最大的特點就是創作、演出的內容始終服務于工農兵,善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沁源小調創作出有力的抗日作品,使群眾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堅定抗日的決心和信心。在綠茵劇團演出時常常出現臺上曲調一響,臺下軍民就全神貫注,飽含熱淚的場景,上下情感貫通于一體,增強了抗戰勝利的斗志。看過綠茵劇團演出的群眾說:在日本鬼子的刀尖下,在冰天雪地的山溝里,能看到你們演劇、唱歌,俺們跟鬼子斗爭的勁頭更足了,就是餓死、凍死也不回去維持敵人。
(四)直接參加對日作戰
在戰爭環境中的綠茵劇團不僅是一支文藝輕騎,還是一支半軍事化的戰斗隊伍,日軍來“掃蕩”時,他們能參加自衛和保衛工作。在劇團內部流傳著一首歌曲:“我有兩件寶,胡琴和步槍,日夜隨身帶,伴我走四方。拿琴能奏樂,拿槍能打仗,平時搞演唱,戰時把敵殺。”這首歌鮮明地反映出綠茵劇團半軍事化半文藝化的特點。沒有戰斗時,他們就按照預定計劃進行演出,經常是在某個地區演出結束后帶上演戲的家伙連夜奔赴下一個地區。為應對敵人的突然襲擊,劇團所有道具都進行了特殊處理,短時間內就能全部帶走,白天隱蔽休息,夜晚進行活動;突遇戰斗時,他們搖身一變成為半個排的兵力,在保護劇團的同時也保護著群眾的安全,成為沁源圍困戰中不可或缺的一支力量。
綠茵劇團的歷史作用
綠茵劇團著眼長遠發展,針對現實情況以豐富的藝術形式進行創作,是在傳承中進行創新的一支文藝力量,在黨領導群眾抗日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一)鼓舞民眾士氣
革命在進行,綠茵劇團圍繞黨的中心任務的創作也一刻不停歇,劇團創作的作品在太岳、太行地區廣為流傳。綠茵劇團所進行的文藝創作既配合了黨中央采取的戰術,又歌頌了抗日戰爭中的革命英雄、贊揚了生產自救中的勞動模范等。不論是戲劇還是歌曲,甚至是舞蹈動作,都取材于現實,群眾的生產生活是綠茵劇團創作的源泉。當群眾參與到激烈的抗日斗爭中時,劇團創作內容就緊跟革命,以激發群眾的抗日熱情為革命增添力量;當群眾在山溝生活中過著饑餓難忍、度日如年的生活時,劇團創作內容就轉變為歌頌人民,堅定群眾的抗戰信心。對年輕人有“青年們參軍參戰去殺敵人”,對女性有“婦女們做軍鞋看護傷兵”,對兒童有“兒童團站崗放哨盤查行人”等。還有唱詞唱道,“難民同胞們,你們真光榮,忍饑挨餓也不回去維持敵人,望大家增強信心堅持斗爭,熬過這黎明黑暗就是光明”,真正起到喚醒人民、教育人民的作用。
(二)有效傳播了新思想新觀念
沁源縣委在組織群眾進行積極抗日的同時,也將革命血液注入劇團之中,通過綠茵劇團向全縣群眾宣傳黨的思想和主張,鼓勵群眾積極抗日。1942年,毛澤東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傳入山西后,對山西文藝創作走向起到指引性作用。《講話》中明確指出了中國共產黨領導文藝向革命靠攏,向群眾靠攏,文藝要寫工農兵的方向,這一思想在綠茵劇團中得到了一致認同。沁源縣委書記、圍困指揮部政委劉開基向綠茵劇團作出指示,意在表明新老作品都重要,目前要將作品往革命化的方向去引導,激發沁源軍民戰斗的熱情,凝聚軍民的戰斗力。由此,綠茵劇團轉而創作出更多政治方向明確、展現群眾抗日生活的新戲。在綠茵劇團深入斗爭的創作下,許多作品在各地上演,受到軍民的喜愛和歡迎,堅定了軍民團結一致,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決心。
另一方面,劇團的作品也帶來了群眾思想上的改變。舊式封建思想中認為戲子是三六九等中的下等,人們寧愿餓肚子也不愿意以唱戲為生。隨著綠茵劇團的壯大,人們腦海中對“戲子”的看法也有所改變。劇團開展的系列活動,使群眾的觀念逐步開闊,劇團中甚至出現了夫妻一同從事革命宣傳工作,一家老小都投入到火熱的革命宣傳隊伍中的情況,改變了人們封建的舊式觀念。
(三)豐盈了藝術表現形式
沁源秧歌多以“地秧歌”的形式存在,既帶有極強的表演性,又帶有自娛性,秧歌本身的旋律在平和之中帶有節奏,演唱中伴有山歌的特點,傳統劇目30余種,以沁源“三小戲”為主,男女對唱、領唱等多形式反映群眾的生活。抗日戰爭爆發后,縣委和縣政府組織綠茵劇團在創作時不僅承襲了這些當地群眾熟悉的小調,還編創了更加符合戰爭的戲劇。綠茵劇團剛開始時演出沒有伴奏,全靠演員在臺上的即興表演,后期加上舞蹈動作,逐步演變為歌舞,在歌舞的基礎上又添加唱詞曲調,發展成為流傳至今的紅色戲劇,這種結合不僅保持了地方戲劇特色,還逐步呈現出大眾化的發展趨勢。
在藝術表現形式上,不僅采用了中國傳統的藝術形式,還增加了小提琴和大提琴等西方樂器,使演出效果更加出彩。與此同時,綠茵劇團還堅持以軍民革命生活為創作素材,進行生活化表演,再加上沁源地區特有的音樂元素,最終呈現出“起承轉合”的樣式,生動活潑,載歌載舞,作品廣受歡迎。
綠茵劇團以沁源縣為基點,演出范圍廣泛,先后在陽城、靈石、霍縣等地進行表演,走出沁源,走向全省甚至全國;演出場地多變,在山溝山頂、閣樓廣場等多地都進行演出,不僅將劇演在鄉間地頭,還演到城市的機關單位等,甚至在敵占區都出現了他們的身影。據統計,綠茵劇團成立7年間共演出劇目59個。其中自編劇目34個、古裝晉劇12個、移植劇目13個。由此可見,在綠茵劇團的努力下,藝術創新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發展。
(作者系河南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
(責編 霍瑞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