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數字經濟時代,資本的表現形式由工業資本走向數字資本,生產工具變為數字生產工具,勞動形式也走向數字勞動,但資本對勞動者剩余價值的奪取本質仍未改變。剩余價值理論作為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兩大核心基石,與勞動價值理論一起闡明了商品生產過程、資本流通過程及剩余價值生產過程。其中剩余價值理論深刻指出資本主義通過縮短必要勞動時間,延長剩余勞動時間獲取勞動者更多的剩余價值。數字經濟背景下,資本主義對于勞動者剩余價值攫取層次更為深刻、形式更為多樣,科學運用馬克思剩余價值理論闡明當代數字勞動呈現的新形式成為重中之重。
數字勞動具有非物質性的特征,因此,數字勞動者面對的勞動對象不再是單一的物質勞動對象,而是出現數據信息、虛擬AI及情感等非物質勞動對象。剩余價值論指出:資本唯一的目的就是獲取利潤。數字經濟背景下,資本走向數字資本,數字領域的投資規模不斷擴大,產業趨勢完善化。針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運用發展數字APP,包括衣食住行各個方面,勞動者可選擇的勞動對象多元化,表面上呈現出對勞動者有利的現象,本質上則為數字資本深入日常生活,從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進行圍裹控制,擴大剩余價值獲取方式,最終擴大利潤空間。
隨著時代發展,資本有機構成(由技術構成決定并反映資本技術構成變化的資本價值構成)呈現不斷提高趨勢,本質上是資本為追求更多剩余價值造成的后果。數字AI、無人駕駛、智能快遞機器人等都是當代資本有機構成提高的具體表現,其實質是數字資本通過提高資本的有機構成來提升勞動效率,縮短勞動者的必要勞動時間,相對延長剩余勞動時間。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推動了生產形式的變革,數字勞動下人們充分利用生產工具,高效化生產過程。這導致勞動者的必要勞動時間相較于馬克思所處的工業時代大大縮短,但勞動者的勞動時間卻呈現出不降反增的趨勢,“996”“007”的出現表明勞動者剩余勞動時間呈現出不僅占比上升且時間也延長的趨勢。
數字勞動打破了時空界限,使得勞動者無需在勞動場所也可以進行勞動價值生產。“居家辦公”“自由辦公”看似解除勞動者的禁錮,實現自由勞動,實際是進行工作與休息界限的模糊化,使得勞動者無法清晰地界定自己勞動過程開始與結束,更無法通過具體價值衡量自己的勞動成果。數字勞動下勞動者無法準確控制個人勞動過程,進而也就無法清晰自己的勞動價值。“腦力勞動占比上升,體力勞動占比下降的特點”造成勞動者無法通過傳統的物理計量方式來計量自己的勞動過程,甚至無法感知自己勞動過程中被絕對延長剩余勞動時間的程度。
數字勞動下,數字產品作為一種“外在隱性”商品被數字資本所占有,數字勞動者幾乎無法獲取任何所有權。在工業社會時期,商品的價值和使用價值之間存在對立關系,二者無法同時擁有,當商品生產者出售商品的使用價值就只能獲得商品的價值,相應的商品生產者使用商品就無法獲取商品價值。側面說明在工業社會勞動者生產一份勞動產品,工業資本只能獲取一份價值或者使用價值。數字社會時期,由于數字商品具有可重復使用、易復制且完全壟斷的新特點,商品生產者在出售數字商品的使用價值后仍然可以再次出售,也可以使用這一數字商品,并未失去商品的使用權和經營權。這一階段勞動者生產一份勞動產品,數字資本可以無限獲取價值和使用價值,勞動者更加一無所有。
數字商品的可重復使用、壟斷性等特征使得數字資本更加強大,勞動者所能獲取的權利微乎其微,兩者之間的差距進一步擴大,勞動者更加一無所有,甚至失去對自身合法自由的控制,勞動呈現出強烈的階級屬性。同時社會環境下,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制與生產社會化的矛盾更加激化,社會矛盾不斷加深,勞資關系更加惡化。數字資本階級對勞動生產階級碾壓式的控制與社會環境的發展使得無產階級勞動者更深刻地認識到自身處境,意識到解放自身的路徑唯有打破資產階級的壓迫與統治。
進入數字經濟時代,生產力大幅度提升,但數字勞動仍是對數字勞動者剩余價值的剝削,其依然適應傳統勞動表現規律,但又呈現出新的表現形式:勞動形式多樣化、勞動打破時空界限等。總而言之,數字勞動作為新時代經濟發展的新生產形式,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剩余價值論作為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基石,對當代數字經濟健康發展及構建和諧勞資關系具有重要意義。面對當下經濟社會層面出現的“經濟無序化”“勞資關系惡化”等問題,發展中國家要透過現象看本質,積極運用馬克思剩余價值論開展經濟社會工作,充分發揮其指導作用,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積極結合本國國情開展具體措施,站在廣大勞動者角度看問題,充分考慮當下數字勞動呈現出的新問題、新矛盾,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推動構建和諧勞資關系;其二,經濟發揮馬克思剩余價值論的指導作用,順應當下時代發展潮流,推動本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作者單位:新疆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